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处显真功夫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语文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这个“例子”。要想用好教材、用足教材,科学挖掘教材是前提。科学挖掘的内涵应包括正确、全面、细腻、深刻四点。本人试从细腻与深刻两个角度阐述应如何科学挖掘教材,以期给读者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课文;语文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师在纵观全篇的基础上,只有抓准了典型的细节,从细腻处入手,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在挖掘上只有做到了细腻,才会深刻;没有细腻,也谈不上深刻。二者是不可割裂的。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一文时,是这样挖掘的:首先在梳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抓住小说中三个典型人物(闰土、杨二嫂、“我”),通过文中具体细致的情节描述,剖析了三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品质及生存现状,在纵向与横向的对比中,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方面——造成中国农民生活痛苦不堪的根源。然后,抓住文章第三部分“离故乡”我的所思所想,把握小说主题的另一方面——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再者就是作者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要想更透彻地理解作品深刻的主旨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单靠以上这些重点内容的把握还是远远不够的,文中还有几处不容忽视的细节。
  第一点,小说开头第二段凝练的“自然环境描写”和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送行场面描写”是遥相呼应的。这种安排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之所在。第二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萧索”一词高度概括了故乡的现状,暗示了故乡人们的生活状况之苦,渲染了我内心的悲凉。小说第二部分结尾处送行场面的描写是:“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段纯客观的场面描写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试想,本来,家中该带走的东西,已装上船;该变卖的,已卖掉;该送人的,已送人。剩下的寥寥无几,几乎无可中用。可是,村里人们仍旧将剩余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一扫而空”。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含蓄地点明故乡人们生活现状之苦,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我”内心的无限悲凉。这与第二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正好暗合。两者都是对故乡人们一个“面”上的描写,用语极简约,内涵很丰富。这与小说三个“点”(闰土、杨二嫂、“我”)上的描写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作者这样“点面结合”,才使塑造的典型人物更具普遍的社会意义,从而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润土、杨二嫂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不单单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哀。
  第二点,小说第三部分提到了两个“小人物”——“我”的侄儿宏儿和闰土的儿子水生。这两个小角色虽不是作品的主角,但也不容忽视。小说这样写道:“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这不仅引起作品中的“我”和读者们一个共同的联想:“二十年后的宏儿和水生还重复‘我’和闰土的悲剧吗?”小说中的答案是:“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这正是小说主题的另一方面。
  由此可见,抓住典型人物、主要事件、典型写法来理解课文固不可少,但经典细节也不容忽视。细节的把握,能让我们将课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因此,语文教师在挖掘课文时,应力求细腻。将对课文的宏观把握与微观领悟相融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收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本人教读胡适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一文时,对文中母亲宽容的美德是这样挖掘的,文中除了写母亲对我的严厉管教外,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亲与哥嫂如何和睦相处的,突出体现了母亲仁慈、宽厚的美德。母亲的一言一行让作者耳濡目染、刻骨铭心,对作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母亲的宽容,本人从以下细节着手引导学生。
  母亲的身份、处境:“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丈夫早逝,家庭庞大,家庭的重任完全压在了一个孱弱的妇人身上,是母亲在苦苦地支撑着这个家庭。母亲的苦与累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正如文中所写道:在此处境下,母亲的宽容难能可贵。母亲对“败家子”哥哥的态度:“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年,我家过了六七次。”虽然哥哥如此败家,但母亲还是用一颗宽容的心接纳他。画横线词语充分表现了母亲的宽宏大量。大嫂二嫂的为人品性:“大嫂是个最无能而有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的人。”母亲能和这样的两位女人和睦相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事实上,母亲做得很好。可见母亲“气量大,性子好”,写大嫂二嫂的品行反衬了母亲的宽容与大度。对大嫂、二嫂难看的脸色和“尖刻有刺”的骂语:“我母亲只装作没听见。”“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为了家庭的和睦,母亲的容忍是超极限的。
  以上五个方面的诸多细节的叙述与描写无不入木三分地展現了母亲的仁慈与宽容。母亲的人格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因此,作者在文末画龙点睛:“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正如上海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要洞悉课文的底里。”“钻研课文须在‘懂’上下功夫,要真正弄懂课文的精髓所在。”所以,科学地挖掘课文,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细腻处着眼,以“懂”字为准则。“细腻处显真功夫”。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学生作文空话连篇、缺乏个性的现状,作者采取了下列方法:一是做有心人,留心身边发生的事;二是创设情境,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点;三是写日记积累素材、丰富语言;四是大胆写作,长期坚持,读写结合。  【关键词】兴趣;观察;情境;日记;素材;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现在的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手脚发麻,心里发怵。这是为什么 呢?作文与生活分离,学生作文闭门造车只是完成老
【摘要】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学业学习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小学教师评价素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小学教师;评价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2 年2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激励与评价是教师专业能力中的必备技能之一,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
【摘要】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头戏,两者缺一不可。小练笔训练应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中的读学会写,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读写联动;语文课堂 ; 绽放光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头戏,两者缺一不可。小练笔训练应渗透于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中的读学会写,为今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校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素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价值追求。因此如何使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值得我们好好研究。而学习任务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连接起“学的活动”和“教的活动”,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本文仅以诗歌教学为例,以设计学习任务为突破点,力求让语文核心素养能在诗歌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诗歌教学;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独生子女人数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这是中国首次面临这样的情况,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分析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疏导策略,提升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出身心健康且人格独立的人才。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独生子女人
【摘要】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默写背诵,而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与熏陶。如何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诗意的美、诗歌的魅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浅谈初中诗歌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课程目标、资源开发进行阐述,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特点,重构初中诗歌课程内容,探讨初中诗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唤起对诗的热爱,诗意飞扬。  【关键词】初中诗歌校本课程;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摘要】“和大人一起读”是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里新增的一个栏目,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围绕“‘和大人一起读’是什么” “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到底该怎么一起读”等问题,本文拟从栏目的实施现状、编排意图及实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以期达到栏目开展效果。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部编教材;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温儒敏教授强调
【摘要】寒假期间,有不少初中生在参加着各种学科或者兴趣培训班,部分学生则以刷微信、打游戏或看电视电影等方式来打发时  间,愿意花时间阅读整本名著的人却越来越少。但是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中考考试也越来越重视对课外阅读的考查,此外,部分课内现代文还推荐群文阅读的书目。因此,学生可以有效利用假期时间,预先阅读下学期推荐阅读的名著,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下学期的学习负担,也增加了阅读量。  【关键词】初
【摘要】苹果的成功是建立在深入解读人性的基础上的。消费者饥饿购买的动机有求实、求安、求廉、求同、求新、求美、求名七种动机。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前三项动机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后四项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能应用于“饥饿营销”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动机来自于高层次的求同、求新、求美、求名这四个动机。恰当利用这四种消费者心理,在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阅读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低年级;“
【摘要】孩子们都是不同的个体,需要我们去区别对待。 接下来告诉大家面对如此众多截然不同的个体,李希贵校长是怎么做的,而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的我,以我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鲜活例子,告诉读者们我面对了哪些困惑,又是如何通过无数次的教育实践渐渐从困惑中走出来的。  【关键词】教育;教学;个体;选择;孩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面向个体教育的观点  在学习的轨道上,需要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