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斜隔综合征伴先天性尿道阴道瘘一例

来源 :中华妇产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in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11岁,因月经初潮淋漓不尽伴持续性下腹痛13d入院.患者13 d前月经初潮,经量中,色鲜红,下腹持续性疼痛,尚能忍受,自行口服止痛药,未见好转.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痛苦面容,下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肛诊:于左侧阴道旁触及-约6.0 cm ×4.0 cm ×4.0 cm囊性包块,张力较大,压痛可疑.妇科超声检查:盆腔内相当于子宫的位置见两个子宫回声,偏左侧者4.2 cm x3.0 cm,内膜厚0.6 cm,偏右侧者4.4 cm×3.0cm,内膜厚0.6 cm,宫壁回声欠均匀;阴道内见5.3 cm ×2.4 cm低回声,双侧卵巢未显示,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包块.宫腔镜检查:未放置阴道窥器,进镜见阴道左侧壁近宫颈外口处向阴道内突出,经宫颈外口进入宫腔见内膜厚,有出血,可见一输卵管开口.结合超声检查考虑子宫畸形,双子宫,阴道斜隔,右侧子宫与右侧阴道相通,左侧子宫与左侧阴道斜隔内相通,血性液体积聚在左侧斜隔内形成包块.腹部彩超检查:左肾区及腹腔内未见明确的左肾回声.入院诊断:阴道斜隔综合征Ⅰ型,左肾缺如.在联合麻醉下行阴道斜隔切开术.于阴道斜隔膨隆最明显处穿刺,抽出暗红色黏稠液体,以穿刺针头为指示点,距处女膜缘2 cm处作纵行的上下小切口,可见大量暗红色血性液体流出,伸人手指能触摸到隔后腔隙及宫颈部位,触摸过程中可见少量暗红色血性液体白尿道外口溢出.请泌尿外科医师会诊,行膀胱镜检查,可见右侧输尿管开口,未见左侧输尿管开口,膀胱内见少量陈旧性暗红色血块,未见出血点,尿道未见出血点.排除术中尿道及膀胱损伤的可能。

其他文献
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一年,像是翻阅着时代发展的精彩华章.  近年来,医学的进展、观念的更新,令人有夸父追日之慨;而妇产科学的长足进步,无论国际或国内的现状与前景,也让人振奋不已。
期刊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定于2011年7月28-31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第五次全国产科热点会议,同时举办第四次全国产科主任学术论坛。会议将围绕主题采用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座和大会论文交流形式。凡参加本次会议者将获得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清华大学新建附属医院——北京清华医院是一所融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医院选址于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地区,建设用地面积125亩,一期建设床位1000张,预计于2013年竣工。
目的 探讨蛋白质组学方法 产前筛查孕育唐氏综合征胎儿的孕妇(唐氏综合征孕妇)胎盘组织中差异表达的蛋白标志物.方法 2009年3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确诊的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孕妇10例(唐氏综合征组),同期因其他疾病原因(胎儿染色体检查正常)于孕中期引产的8例孕妇为对照组.用二维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对两组孕妇产后胎盘组织蛋白进行分离,用Decyder 6.5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获得差异
例1 患者32岁,孕0产0,因发现子宫肌瘤20 d于2004年4月收入院.平素月经量多.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弥漫性不均匀;血红蛋白105 g/L.行开腹肌瘤剔除术,见子宫增大如孕18周,肌壁间布满直径0.1~5.0cm的肌瘤,多呈融合状;共剔除肌瘤360个,重910 g,出血800 ml.病理诊断:多发性子宫平滑肌瘤。
期刊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展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早孕期经腹绒毛活检(CVS)以及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各大医疗机构陆续开展了中孕期母亲血清学筛查的工作,对35岁以下,孕15~20周的单胎孕妇进行中孕期母亲血清学的产前筛查,并对高危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纵观近10年国内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发展情况,虽然在降低出生缺陷的发
期刊
由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及澳门妇产科学会联合主办的FIGO教育培训课程(FIGO Educational Training Macau.2010)于2010年12月10-12日在澳门成功进行。
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妊娠合并丹毒是一种非常少见的产科合并症,其主要病变特点是炎症侵犯皮肤层,蔓延迅速,治疗困难,极易复发,病情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化脓性淋巴管炎、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一旦演变为脓毒血症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则治疗更加困难,严重危及母胎生命安全。
期刊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及基质存在于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肌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1].AM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未生育女性的发病率增加.由于AM的诊断主要依赖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诊断且诊断标准不一,所以发病率报道不一.1972年就有文献报道,子宫切除术后的标本中有30%~60%存在AM.Vercellini等[2]发
期刊
目的 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卵巢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患者13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术前有血清CA125、CA199检测资料的患者分别为96、26例)、手术方式、病理特点、手术病理分期及复发情况,并对复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1岁(14~85岁),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