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拥有灿烂的中华文明,也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有帝王将相,有乱臣贼子,有正人君子,有奸佞小人,有务农的,有做手工的等等枚不胜举,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或大或小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初中学生从课本、课外读物、影视剧、网络中也了解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但限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史人物评价时往往不够全面,好比“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同时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贡献。从教多年来,在历史人物教学方面我也曾经做过多次探讨,感觉对中学生来说这三步比较实用。
第一步:准备丰富史料。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缺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知识储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物评价前首先要准备充足的、恰当的史料,这要有两手准备,一是预习让学生搜集资料,提前准备,二是老师更要精心准备,整合资料,这些史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献资料、可以是名人点评,最好的是恰当的视频等。比如在评价齐桓公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包括生平年代,姓名,做过的重大事件,任用的官员等等),同时我在课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把齐桓公的上台经过和齐桓公临死的情节作比较,让学生对齐桓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结论:“齐桓公早年重用管仲改革,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晚年重用奸佞,一代霸主不得善终。”(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即使让学生自己预习收集史料了,老师也要备“一手”),这样就防止学生搜集资料不全的问题出现。现在材料齐全了,你想烹出什么美味都可以了。
第二步:明确分析方法。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教会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受到年龄的限制,所以及时给他们准备了丰富的史料他们最初也不一定会用,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引导,先明确告知分析方法,即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同时解释什么是“辩证”,让学生明白“辩证”的含义。以“评价秦始皇”为例说明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记得学生在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学习中,当提到“秦始皇”这个人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他是个暴君”,“他太狠了”等等。(的确,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专制皇帝,他毫不隐讳要把一切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要把自己变成人间的上帝。学生当时有这样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学习之后学生还持这样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那就是老师的失职)。所以我耐心引导学生应该怎样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把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分开来看。学生明确了分析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秦始皇是一代帝王,要评价他必须从他的事迹当中来评价;再引导学生把所找到的和课本上的有关他的材料进行分类,原则是:凡是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件就是功劳(也可以是正面的),对人民对社会无益的事情就是过失(也可以用反面的)。一般学生都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很快分好类,然后教会学生怎样评价,如下:
功:
(1)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的愿望。
(2)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4)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宁,维护了国家统一。
(5)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从事迹中分析:秦始皇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又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据史籍所载,秦始皇的国家,西至临洮、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东南到了中国大陆的尽头。此外,秦始皇又开五尺道以通滇黔,凿灵渠,分湘江之源以通岭南。这样就打通了从中原通达西南和岭南等边远地区的道路,突破了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原始闭塞性,使得当时的许多落后地区有机会接触中原的文化,这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说明秦始皇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帝王)
过:
(1)他焚书坑儒,使春秋以来的自由的思想和精神受到打击,也摧残了文化。
(2)他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墓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他制定严刑峻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分析:他的过失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的实行苛刻统治,所以他是一个暴君,综合起来看“秦始皇是一位功过分明,功大于过的封建帝王”)
通过这样的引导,入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就学会了一定的分析方法,虽然一开始不会那么熟练,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进行人物评价时就会得心应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评价正面人物过于溢美,而评价反面人物又过于简单化”。不管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是千人异面,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评价。毕竟李鸿章不同于左宗棠,蒋介石也不同于汪精卫。“青史凭谁定是非?”这是一百多年以前,林则徐在遭到投降派的阴谋陷害后所发出的感叹,对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步:进行情感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而历史人物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很欣赏唐太宗的一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失一面镜子矣!”,所以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用好历史人物这一教育资源。放眼历史,有名字记载的历史人物不是“流芳百世”,就是“遗臭万年”,流芳百世的是人们把他镌刻在历史的功德碑上,遗臭万年的是人们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至关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中常用刘邦、李世民等各代开国君主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大气教育学生要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果敢、关天培的英勇献身来激发学生为目标奋斗的决心;用“宋徽宗热衷书画收藏,明熹宗嗜好木匠绝活,对国家管理这一正业做的一塌糊涂”来教育学生在求学阶段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只顾贪玩忘了自己的学业;用秦桧,严嵩的事例来告诫孩子做人一定不要嫉贤妒能,陷害别人,要心胸坦荡,一身正气…….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铭记偶像的可贵之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我教学中一点收获,蹦擦擦共三步,就可以轻松解决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史料不全、片面分析、情感漠然等常见问题。
