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这项工作是在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的亲自倡导下开展起来的。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工作组时,其中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4月改称文史资料委员会),由范文澜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薄、申伯纯、顾颉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王伯祥、王家桢、刘大年、叶景莘、邓哲熙等40人组成。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也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
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响应周恩来的号召,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到1959年年底,送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史料稿件已逾200万字,其中有不少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决定编印《文史资料选辑》,陆续出版。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具有鲜明的政协特色和统战特色,按照历届全国政协主席的指示和要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独特作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其特点就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
随着历届全国政协主席对文史资料工作的不断重视,如今,文史资料工作早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后起之秀”说的谁?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用后起之秀来夸赞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然而,谁是第一个被赞为“后起之秀”的人呢?
据《晋书·王忱传》,东晋大臣王忱(?-392)少年时就显露出才气。其舅舅范宁(约339-约401)是著名经学家,对王忱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比他早出名的张玄。张玄很想与王忱谈谈,但因自己比王忱要大,就等着王忱先打招呼。不料王忱一言不发,张玄只得怏怏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王忱却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先找我谈。”范宁听了这话,反赞外甥:“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王忱又回应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哪有我这样的外甥。”后来范宁便告诉张玄,张玄就亲身去拜访王忱,行宾主之礼,毫不因在范宁家之事而尴尬。
而“后来之秀”也慢慢演变为“后起之秀”,表示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文/徐娜)
“门神”到底有多少
“门神”原本是一种美术作品,贴在大门上辟邪正宅,这种风俗在我国源远流长。
周代的“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是周天子及各诸侯的隆重典仪。祭门是在农历九月举行,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百官皆参与这个活动,因为秋收了,准备收藏过冬,必请门神来守护,而民间亦然。《礼记·祭法》载,天子立“五祀”,大夫立“二祀”,适士(即上士)“二祀”,庶人(老百姓)只“一祀”,其中都包括祀门。
但当时的门神,没有具体所指,也没有其神像。直到汉代以后,门神才有了姓名,即古代的勇士成庆。西汉广川王刘去生病时,便要画工在殿门上画短衣大裤、手执长剑的成庆像用来驱鬼(清·俞曲园《茶香室续钞》)。后来也有人画刺杀秦王的荆轲像。但能广为人所接受的门神,当属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两位神仙是专管鬼怪的,故人们把他们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驱鬼辟邪的门神。
到了唐代,又多了两位门神,即秦叔宝、尉迟恭。“唐太宗不豫。寝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唐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警。”
宋代的门神像,除了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之外,还有仿照佛寺里四大天王的塑像,画而贴在门上。南宋绍定年间,宋理宗印发的门神像,变成了钟馗。
明清时的门神,就更多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赵公明、燃灯道人等等。除了这些威猛的武门神之外,还有文门神,穿朝服,戴乌纱帽,称为“五福临门”或者“纳福迎祥”。 (文/王宝山)
1959年4月29日,周恩来在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茶话会上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更极大的时期,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记载下来。他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作为对社会的贡献,并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成立工作组时,其中要有收集历史资料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于1959年7月20日成立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年4月改称文史资料委员会),由范文澜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薄、申伯纯、顾颉刚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王伯祥、王家桢、刘大年、叶景莘、邓哲熙等40人组成。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协也相继成立了文史资料工作机构。
政协委员和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响应周恩来的号召,积极撰写文史资料,到1959年年底,送交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史料稿件已逾200万字,其中有不少极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决定编印《文史资料选辑》,陆续出版。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具有鲜明的政协特色和统战特色,按照历届全国政协主席的指示和要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独特作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其特点就是“三亲”(亲历、亲见、亲闻)。
随着历届全国政协主席对文史资料工作的不断重视,如今,文史资料工作早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后起之秀”说的谁?
日常生活中,我们多用后起之秀来夸赞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然而,谁是第一个被赞为“后起之秀”的人呢?
据《晋书·王忱传》,东晋大臣王忱(?-392)少年时就显露出才气。其舅舅范宁(约339-约401)是著名经学家,对王忱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比他早出名的张玄。张玄很想与王忱谈谈,但因自己比王忱要大,就等着王忱先打招呼。不料王忱一言不发,张玄只得怏怏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王忱却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先找我谈。”范宁听了这话,反赞外甥:“卿风流逸望,真后来之秀。”王忱又回应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哪有我这样的外甥。”后来范宁便告诉张玄,张玄就亲身去拜访王忱,行宾主之礼,毫不因在范宁家之事而尴尬。
而“后来之秀”也慢慢演变为“后起之秀”,表示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文/徐娜)
“门神”到底有多少
“门神”原本是一种美术作品,贴在大门上辟邪正宅,这种风俗在我国源远流长。
周代的“五祀”,即祭祀门、户、井、灶、土地,是周天子及各诸侯的隆重典仪。祭门是在农历九月举行,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百官皆参与这个活动,因为秋收了,准备收藏过冬,必请门神来守护,而民间亦然。《礼记·祭法》载,天子立“五祀”,大夫立“二祀”,适士(即上士)“二祀”,庶人(老百姓)只“一祀”,其中都包括祀门。
但当时的门神,没有具体所指,也没有其神像。直到汉代以后,门神才有了姓名,即古代的勇士成庆。西汉广川王刘去生病时,便要画工在殿门上画短衣大裤、手执长剑的成庆像用来驱鬼(清·俞曲园《茶香室续钞》)。后来也有人画刺杀秦王的荆轲像。但能广为人所接受的门神,当属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云:“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两位神仙是专管鬼怪的,故人们把他们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驱鬼辟邪的门神。
到了唐代,又多了两位门神,即秦叔宝、尉迟恭。“唐太宗不豫。寝外抛砖弄瓦,鬼魅呼号,唐太宗以告群臣。秦叔宝出班奏曰‘愿同尉迟恭戎装立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警。”
宋代的门神像,除了神荼、郁垒和秦叔宝、尉迟恭之外,还有仿照佛寺里四大天王的塑像,画而贴在门上。南宋绍定年间,宋理宗印发的门神像,变成了钟馗。
明清时的门神,就更多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赵公明、燃灯道人等等。除了这些威猛的武门神之外,还有文门神,穿朝服,戴乌纱帽,称为“五福临门”或者“纳福迎祥”。 (文/王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