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盎然,浓情胜景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shp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美好祥瑞的象征。凤凰县,是湘西一处旅游胜地,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凡夫俗子到此一游,往往心有所感,却难以言说,皆因“意不称物,词不逮意”。那些具有诗心的文人骚客,却可以从这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景中吸取精华,创造出艺术的奇葩。长篇小说《凤凰之恋》的作者谭仲池先生,就是这样一个蕙心兰质的诗人。他观凤凰,爱凤凰,咏凤凰,《凤凰之恋》就是他对凤凰的一曲赞歌。
  这是一篇诗体小说,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作品文字优美,感情真挚,笔者诵读再三,深深陶醉于文本的语言之美。《凤凰之恋》的语言艺术可以从它的审美性、情感性、独创性三方面去解读。文质皆美的语言,是《凤凰之恋》最大的特色。文学语言必须具有一定的美感色彩,方能唤起读者的审美情感。正所谓“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凤凰之恋》的语言,处处是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珠围翠绕。且看这一段文字:
  这是幅七彩的有层次的蓬勃着成熟的景象的油画。只见山峦梯田成熟的稻谷,翻卷着金色的波浪;桂花树林,绽开的白色花朵,飘散着沁人的芬芳;枫树的叶子开始被霜染红;山地绿茵茵的荆棘丛中开放的金菊花,在风里摇曳着妩媚的姿态。
  好一幅绚丽多姿的秋景图!好一首文采斐然的音乐诗!这段文字,金色、白色、红色、黄色,交相辉映,光彩夺目;长句、短句、平声、仄声,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整体、局部、形状、气味,细细描摹,历历如绘。作者巧用文思,把稻谷、桂花、枫树、野菊,这些在山林间随处可见的自然景物,加以审美联想,随意点染,湘西秋景便生发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翻卷的稻浪,近处怒放的金菊,空中绽放的桂花,高高耸立的红枫,还有那满山满岭贴地而生的绿草,已不单单是自然景物,而成了文学作品中具有多层内涵的意象。用心的作者还赋予这幅画以动感,翻卷、飘散、摇曳这些动词的使用,让这幅图变得生动、鲜活,从而收到勾人魂魄的艺术效果。
  《凤凰之恋》的语言,不仅形式美,而且内质美。作者并不唯美是从,形式美正是为了把艺术内容生动完美地表现出来,读者欣赏时,注意的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而不是形式美本身。上段文字中,语言的形式美已被渲染到极致,但这并不是写作的目的,接下来这几句,作者笔锋一转,不写景,而记人。
  目睹这番美丽的洋溢着生命色彩的秋景,再加上平日在山峦观察和欣赏过的山涧清泉,岩石上的飞瀑,出没在竹林和花草丛中的锦鸡和山羊……真叫雁华心旷神怡,思绪翩翩。
  作品的主人公雁华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赶回凤凰寻根。是什么力量在召唤他?是什么事物在吸引他?湘西土地美丽的山川风物是召唤他的外因,这块土地千百年来蕴藏的人文思想,是吸引他的内因。雁华的爷爷是凤凰的儿子,为了实现凤凰人祖祖辈辈“飞出去是凤凰,飞不出去是麻雀”的信念,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生息繁衍,但是内心深处,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乡那些情深义重的亲人。雁华虽然自小生长在异域,但是他身上流动的血脉,确定了他的根之所在,只能是湘西凤凰这一片热土。由风景到人物,由形式到内容,奔放瑰丽的语言如山中清泉,滔滔汩汩,奔涌而出,既华美绚烂,又浑然天成。读完这一段,不见语言文字,但见性情气骨,显示了作者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凤凰之恋》的语言,极具情感性。作者在对比中揭示了主人公雁华对湘西凤凰的热爱和对异国他乡的淡漠,从中凸显了作品的主旨:对凤凰,对湘西,对华夏大地的歌颂和礼赞。作者谭仲池先生不是布衣文人,他从政多年,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已深入他的骨髓,成为一种行为自觉。作品第八章《天涯惊梦》,写雁华因为父亲的急电赶回美国,借雁华的视角对他国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
  黑色的林肯车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疾驰。坐在车内的雁华没有心思去重复观察窗外的世界。在他的印象中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呆板,灰暗,无序和光怪陆离,缺乏真诚,友谊和自由轻松,更没有色彩,灵气和生机。
  这些话的感情倾向是非常明显的,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贬义词,呆板、灰暗、无序、光怪陆离,把雁华厌烦美国,眷恋湘西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虽然离开凤凰只有短短的三十个小时,雁华已觉得这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当他发现父亲的电报是一个骗局时,他便匆匆而归,又回到让他梦绕魂牵的故园:湘西凤凰。他眼中的凤凰湖是怎样的呢?
