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是由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主体性原则,即:从主体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主体——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摒弃以往文科死记硬背、理科机械重复的单一学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上的差异,采用相应的学法,因势利导、提高效率。
由此可见,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2、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3、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4、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有其特殊性,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起,就会不断遇到新的软件,这种情况是其它学科中少见的,而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因而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育中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基础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和谐气氛
我国自古就有教育者提出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观点,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教育的观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去主动学习,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激情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WORD这章中“贺卡的制作”一节课时,我先展示出一张制作精美的贺卡,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这张贺卡是怎么制作出的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是综合利用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而制作成的,相信大家学了以后都能自己制作出各种好看的贺卡。”学生听了以后,迫切地想通过实践操作制作自己想要的贺卡,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新激情。
四、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注重个性化教育,开发创造才能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在小学学过计算机,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有的学生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要使所有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指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塑造学生,使之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教育。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实行个性化教育。
六、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有了知识,如果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态度;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学到的知识积极引导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应该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钻研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方法与方式,适应新时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我们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组稿编辑:黎艾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体育中学)
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贯彻主体性原则,即:从主体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主体——完善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摒弃以往文科死记硬背、理科机械重复的单一学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上的差异,采用相应的学法,因势利导、提高效率。
由此可见,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2、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3、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
4、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计算机课程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有其特殊性,学生从开始学习计算机起,就会不断遇到新的软件,这种情况是其它学科中少见的,而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因而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育中努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又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基础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创造性思维的和谐气氛
我国自古就有教育者提出了“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的观点,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教育的观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去主动学习,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激情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样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如:有一次,在讲WORD这章中“贺卡的制作”一节课时,我先展示出一张制作精美的贺卡,然后问学生:“大家知道这张贺卡是怎么制作出的吗?”学生纷纷摇头,并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我告诉他们:“这是综合利用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而制作成的,相信大家学了以后都能自己制作出各种好看的贺卡。”学生听了以后,迫切地想通过实践操作制作自己想要的贺卡,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创新激情。
四、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要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注重个性化教育,开发创造才能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在小学学过计算机,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有的学生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果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要使所有学生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指尽可能地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同时塑造学生,使之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教育。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可以在教学中很好地实行个性化教育。
六、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有了知识,如果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态度;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学到的知识积极引导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还应该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钻研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方法与方式,适应新时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把我们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组稿编辑:黎艾生】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市体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