第一步:准备丰富史料。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局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缺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的知识储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物评价前首先要准备充足的、恰当的史料,这要有两手准备,一是预习让学生搜集资料,提前准备,二是老师更要精心准备,整合资料,这些史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献资料、可以是名人点评,最好的是恰当的视频等。比如在评价齐桓公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包括生平年代,姓名,做过的重大事件,任用的官员等等),同时我在课前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把齐桓公的上台经过和齐桓公临死的情节作比较,让学生对齐桓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结论:“齐桓公早年重用管仲改革,励精图治,终于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晚年重用奸佞,一代霸主不得善终。”(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即使让学生自己预习收集史料了,老师也要备“一手”),这样就防止学生搜集资料不全的问题出现。现在材料齐全了,你想烹出什么美味都可以了。
第二步:明确分析方法。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教会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人物,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受到年龄的限制,所以及时给他们准备了丰富的史料他们最初也不一定会用,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引导,先明确告知分析方法,即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人物,同时解释什么是“辩证”,让学生明白“辩证”的含义。以“评价秦始皇”为例说明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记得学生在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学习中,当提到“秦始皇”这个人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他是个暴君”,“他太狠了”等等。(的确,秦始皇是一个典型的专制皇帝,他毫不隐讳要把一切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要把自己变成人间的上帝。学生当时有这样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学习之后学生还持这样的观点分析历史人物那就是老师的失职)。所以我耐心引导学生应该怎样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把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分开来看。学生明确了分析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秦始皇是一代帝王,要评价他必须从他的事迹当中来评价;再引导学生把所找到的和课本上的有关他的材料进行分类,原则是:凡是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事件就是功劳(也可以是正面的),对人民对社会无益的事情就是过失(也可以用反面的)。一般学生都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很快分好类,然后教会学生怎样评价,如下:
功:
(1)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起我们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人民的愿望。
(2)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3)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4)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维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宁,维护了国家统一。
(5)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从事迹中分析:秦始皇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建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又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据史籍所载,秦始皇的国家,西至临洮、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东南到了中国大陆的尽头。此外,秦始皇又开五尺道以通滇黔,凿灵渠,分湘江之源以通岭南。这样就打通了从中原通达西南和岭南等边远地区的道路,突破了这些地区各民族的原始闭塞性,使得当时的许多落后地区有机会接触中原的文化,这对中国历史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说明秦始皇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帝王)
过:
(1)他焚书坑儒,使春秋以来的自由的思想和精神受到打击,也摧残了文化。
(2)他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墓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他制定严刑峻法,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分析:他的过失主要体现在对人民的实行苛刻统治,所以他是一个暴君,综合起来看“秦始皇是一位功过分明,功大于过的封建帝王”)
通过这样的引导,入学不久的七年级学生就学会了一定的分析方法,虽然一开始不会那么熟练,但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进行人物评价时就会得心应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评价正面人物过于溢美,而评价反面人物又过于简单化”。不管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是千人异面,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评价。毕竟李鸿章不同于左宗棠,蒋介石也不同于汪精卫。“青史凭谁定是非?”这是一百多年以前,林则徐在遭到投降派的阴谋陷害后所发出的感叹,对历史人物评价教学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步:进行情感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而历史人物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很欣赏唐太宗的一句话: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失一面镜子矣!”,所以我们历史教师一定要用好历史人物这一教育资源。放眼历史,有名字记载的历史人物不是“流芳百世”,就是“遗臭万年”,流芳百世的是人们把他镌刻在历史的功德碑上,遗臭万年的是人们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渗透人格教育至关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中常用刘邦、李世民等各代开国君主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大气教育学生要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果敢、关天培的英勇献身来激发学生为目标奋斗的决心;用“宋徽宗热衷书画收藏,明熹宗嗜好木匠绝活,对国家管理这一正业做的一塌糊涂”来教育学生在求学阶段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只顾贪玩忘了自己的学业;用秦桧,严嵩的事例来告诫孩子做人一定不要嫉贤妒能,陷害别人,要心胸坦荡,一身正气…….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崇拜的历史人物做自己的“一面镜子”,铭记偶像的可贵之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上就是我教学中一点收获,蹦擦擦共三步,就可以轻松解决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的史料不全、片面分析、情感漠然等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