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变化及抗凝血酶Ⅲ(ATⅢ)对活化凝血因子、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探讨抗凝血酶Ⅲ调节炎症反应的应用时机和有效剂量。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常规剂量ATⅢ组和大剂量ATⅢ组,每组10只。休克组予普通复苏液,常规剂量ATⅢ组予抗凝血酶Ⅲ20U/kg,大剂量ATⅢ组每天予抗凝血酶Ⅲ100U/kg,连续3d。检测各组第1、2、3d血浆核因子kappa B(NF-κB)、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E-选择素(E-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D-D)、血栓调节素(TMD)变化。结果:大剂量ATⅢ组血浆核转录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P<0·01)、E-选择素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常规剂量ATⅢ组(P<0·05)。常规剂量ATⅢ组与休克组比较,核转录因子、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E-选择素水平无显著差异(P>0·01)。休克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常规剂量ATⅢ组、大剂量ATⅢ组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均明显高于休克组(P<0·05)。而常规剂量ATⅢ组、大剂量ATⅢ组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1)。常规剂量ATⅢ组、大剂量ATⅢ组血栓调节素(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高凝状态标记物)及D-二聚体(纤溶标志物)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休克组、常规剂量ATⅢ组和大剂量ATⅢ组3d死亡率分别为40·0%、20·4%、21·2%。休克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ATⅢ组和大剂量ATⅢ组(P<0·05),与常规剂量ATⅢ组比较,大剂量ATⅢ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激活凝血、炎症反应。大剂量抗凝血酶Ⅲ抑制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