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内容的置换。数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而应是借助现实、有趣的内容沟通生活数学与书本数学的联系,实现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即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世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进已有知识过程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最终让“生活数学”上升到“数学模型”,并再回归到“生活数学”。生活世界数学化是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生活化”和“数学化”是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联系的两个侧面。“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把“生活化”与“数学化”融合在一起。
1.注入“生活基质”,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竞选“生活素材”,教师应以教材为范例,帮助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内容,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下深工夫研究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如在《位置》一课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出示红绿灯,让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大家都踊跃发言,老师板书“上下”;接着,又出示三辆汽车(依次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让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老师顺势板书“前后”。又如,在教学《分类》时,笔者运用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就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讨论十分热烈。由于笔者所创设的情境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还原“探索现场”,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活动的结合,以便让学生在亲切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新知。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来十分的简单明了,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购物活动——顾客有2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67元人民币。提炼出数学算式:265-198=265-200+2=67(元);营业员已有663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1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3+198=663+200-2=861(元)。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解构“套装知识”,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4.组织“生活数学”,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日常教学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寻找数学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笔者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自然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5.锻炼“数学公民”,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创造的欲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使原来枯燥的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又不减“数学味”,真正地融为一体。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再现生机与活力,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
1.注入“生活基质”,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窗口和工具,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竞选“生活素材”,教师应以教材为范例,帮助学生在所学书本知识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建立一种认知联系,用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内容,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下深工夫研究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重组,“化简”书本知识,开放课堂,拓展学习时空。
如在《位置》一课教学中,教师先通过出示红绿灯,让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这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大家都踊跃发言,老师板书“上下”;接着,又出示三辆汽车(依次为小汽车、摩托车、公共汽车),让学生说谁在谁的前面,在大家的精彩发言中,老师顺势板书“前后”。又如,在教学《分类》时,笔者运用主题图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图中凌乱的生活场景,学生顿时兴奋起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整理房间”就成了他们迫不及待要做的工作,自然,“分类”的方法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呈现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讨论十分热烈。由于笔者所创设的情境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还原“探索现场”,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所学知识与生活、活动的结合,以便让学生在亲切的、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新知。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来十分的简单明了,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因此,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购物活动——顾客有2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67元人民币。提炼出数学算式:265-198=265-200+2=67(元);营业员已有663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1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3+198=663+200-2=861(元)。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解构“套装知识”,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教师应再现生活情景,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4.组织“生活数学”,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日常教学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寻找数学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高年级的学生则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这时学生的问题就出来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储蓄哪种方式比较合理呢”……对于学生这些问题笔者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自然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了新知识,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5.锻炼“数学公民”,培养小学生带得走的数学学力
“数学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教学应努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联系,坚持引导学生展望生活美好前景,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进行创造的欲望,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喜悦,进而发展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是一种享受,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使原来枯燥的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又不减“数学味”,真正地融为一体。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再现生机与活力,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