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是较早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除了长期坚持环境卫生由全体学生负责,还在2008年实施引产入校,发动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参与学校的生产性实习。2015年又开辟了学校农场,组织各班开展种植劳动。多年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存在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供给单调缺乏、师生参与劳动教育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全面开展,2018年,学校把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聚焦点,调动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参与项目实践,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实施“三全育人”。
二、主要做法
1.打造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现代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園文化。学校在经过多年劳动教育打造形成的“三不怕”(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校训和“天生我才必有用”校魂的基础上,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现有的学校文化当中。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宣传氛围。
2.细化校内外劳动实践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学校引进现代企业“6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管理理念,把其内涵与精华延伸到各项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打造有丰富企业内涵的劳动项目。例如,课室每天的卫生清洁,先把它当成一个整体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又分管理、保洁、检查、监督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安排专人负责,明确每人的工作要求,最后形成课室卫生6S管理看板。这样,一个课室卫生保洁就成为全员参与并且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日常劳动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好的劳动习惯就培养起来了,“工匠精神”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
3.构建基于劳动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劳动综合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涵盖生活劳动、农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四类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覆盖全部专业、全部年级:一年级通过6S管理学习、劳动周、班级农场建设等活动,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二年级通过各专业的生产实训、社团服务、义工服务等,让学生在感受到劳动辛苦的同时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三年级则通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成为准职业人。通过系统的“三结合”(课室、宿舍的卫生管理与企业的6S管理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社团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常态化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逐步养成“现代工匠精神”。
4.建设充足的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企业文化孵化“现代工匠精神”。学校为了给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积极吸引社会、企业资源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校园美化及班级农场通用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工厂专业劳动实践基地、校外社团服务实践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基地等四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保证了劳动实践类型的多样化,还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充分保障了劳动教育师资的需求。
5.完善一系列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目前,学校已制定具有职业特色和劳动特色的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了各类型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落实了劳动实践课程的学分制管理,制定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参与、支持劳动教育的考评制度,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工作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大幅提升。学校全员、(课内外)全覆盖、全程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一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及项目中的“现代工匠精神”内涵,使学生重塑了信心,培养了劳动精神。二是社会、企业提供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平台。三是引产入校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最有力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项、省级大赛奖项261项,培养了“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和“省技术能手”各1人。
2.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当中,目前已开发了宿舍6S实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十多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引领了教师成长。另外学校还灵活聘请了十五名企业技术能手、工匠为劳动教育的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
3.创新了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劳动教育与“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在本地区作劳动教育经验介绍。
四、案例启示
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做好三个注重。
1.注重开展的常态性。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这些都需要以日积月累地开展劳动教育为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确保教育的常态性、连续性。
2.注重内涵的时代性。要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认同度。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共建相关专业领域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发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网上资源库等一系列措施,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实践化。
3.注重反馈的及时性。为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必须把每一项劳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开发,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评价,课程化开展并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同时收获成果的乐,提升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驱力。
[课题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2020年度职业院校德育课题研究”项目——以劳动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DGW1820JX057)。]
责任编辑 何丽华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是较早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除了长期坚持环境卫生由全体学生负责,还在2008年实施引产入校,发动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参与学校的生产性实习。2015年又开辟了学校农场,组织各班开展种植劳动。多年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存在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供给单调缺乏、师生参与劳动教育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全面开展,2018年,学校把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聚焦点,调动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参与项目实践,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实施“三全育人”。
二、主要做法
1.打造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现代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園文化。学校在经过多年劳动教育打造形成的“三不怕”(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校训和“天生我才必有用”校魂的基础上,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现有的学校文化当中。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宣传氛围。
2.细化校内外劳动实践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学校引进现代企业“6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管理理念,把其内涵与精华延伸到各项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打造有丰富企业内涵的劳动项目。例如,课室每天的卫生清洁,先把它当成一个整体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又分管理、保洁、检查、监督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安排专人负责,明确每人的工作要求,最后形成课室卫生6S管理看板。这样,一个课室卫生保洁就成为全员参与并且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日常劳动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好的劳动习惯就培养起来了,“工匠精神”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
3.构建基于劳动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劳动综合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涵盖生活劳动、农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四类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覆盖全部专业、全部年级:一年级通过6S管理学习、劳动周、班级农场建设等活动,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二年级通过各专业的生产实训、社团服务、义工服务等,让学生在感受到劳动辛苦的同时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三年级则通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成为准职业人。通过系统的“三结合”(课室、宿舍的卫生管理与企业的6S管理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社团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常态化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逐步养成“现代工匠精神”。
4.建设充足的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企业文化孵化“现代工匠精神”。学校为了给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积极吸引社会、企业资源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校园美化及班级农场通用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工厂专业劳动实践基地、校外社团服务实践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基地等四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保证了劳动实践类型的多样化,还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充分保障了劳动教育师资的需求。
5.完善一系列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目前,学校已制定具有职业特色和劳动特色的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了各类型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落实了劳动实践课程的学分制管理,制定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参与、支持劳动教育的考评制度,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工作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大幅提升。学校全员、(课内外)全覆盖、全程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一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及项目中的“现代工匠精神”内涵,使学生重塑了信心,培养了劳动精神。二是社会、企业提供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平台。三是引产入校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最有力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项、省级大赛奖项261项,培养了“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和“省技术能手”各1人。
2.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当中,目前已开发了宿舍6S实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十多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引领了教师成长。另外学校还灵活聘请了十五名企业技术能手、工匠为劳动教育的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
3.创新了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劳动教育与“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在本地区作劳动教育经验介绍。
四、案例启示
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做好三个注重。
1.注重开展的常态性。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这些都需要以日积月累地开展劳动教育为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确保教育的常态性、连续性。
2.注重内涵的时代性。要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认同度。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共建相关专业领域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发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网上资源库等一系列措施,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实践化。
3.注重反馈的及时性。为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必须把每一项劳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开发,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评价,课程化开展并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同时收获成果的乐,提升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驱力。
[课题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2020年度职业院校德育课题研究”项目——以劳动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DGW1820JX057)。]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