  碧绿如镜的凤凰湖,真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虽说秋季早已进入,倒仿佛有几分春天的意味。湖水原本就澄澈如碧玉般地荡漾着,在风的吹拂下,卷起细微有致的涟漪。在湖上泛舟戏水的游客们,总是用歌和用橹,生发出水的脆响和声的湿润利落。湖边耸立的巨大灰白色岩石上,呈梯状似的小块田垅上,各种大小水鸟和其他山鸟一起自由地跳跃和鸣叫。偶尔从山头飘过几缕白色云彩,掠过湖面的天空,反而给这个宁静中奔放着人性活力的水上天堂,增加了一份神秘和梦幻般的感觉。
  这不是人间的湖,这是水上天堂!从这里,读者看到了天堂的景象:天堂里有温柔的和风,有动听的歌声,有可爱的小鸟,还有轻柔的白云。第一句总写,概括出凤凰湖的特点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二、三句从正面下笔,描写湖水的温暖和澄澈。四、五、六句以游人、水鸟、白云作侧面烘托,游人泛舟戏水,小鸟跳跃鸣叫,白云飘浮掠过,这些欢乐而美丽的景象,使凤凰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天堂。作者简练传神的描述分别把两地的灰暗与明亮,呆板与生动,冷酷与温暖形象地展现出来,也把创作主体汹涌澎湃的浪漫主义激情悄然无痕地熔铸进去。“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谭仲池先生不愧是一代文豪,他的确是深谙艺术的奥妙的。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新颖,独创,也是《凤凰之恋》的特色之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要经营好这门艺术,需要过人的天赋,需要刻苦的学习,需要长久的实践。作者显然是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凤凰之恋》风格鲜明,有不少清词丽句让人口齿留香,耐人回味,值得收藏。
  比喻是利用想象,通过“以彼物比此物”来抒写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段和艺术表现方法,是创作中构成形象思维的重要法宝。自古以来,我国的文学作品就喜用比喻,从《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都有巧妙的比喻在熠熠发光。《凤凰之恋》继承了这一民族艺术传统。作者善于就近设喻,新颖而独特。
  青瓦重叠有序覆盖的教室,依山而建已有了上百个年头。每一片瓦都是智慧的音符,似甘霖夜露月白花香那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山寨一代又一代幼小的心灵……
  放学的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蹦蹦跳跳地行走在山路上,像小鸟一样飞向山麓户户人家。
  许多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林间飞鸣,美丽的蝴蝶在花草丛中甜睡,近看像一朵花跌落在绿色的碧玉盘里。
  两个的身体和思想都凝固了,成为这座森林里一棵玉色的相思树。
  第一句,用智慧的音符比喻教室的瓦,符合教室特有的传授知识的功能,空灵,准确。第二句,主语是放学的孩子,具体环境是山路,用小鸟归巢比喻急于回家的孩子,非常符合情境。第三句,蝴蝶在绿草中酣睡,作者把蝴蝶比喻成花,把草比喻成碧玉盘,美丽、贴切、令人叫绝。第四句,是雁华和银凤参观黄龙洞时的真情流露,因为洞内遍布钟乳石,因此用树来设喻,加以相思二字,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凤凰之恋》还有许多气势恢宏的排比,节奏明快,数句并列,让人目不暇接。这是作者独创的一种表达方式,笔者称之为“复式排比”。这些句子,往往是一个长句,里面包含五六个甚至十多个并列的短句,短句里又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语,结构复杂,读来极为费力,但也极具张力。
  一座城市的美和灵性,一座城市的魂和文化,一座城市的梦和枯荣,一座城市的光和血火,一座城市的古和未来,一座城市的绿和生命,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这一切的雨露和乳汁,是地底的太阳之光,月亮之辉。
  这一段,剖析城市和水的关系,是对水的歌咏。这样的内容,换做一个艺术功底浅的人去写,就只有一句话:一座城市离不开水,水孕育一切。这样的语言,多么苍白无力,更谈不上什么审美享受。主人公雁华第一次来到凤凰,第一眼见到沱江,初见故土的欣喜,对家乡山水的膜拜,都可以从这段叙述语言中得到暗示。前六句虚写,作者抓住凤凰这座文化之城的特质,并不具体描绘这里的吊脚楼、石板路、商业街,而是用了一连串抽象的词语:美和灵性,魂和文化,梦和枯荣,光和血火,古和未来,绿和生命,笔力直指城市的内核,让读者遥想这座城市曾经的峥嵘岁月和即将的繁花似锦,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索。后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水的赞美之情。用雨露、乳汁、太阳之光、月亮之辉这些美好的事物,暗喻水是光明,圣洁的母亲,孕育一切,滋养一切。这段文字,有虚有实,有张有弛,有排比,有比喻,有叙述,有抒情,寥寥几句,含蕴无穷。于咫尺天地,画宇宙万象,这就是才情,这就是功力,这就是艺术!
