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大转型,哪些将转为职业技术学院?近日,一份有关广东、江苏、浙江高校转型职教名单在民间传播。
据称,在广东,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嘉应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将转为职业教育。
在江苏,有人列出了难逃职校命运的高校名单:金陵科技学院、淮阴工学院、徐州工学院等10所高校直接换牌;南京审计学院、盐城工学院、江苏教育第二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属于惊魂型,牌子难保留;南京财经大学则是中专底子,“唬人的名字,职校的命”。
至于浙江是哪两所本科转为职业教育,民间仍在猜测。
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欧阳谦说:“省教育厅从来没有开列过所谓高校大转型职教名单。”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则表示,“都是瞎传,江苏省教育厅从来没有这样的计划。”而参加浙江省长调研会的有关负责人也证实:“没有任何这样的调子与信息。”
地方本科教学仅57.82%合格
“一批本科高校组建时间比较短,存在着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不利因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今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说。
该中心对全国280所地方本科高校监测发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57.11%,部分本科高校专科专业占到专业总数44.78%;教学质量控制合格率仅57.82%;新生报到率最低的本科院校只有73.06%,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1.81%的学校新生报到率低于80%,13%的学校新生报到率低于90%。
教育发展与高校建设有一条不可违背的规律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与发展积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短缺的,与社会上老百姓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急切期盼是矛盾的,且二者反差强烈。
国内从1999年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带动了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的大发展。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其中本科高校597所,专科学校474所。到2013年年底,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其中本科高校1170所,高职高专1321所。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派生的产物,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不能形成对立关系。”陈小虎说。今年“600多所地方院校将转职业教育”的说法,引起了很多高校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的质疑、焦虑甚至恐慌。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深陷姓“普”姓“职”的争论,令曾参加国家本科高校大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不理解。有关知情者告诉记者,本科与专科最明显的界定为:由于学士学位的要求,本科一般为4年;专科无学位,学习年限为2~3年。这涉及课程结构、教师安排以及实验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建设。同时,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不一样。本科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重在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特别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毫无疑问,普职之争乱了地方高校发展的阵脚。”知情者透露,争论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层面,大部分省份都在观望,并引起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忧虑。
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不同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怎么办,与老本科高校、高职高专有什么本质区别?陈小虎走访国内100多所高校后,对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的焦点与困惑进行了梳理分析。
据他介绍,首先是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我国现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体系中,仅有普通本科教育之说。因此,一批地方普通院校升本以后,无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自高职高专业界的声音则认为,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前身是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升本科就“登天”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尽快成为“非职业教育”之人,变得高等与尊贵。
其次是,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谁高级、谁低级之争。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认为,本科毕业生属于高级人才,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厚重、学术体系完善,如过分强调职业和就业需要似乎降低了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是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到底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还是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谁是龙头,谁更重要,谁是指挥棒?陈小虎透露,这在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最为激烈,耗时耗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四是教学与科研之争。由于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是从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升本后,不重视科研就不会有水平、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搞好教学,学校也没有前途之说非常普遍,从而出现了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或者两者一样重要的争论,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国家基金项目一些高校全力以赴,结果精力没有用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
五是理论与实践之争。在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如何把握: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后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上谁先谁后等,都面临很大的困惑与争论。
六是继承与创新之争。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本科院校有特定规范,不遵循本科办学模式与规律就不像本科高校;另一种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地方高校不应走老本科院校办学之路,应该创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不同利益群体在强烈表达自身对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有的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悖的。”钟秉林说。
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
到去年底,我国有1170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地方本科高校达到1058所(含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90.43%。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从国家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应该有自信与基本定力,无须为姓普姓职等争论所动摇,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对此,陈小虎与湘南学院党委书记肖地楚深有同感:对待改革发展不要先用老办法框一下,再骂一通,要有干实事的足够空间,让大家敢于去探索,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专家要抛开成见,迎接社会发展的进步;学者要把心胸打开,而不是唯我独尊;地方本科高校要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不自我束缚,不去做伤心劳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比较以及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不要先问姓什么,而要先实践,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贡献率方面拿出真家伙、敢于亮剑。
