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的完善路径

来源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133e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被提出以来,量刑建议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发展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不断出台,在理论界与实务界引发了量刑建议的精准与幅度之争,即以精准型量刑建议为主、幅度型量刑建议为辅与以幅度型量刑建议为主、精准型量刑建议为辅的争议.实际上幅度型量刑建议与精准型量刑建议各有优缺点,实务中的操作以及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为了优化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的质量,以精准型量刑建议为主,以幅度型量刑建议为辅的模式似乎更能契合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应当辅之以多种提高量刑建议质量的举措.
其他文献
“V一个”表达祈使语气时,可分为两类:陈述祈使句和引述祈使句,分别记作S1和S2.S1不需要引发语,可直接陈述;S2需要引发语再展开引述回应.S1和S2同属“V一个”祈使句,必然存在很多相同点,但也会存在很多不同点.先从句法、语义、语用角度深入分析S1和S2的共性及个性,再找到两者之间的演变过程.最后分析“V一个”中“一个”具有动量词性质的原因,因为“一个”具有无指用法,导致它在“V一个”中由物量词转化为动量词.
人工智能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大学思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程,以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颠覆着传统大学思政教学的模式,为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大学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支持,契合了大学思政教学革命的历史潮流.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对教育主体的地位有所消解,在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可能造成主体消解与价值陨落.在大学思政教学实践中,只有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主体危机及技术危机,明确“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导向,才能由克服人工智能技术使用带来的弊端.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承继上巳节的文化传统,演化出颇具壮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发挥了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消费等多重功能.当前,壮族“三月三”节俗具有良好的传承态势,在走向规范化传承的同时,也以其文化内核为基础,实现了节俗的活态传承.基于现实需要,壮族“三月三”节俗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社会变迁、节日新样态、过度“生产性保护”的问题.为此,理应立足活态传承与发展理念,推进壮族“三月三”节俗实现生活性传承,丰富其文化形式,强化文化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