  《凤凰之恋》的优美旋律以其幽远,古雅,空灵,舒缓,宏阔,低回,激越,浑厚,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在掠过群山的峰巅,在洗礼岁月的风尘,在荡涤人世尘埃,在呼唤古城的烟雨,云霞,明月,清风,山影,水光,树色,花梦。然后,在巍峨蜿蜒直上青天的南长城的上空,飞架一道绚丽的彩虹。
  写音乐,《琵琶行》是绝唱,白居易通过绘声和想象表现声音的美妙动听。艺术贵在创新,《凤凰之恋》的作者自出机杼,摒弃声音的物理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其文化性,连用八个形容词,五个排比句,飞流直下,一泄千里,多彩的旋律具有灵性、人性,超越时空、形式,获得了永恒的意义。《凤凰之恋》是雁华为湘西高奏的赞歌,也是诗人为祖国,为人民深情谱写的一首恋曲。这一段文字,体现了谭仲池先生典型的语言风格。谭先生是诗人,他用诗的灵动、精炼、深奥来写小说,文势浩荡,汪洋恣肆,文采风流颇有庄子的遗风,格调高昂又似李白的豪迈。苏轼自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确实,任何文学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高明的文学家总会独出心裁,根据适当的情境运用最佳的形式,随物赋形,变幻莫测。东坡如此,谭公亦然。
  信息时代,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已被挤至边缘,大多数文人都心浮气躁,低级庸俗充斥着整个文坛。《凤凰之恋》的作者坚守“文以载道”的传统,坚持精雕细琢的作风,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曲阳春白雪,曲高,和未寡。可见,人民群众还是需要高雅艺术的。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中文系)
其他文献
自从1993年中国大陆引进第一部韩国电视剧后,《嫉妒》、《星梦奇缘》、《蓝色生死恋》、《孪生兄妹》、《冬日恋歌》等一系列韩国电视剧在中国各地接二连三地首播与重播,安在旭、金喜善、宋承宪等一大批韩剧明星迅速成为大批中国年轻观众的偶像,其中199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爱情是什么》,曾经创造了高达4.2%的收视率,2000年在凤凰卫视播出的《星梦奇缘》收视率更是高达5.8%,吸引了大批观众,直到近两年
期刊
中国文化诗学的提出,无疑受到国外相关理论的影响,但为什么中国文学理论界不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最兴盛的时候,而是在它走向衰落的时候才开始大张旗鼓地提出并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其根源在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双重需要。
期刊
仅就现当代文学的近百年历史而言,勾勒一个个内蕴丰厚、质地鲜明而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一直是作家们持续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轻易地领悟到不同作家笔下女性世界的微妙差异和精神内涵:丁玲的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是深受“五四”时代精神影响的知识分子的早春觉醒与寻找的迷惘,张爱玲的女性世界充满了“惘惘的荒凉”与看透尘世的孤寂,张洁的女性世界里凸现了女性生命世界中爱的沉重与煎熬,陈染、林白的自我封闭的女性世界充盈着自我陶
期刊
农民人生命运的根在哪里?近来读了几篇写农民的小说,阎连科的《三棒槌》《黑猪毛,白猪毛》、石钟山的《幸福的肾》,尤其是胡学文写农民的小说《一棵树的生长方式》《飞翔的女人》《血乳同根》《秋风绝唱》《突围》等,颇有这一问题的萦绕。而《三棒槌》《黑猪毛,白猪毛》《幸福的肾》主人公的姓名中恰恰都有个“根”字,石根子、根宝、李木根,电视连续剧还有个《刘老根》。无论这些作家是不谋而合还是了无此意来探讨农民人生命
期刊
在热衷于个人欲望和生活碎片展览的喧哗与骚动声中,老作家胡英的新著《透视人生》以其真实感人的内容、生动流畅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一片清新怡人、爽心悦目的亮丽风景,其中有思想、有真情、也颇有韵味,堪称一部值得—读的好书。
期刊
如果说,文学有永恒主题的话,那么,这个永恒的主题就是“人”。而文学艺术的每一个毛孔都透射着人性的光辉,人性问题亦如斯芬克斯之谜一样扑朔迷离。“人性历来是哲学家、文艺家、教育家争论的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关于人性的理论。
期刊
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文化是理解人类文明史进程的—把钥匙。英国人类文化学家阿尔·泰勒在《原始文化卜书中说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期刊
继《曾国藩》、《杨度》之后,唐浩明先生推出了他的历史人物封笔之作《张之洞》,对于张之洞这一站在晚清政治文化前沿的人物,作者将审美的目光从政治层面上升到思想文化层面,并对其作了深刻的哲学审视和文化观照,显示了唐浩明先生对那一特定时代历史和文化的深层解读。
期刊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编辑,丹挥帆先生以曾坚守文坛颇具声誉的刊物《理论与创作》而出名。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勤奋笔耕、硕果累累。也就是说,繁忙的编辑工作并没有磨灭舟先生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他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着,多年来他陆续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既有诗歌、散文,还有小说,更可贵的是,舟先生不故步自封,而是老当益壮,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刻苦翻译了一些外文著作。笔者手中的这部
期刊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通俗电视剧创作热潮与都市文化浪潮的合流,直接将都市言情剧的创作推向无可置疑的鼎盛状态。十多年来都市言情剧的创作一片繁荣,涌现了大量的优秀剧作。纵观今天的都市言情剧创作,人物之间的类型关系更加庞杂,艺术形象的类群性特征更加突出,符号色彩更加鲜明,形象设置在总体上呈现出新的模式化特点,形象的功能特征也逐渐从意识形态象征转变成叙事进程的功能性符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