据称,在广东,广东医学院、广东药学院、韶关学院、惠州学院、嘉应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将转为职业教育。
在江苏,有人列出了难逃职校命运的高校名单:金陵科技学院、淮阴工学院、徐州工学院等10所高校直接换牌;南京审计学院、盐城工学院、江苏教育第二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属于惊魂型,牌子难保留;南京财经大学则是中专底子,“唬人的名字,职校的命”。
至于浙江是哪两所本科转为职业教育,民间仍在猜测。
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广东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欧阳谦说:“省教育厅从来没有开列过所谓高校大转型职教名单。”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则表示,“都是瞎传,江苏省教育厅从来没有这样的计划。”而参加浙江省长调研会的有关负责人也证实:“没有任何这样的调子与信息。”
地方本科教学仅57.82%合格
“一批本科高校组建时间比较短,存在着很多影响教育质量的不利因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发布今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说。
该中心对全国280所地方本科高校监测发现,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57.11%,部分本科高校专科专业占到专业总数44.78%;教学质量控制合格率仅57.82%;新生报到率最低的本科院校只有73.06%,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1.81%的学校新生报到率低于80%,13%的学校新生报到率低于90%。
教育发展与高校建设有一条不可违背的规律是,一所高水平大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与发展积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短缺的,与社会上老百姓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急切期盼是矛盾的,且二者反差强烈。
国内从1999年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来,带动了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的大发展。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其中本科高校597所,专科学校474所。到2013年年底,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其中本科高校1170所,高职高专1321所。
“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派生的产物,地方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不能形成对立关系。”陈小虎说。今年“600多所地方院校将转职业教育”的说法,引起了很多高校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的质疑、焦虑甚至恐慌。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深陷姓“普”姓“职”的争论,令曾参加国家本科高校大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不理解。有关知情者告诉记者,本科与专科最明显的界定为:由于学士学位的要求,本科一般为4年;专科无学位,学习年限为2~3年。这涉及课程结构、教师安排以及实验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建设。同时,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不一样。本科教育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重在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特别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毫无疑问,普职之争乱了地方高校发展的阵脚。”知情者透露,争论的影响范围已经超出地方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层面,大部分省份都在观望,并引起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忧虑。
不同群体利益诉求不同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怎么办,与老本科高校、高职高专有什么本质区别?陈小虎走访国内100多所高校后,对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的焦点与困惑进行了梳理分析。
据他介绍,首先是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之争。我国现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体系中,仅有普通本科教育之说。因此,一批地方普通院校升本以后,无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来自高职高专业界的声音则认为,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前身是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升本科就“登天”了,忘记自己的过去,尽快成为“非职业教育”之人,变得高等与尊贵。
其次是,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谁高级、谁低级之争。一批地方本科高校认为,本科毕业生属于高级人才,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厚重、学术体系完善,如过分强调职业和就业需要似乎降低了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
三是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到底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还是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谁是龙头,谁更重要,谁是指挥棒?陈小虎透露,这在地方本科高校内部争论最为激烈,耗时耗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四是教学与科研之争。由于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是从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升本后,不重视科研就不会有水平、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搞好教学,学校也没有前途之说非常普遍,从而出现了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或者两者一样重要的争论,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国家基金项目一些高校全力以赴,结果精力没有用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上。
五是理论与实践之争。在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如何把握: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是否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后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上谁先谁后等,都面临很大的困惑与争论。
六是继承与创新之争。目前在地方本科高校中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本科院校有特定规范,不遵循本科办学模式与规律就不像本科高校;另一种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地方高校不应走老本科院校办学之路,应该创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不同利益群体在强烈表达自身对高等教育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与价值取向,有的是相互矛盾甚至是相悖的。”钟秉林说。
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
到去年底,我国有1170所普通本科高校,其中地方本科高校达到1058所(含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90.43%。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说,从国家布局来说,要对各类高等教育合理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本科教育要稳定规模,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地方本科高校改革发展应该有自信与基本定力,无须为姓普姓职等争论所动摇,实干发展才是硬道理。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苏志刚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要在专业设置上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对此,陈小虎与湘南学院党委书记肖地楚深有同感:对待改革发展不要先用老办法框一下,再骂一通,要有干实事的足够空间,让大家敢于去探索,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专家要抛开成见,迎接社会发展的进步;学者要把心胸打开,而不是唯我独尊;地方本科高校要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不自我束缚,不去做伤心劳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比较以及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不要先问姓什么,而要先实践,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贡献率方面拿出真家伙、敢于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