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朝初年狠抓反贪,王朝中后期反贪斗争渐渐有名无实,“寻租”之风愈演愈烈,王朝末期,贪污腐败猖獗,民不聊生,王朝灭亡……反腐败斗争却犹如“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成为王朝走不出的轮回。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春瑜主编的《简明中国反贪史》,梳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各自的贪污现象、典型案例、巨贪大污,作了详细的揭露, 概括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各时期的反贪机制、反贪实践以及反贪启示。
腐败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大的方面说,腐败是人类进入私有制以后的产物;从小的方面说,一个王朝,随着生产的恢复,物质的丰富,腐败也就抬头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沉浸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就里,而应该愈发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保持高度警惕。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比较完备的法制,严格执行的时候,总体上也还算有效,但私有制的本质,皇帝的嘴巴就是法律,注定了法律法典会逐步流于形式。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彻底地执行,都会等于零。
食色性也,人的本性。纵览封建王朝的腐败规律,都是从食的消费与色的消费开始的。大乱以后,王朝初年没有物质基础去挥霍浪费,打江山、治江山,精力决定了色的消费也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然而,随着物质的丰富,以及进入“坐江山”的时期,食色的消费逐渐形成社会风气,皇帝也就只能“水至清则无鱼”了。回看当今,“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被查处贪官95%有情妇,也就不奇怪了。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展开一场廉政肃贪斗争,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启示,是防微杜渐的根本之策。
对于腐败,民间的感触是最直接、最真切的,老百姓对贪污最为痛恨,反对最为坚决。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就对痛斥贪污腐败的著作、文学作品、民间歌谣进行了详细叙说。实际上,近年来流行的段子、畅销的官场小说,就是一种信号。古代反贪有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风闻言事”,听说什么了,即使没有确切依据,也可以检举。在现代民主社会,尽管强调据实举报,但“风闻言事”实际上仍以舆论压力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嫌疑人需自证清白,反贪机构也会据此进行调查。如何将“风闻言事”制度化,也是我国新时期反腐需要着力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的反贪,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由封建王朝推动;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由老百姓揭发检举。当自上而下对自下而上重视的时候,社会总体上比较清明。到了王朝中后期,上已经对下充耳不闻,老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把王朝推翻。我国当今的反腐,也有着历史相似的一面,那就是自上而下,多由中央发动,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中央亲自抓才有结果。但十八大后的反腐,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特别注重接地气,中纪委直接受理群众举报,并大力推广网络反腐方便自下而上的举报,这正是我们更有信心的原因所在。
没有社会大众的介入与参与,反腐斗争是不会根本取胜的。对于中国的“历史周期律”,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就曾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封建王朝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而反腐败,具有制度劣根性,故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与国家没有利益分歧,每个当官的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反腐败。那么,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官员的财产和权力公之于众,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就是未来的必然之路了。
十八大以后,高压反贪腐已成为新常态,“老虎”纷纷落马,“苍蝇”频频坠地。对于我国的反腐败斗争, 王春瑜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说:不悲观,也不乐观,原因是法制还不健全,老百姓还没有能自觉行动起来。“清官乃不祥之物”,百姓只有在手中无权的绝望中才会呼唤青天大老爷。我们国家的廉政建设,继续向前发展,一是要真正还权于民,至少让老百姓不怕揭发检举后被报复;二是从权力配置到制度安排,从规则制定到机制建立,都要想办法杜绝寻租行为。
历史是面镜,照来不平静,它的借鉴功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以古鉴今,知反腐倡廉任重道远;铁腕治贪,让老虎苍蝇无从藏身。强化依法治国,筑牢防腐大堤。我们和王春瑜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的信念一样:“我们坚信,只要亿万群众都能从历史深处走出来,以现代法制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主人翁的身份,敦促建立起真正的、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公仆机制,我国的反对贪污腐败的斗争,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从而走出反腐败的轮回。”
腐败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大的方面说,腐败是人类进入私有制以后的产物;从小的方面说,一个王朝,随着生产的恢复,物质的丰富,腐败也就抬头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沉浸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就里,而应该愈发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保持高度警惕。封建社会里,虽然也有比较完备的法制,严格执行的时候,总体上也还算有效,但私有制的本质,皇帝的嘴巴就是法律,注定了法律法典会逐步流于形式。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彻底地执行,都会等于零。
食色性也,人的本性。纵览封建王朝的腐败规律,都是从食的消费与色的消费开始的。大乱以后,王朝初年没有物质基础去挥霍浪费,打江山、治江山,精力决定了色的消费也是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然而,随着物质的丰富,以及进入“坐江山”的时期,食色的消费逐渐形成社会风气,皇帝也就只能“水至清则无鱼”了。回看当今,“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被查处贪官95%有情妇,也就不奇怪了。十八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展开一场廉政肃贪斗争,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正风肃纪,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启示,是防微杜渐的根本之策。
对于腐败,民间的感触是最直接、最真切的,老百姓对贪污最为痛恨,反对最为坚决。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就对痛斥贪污腐败的著作、文学作品、民间歌谣进行了详细叙说。实际上,近年来流行的段子、畅销的官场小说,就是一种信号。古代反贪有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风闻言事”,听说什么了,即使没有确切依据,也可以检举。在现代民主社会,尽管强调据实举报,但“风闻言事”实际上仍以舆论压力的形式发挥着作用,嫌疑人需自证清白,反贪机构也会据此进行调查。如何将“风闻言事”制度化,也是我国新时期反腐需要着力的地方。
中国历史上的反贪,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由封建王朝推动;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由老百姓揭发检举。当自上而下对自下而上重视的时候,社会总体上比较清明。到了王朝中后期,上已经对下充耳不闻,老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把王朝推翻。我国当今的反腐,也有着历史相似的一面,那就是自上而下,多由中央发动,大案要案基本上都是中央亲自抓才有结果。但十八大后的反腐,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特别注重接地气,中纪委直接受理群众举报,并大力推广网络反腐方便自下而上的举报,这正是我们更有信心的原因所在。
没有社会大众的介入与参与,反腐斗争是不会根本取胜的。对于中国的“历史周期律”,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就曾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封建王朝的本质是皇权专制,是为维护封建制度而反腐败,具有制度劣根性,故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群众与国家没有利益分歧,每个当官的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反腐败。那么,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官员的财产和权力公之于众,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就是未来的必然之路了。
十八大以后,高压反贪腐已成为新常态,“老虎”纷纷落马,“苍蝇”频频坠地。对于我国的反腐败斗争, 王春瑜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说:不悲观,也不乐观,原因是法制还不健全,老百姓还没有能自觉行动起来。“清官乃不祥之物”,百姓只有在手中无权的绝望中才会呼唤青天大老爷。我们国家的廉政建设,继续向前发展,一是要真正还权于民,至少让老百姓不怕揭发检举后被报复;二是从权力配置到制度安排,从规则制定到机制建立,都要想办法杜绝寻租行为。
历史是面镜,照来不平静,它的借鉴功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以古鉴今,知反腐倡廉任重道远;铁腕治贪,让老虎苍蝇无从藏身。强化依法治国,筑牢防腐大堤。我们和王春瑜在《简明中国反贪史》中的信念一样:“我们坚信,只要亿万群众都能从历史深处走出来,以现代法制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主人翁的身份,敦促建立起真正的、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公仆机制,我国的反对贪污腐败的斗争,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从而走出反腐败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