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品德能力具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是一种生存为“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是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需要高职院校付出巨大的努力,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品德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品德能力 高职学生 德育工作
品德能力属于能力,但它又不同于文化知识结构中的能力。它特指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判断道德是非、控制道德行为的能力,包括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基本内容。社会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观察、分析、批判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是指审视、辨别、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指正确评价、控制、激励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这些品德能力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在德育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得以提高的。作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进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现实需求
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臆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客观依据的认识还停留在品德能力的重要作用这一层面上,没有从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现实需要去审视和探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针对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中种种片面性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那种只重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德育教育中又要克服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教师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2.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利益格局的产生、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过去传统的社会文化逐渐受到不同形态文化的影响,甚至取而代之,从而带来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道德价值世界中,以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悄然而至,一些旧的道德价值观沉渣泛起;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纷然驳杂,多种道德价值观相互碰撞冲击。这给每一个道德主体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给了选择的自由。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面对复杂的道德生活,要在“歧路”丛生的道德迷宫中获得清醒的认识,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就必须有道德能力做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引导、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3.解决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现象复杂性和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不同的国家制度、社会形态、文化习惯、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另一方面,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社会德育环境还没有全面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力量薄弱,管得了校内而管不了校外,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泥沙浊流防不胜防,显得无能为力。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单纯的思想灌输转变为“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以学生的独立、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传授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意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道德观念,才能积极认同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实现个性的社会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4.适应终身德育的内在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德育工作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使学生乐于践行,养成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与单纯传授知识相比,艰巨得多,困难得多,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两次教育所能奏效的。往往今天解决了问题,明天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又会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因此,德育工作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地实现思想品德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德育工作的这种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的道德践行,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把学生逐步转化为能动地自觉地按照先进的社会道德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路径选择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加强品德能力培养是他们获得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在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加强学生品德能力建设。
1.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改革现行的两课教学阵地。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灌输偏多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觉悟提升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上多做努力。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在其教学上有所突破。
2.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基点只能来自于人的存在本身。因为价值的本源就在于人本身。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因此,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在品德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他们道德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履行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使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采取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平等民主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管理和德育实践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辨析能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实现整体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影响,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既是高职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高职学生从中培养自身品德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机会。高职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发展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5.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德育”的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人的生活的多元化,多样性并存使得社会、生活充满斑斓的色彩。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时,必须使品德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中学会价值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生活化德育”,学生自己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性德育”。要改变传统的品德能力培养和教育形式,不能简单地采取“说教”,要探索丰富多样的“活动性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做好品德能力培养工作。因此,在开展“活动性德育”时,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品德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应该能够促使品德教育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作为客体向受教育者的主观形态及主体思想品德方面转变。这种活动应依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够促进和加速个体的品德能力发展。
7.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建设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品德能力的重要“师表”。因此,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中,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工作态度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经师”,更重要的应该是“人师”,教师的职责在于逐渐将高尚的品德传授给学生。教师的完善人格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品德能力提升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必须发展人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作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德育活动,只有以此为指导,才能实现品德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完成自身的社会历史使命。所以说,加强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内容,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试论大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蔡志良.论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3]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4]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刘裕权.论活动的教育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
[6]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05-31,(3).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品德能力 高职学生 德育工作
品德能力属于能力,但它又不同于文化知识结构中的能力。它特指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判断道德是非、控制道德行为的能力,包括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基本内容。社会认知能力是指正确观察、分析、批判复杂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是指审视、辨别、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指正确评价、控制、激励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这些品德能力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在德育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形成并得以提高的。作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推进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现实需求
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臆想出来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客观依据的认识还停留在品德能力的重要作用这一层面上,没有从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现实需要去审视和探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
1.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针对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中种种片面性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克服那种只重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德育教育中又要克服那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教师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2.应对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培养大学生道德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多元利益格局的产生、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过去传统的社会文化逐渐受到不同形态文化的影响,甚至取而代之,从而带来道德价值观的多元化乃至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道德价值世界中,以前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许多新的价值观念悄然而至,一些旧的道德价值观沉渣泛起;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纷然驳杂,多种道德价值观相互碰撞冲击。这给每一个道德主体创造了空前宽松的道德生活空间,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给了选择的自由。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受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面对复杂的道德生活,要在“歧路”丛生的道德迷宫中获得清醒的认识,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就必须有道德能力做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要引导、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
3.解决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需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社会现象复杂性和德育工作有限性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不同的国家制度、社会形态、文化习惯、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另一方面,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社会德育环境还没有全面形成,学校德育工作力量薄弱,管得了校内而管不了校外,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泥沙浊流防不胜防,显得无能为力。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如何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从单纯的思想灌输转变为“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以学生的独立、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传授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意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能力。也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自觉抵制和批判错误的道德观念,才能积极认同和吸收先进的思想意识,正确地实现个性的社会化。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培养。
4.适应终身德育的内在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品德能力。德育工作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使学生乐于践行,养成习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与单纯传授知识相比,艰巨得多,困难得多,复杂得多,绝不是一两次教育所能奏效的。往往今天解决了问题,明天受到外界的某些影响,又会产生新的思想问题。因此,德育工作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长期的教育与再教育,不断地实现思想品德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德育工作的这种长期性与反复性,决定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观念,引导他们的道德践行,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才能把学生逐步转化为能动地自觉地按照先进的社会道德进行自我教育的人。
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路径选择
对于当代高职学生来说,加强品德能力培养是他们获得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在他们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确目标、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途径,加强学生品德能力建设。
1.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改革现行的两课教学阵地。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灌输偏多的教学模式,把知识传授、觉悟提升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教师在教学意识和教学方法上多做努力。只有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品德能力的重要性,才有可能在其教学上有所突破。
2.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基点只能来自于人的存在本身。因为价值的本源就在于人本身。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因此,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他们在品德能力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他们道德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履行社会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本领,使其表现出一种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况,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决定权,采取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平等民主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管理和德育实践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另一方面,要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解决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辨析能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实现整体全面发展。
4.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的重要标志,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高职院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给学生更多的积极影响,要想方设法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必须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既是高职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也是高职学生从中培养自身品德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机会。高职学生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充分发展和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5.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德育”的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人的生活的多元化,多样性并存使得社会、生活充满斑斓的色彩。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时,必须使品德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中学会价值判断,提高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通过“生活化德育”,学生自己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的社会和道德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能力的发展。
6.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活动性德育”。要改变传统的品德能力培养和教育形式,不能简单地采取“说教”,要探索丰富多样的“活动性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品德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也可以让教师在活动中做好品德能力培养工作。因此,在开展“活动性德育”时,既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又要注重促进学生个体品德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应该能够促使品德教育的要求、思想、道德规范作为客体向受教育者的主观形态及主体思想品德方面转变。这种活动应依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够促进和加速个体的品德能力发展。
7.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开展品德教育的主要建设者,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培养品德能力的重要“师表”。因此,在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中,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工作态度都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德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不仅是“经师”,更重要的应该是“人师”,教师的职责在于逐渐将高尚的品德传授给学生。教师的完善人格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品德能力提升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必须发展人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品德能力作为培养人和发展人的有明确价值取向的德育活动,只有以此为指导,才能实现品德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完成自身的社会历史使命。所以说,加强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内容,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试论大学生品德能力的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2]蔡志良.论道德能力的构成要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
[3]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1).
[4]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刘裕权.论活动的教育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9).
[6]石国亮.道德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5-05-31,(3).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重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