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所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加突出。
  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当其冲的是通过教育,使所有民众了解环境的相关知识,学会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科学改造自己的环境。上个世纪70年代,“环境教育”这一提法在国际范围内得以确认,许多国家相继开始本国的环境教育工作。我国也于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中宣部、教育部、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制订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也提出“教育部门要在环境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环境教育工作蓬勃发展,并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教育部等部门在1998年和2001年组织的公众环境意识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教育已初见成效。公众环境意识有了显著增强,尤其是青少年在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自然观、环保行为等各个方面均明显高于成人,而其中70.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环保知识来自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第一位的来源途径,这充分说明中小学的环境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产生了重大成效。所以,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提高环境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后第八次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契机。此次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的总体目标。同时,一些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科目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生物科目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十分必要,又具有可行性。
  
  二、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进行渗透。在中学各学科中,生物课程内容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联系得较为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并挖掘教材内容,找出课程内容与环境教育内容的结合点,结合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讲授,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渗透进去,开展环境教育。在环境知识渗透中,一要适时,就是要找准与教材的结合点,适当拓宽加深,但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也要避免牵强附会;二要适量,即掌握好渗透的比重和程度,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展开而上成环境专业课;三要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到“渗于其内,寓于其中”。
  
  (二)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在生物课中进行环境教育,光靠课堂渗透是不够的,还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1.宣传环保教育活动
  利用开展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卫生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等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的机会,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举办环保知识及环保法律知识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问卷调查等,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排演环保文艺节目,还可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乡村进行宣传并开展清除“白色污染”等义务劳动,借此来增长学生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是环境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一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乡村田野。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以大自然为课堂,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体验……使学生在感受自然美的过程中,培养其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通过现场对比,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的密切关系,丰富环境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开展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生物教师可指导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学校生物园的建设,学习培植各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进行生物小实验。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诸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捕食观察等兴趣活动。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等。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污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为良好环境素质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组织课外阅读活动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科普读物,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三)结合本地环境现状进行环境教育
  
  仅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讲世界的环境状况、中国的环境状况等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似乎有些“空对空”的感觉,有时还不能使学生产生切肤的感受。若在环境教育中加入本地特色,无疑将会使之更切合实际,更能激起学生共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各地经济迅猛发展,不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普遍存在,学生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或乱丢环境污染物。对于这些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其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学生身边存在的一些现象和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实例中进行环境知识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区和家乡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诸如农村溪水水质污染调查、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对水质和周围空气的污染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现实,耳闻目睹本地区环境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任何行为都对环境无害。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切实有效地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极为重要。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设问解疑、问题讨论和自学探究等教学活动能有效的发展
针对目前复杂场景中人体目标的识别率低、误检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OG的随机森林分类器,将HOG算法对图像局部区域外观和形状的良好表征和随机森林分类器稳健的目标分类性能和效果有效结合,并将其性能与二叉树、AdaBoost和SVM等分类器进行了比较,证明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且在复杂场景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学校坚持“读书 文明 绿包 和谐”的办学理念,秉承“实施生态教育 营建绿色文化 彰显学校特色”的发展思路,固化“播种绿色希望 放飞理想翅膀 争当未来上人”的校训精神,围绕“
智能电视顺应了电视行业"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家庭智能终端。与此同时,手势、语音控制、触摸板等新型交互方式不断满足人们对智能电视的操
一、儿童家庭德育特点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
近年来,电视产业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卫星电视逐步进入千家万户。作为一种覆盖面广、接收便利的传播方式,卫星电视技术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人脸识别应用中,当每个人有多个训练样本(MSPP)时,Fisher线性判别分析(FLDA)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特征提取。然而,当每个人只有一个训练样本(SSPP)时,因为类内散布矩阵为零矩阵,所以FLDA方法将不能使用。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来估计类内散布矩阵,借助于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先将人脸图像分解成两部分,然后分别估计出类内散布矩阵及类间散布矩阵,使FLDA方法能够得
在广西东南部的梧州市秀丽的蝶彩山下,座落着远近闻名的梧州市第一中学,她的前身——1896年的“中西学堂”是广西最早建立的中学。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南宁市清川小学创建于1995年,座落在广西首府南宁最具文化气息的大学路中段的陈东路18号,校阔面积12415.18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178人,教师56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国家级
以FPGA和DSP为中心,设计实现了Camera Link接口相机的数字图像数据的VGA和PAL双制显示,解决了数字图像数据由FPGA与DSP之间高速、大数据量的实时传输。DSP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后,经千兆网络向控制计算机终端传输图像数据,解决了相机数据传输距离的限制,拓展了高速网络相机的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