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教育培养中职生现代工匠精神实践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g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对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是较早开展劳动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除了长期坚持环境卫生由全体学生负责,还在2008年实施引产入校,发动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参与学校的生产性实习。2015年又开辟了学校农场,组织各班开展种植劳动。多年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一环。但同时也存在劳动教育的文化内涵吸引力不够、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供给单调缺乏、师生参与劳动教育内驱力不足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学校全面开展,2018年,学校把培养学生“现代工匠精神”作为劳动教育的聚焦点,调动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参与项目实践,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实施“三全育人”。
   二、主要做法
   1.打造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现代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園文化。学校在经过多年劳动教育打造形成的“三不怕”(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校训和“天生我才必有用”校魂的基础上,把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融入现有的学校文化当中。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宣传氛围。
   2.细化校内外劳动实践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学校引进现代企业“6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安全)管理理念,把其内涵与精华延伸到各项劳动实践的全过程,打造有丰富企业内涵的劳动项目。例如,课室每天的卫生清洁,先把它当成一个整体项目,再分成若干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又分管理、保洁、检查、监督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安排专人负责,明确每人的工作要求,最后形成课室卫生6S管理看板。这样,一个课室卫生保洁就成为全员参与并且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日常劳动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好的劳动习惯就培养起来了,“工匠精神”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建立起来。
   3.构建基于劳动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现代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劳动综合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起涵盖生活劳动、农场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业技术劳动四类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覆盖全部专业、全部年级:一年级通过6S管理学习、劳动周、班级农场建设等活动,注重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二年级通过各专业的生产实训、社团服务、义工服务等,让学生在感受到劳动辛苦的同时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收获;三年级则通过学生参加企业生产实习,培养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成为准职业人。通过系统的“三结合”(课室、宿舍的卫生管理与企业的6S管理相结合,专业实习与生产相结合,社团建设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劳动课程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常态化参与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逐步养成“现代工匠精神”。
   4.建设充足的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企业文化孵化“现代工匠精神”。学校为了给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实践资源,积极吸引社会、企业资源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校园美化及班级农场通用劳动实践基地、校内工厂专业劳动实践基地、校外社团服务实践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基地等四种类型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保证了劳动实践类型的多样化,还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充分保障了劳动教育师资的需求。
   5.完善一系列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目前,学校已制定具有职业特色和劳动特色的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了各类型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落实了劳动实践课程的学分制管理,制定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了学校各部门参与、支持劳动教育的考评制度,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工作成效
   1.学生职业素养大幅提升。学校全员、(课内外)全覆盖、全程开展劳动教育,为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一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项目以及项目中的“现代工匠精神”内涵,使学生重塑了信心,培养了劳动精神。二是社会、企业提供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平台。三是引产入校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最有力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20项、省级大赛奖项261项,培养了“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和“省技术能手”各1人。
   2.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当中,目前已开发了宿舍6S实务、民族手工艺品制作等十多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课题,引领了教师成长。另外学校还灵活聘请了十五名企业技术能手、工匠为劳动教育的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
   3.创新了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学校通过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劳动教育与日常管理、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的实践项目,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和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劳动教育与“现代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在本地区作劳动教育经验介绍。
   四、案例启示
   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开展好劳动教育,必须做好三个注重。
   1.注重开展的常态性。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这些都需要以日积月累地开展劳动教育为保障。因此学校必须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确保教育的常态性、连续性。
   2.注重内涵的时代性。要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之中,增强学生的认同度。通过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共建相关专业领域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发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网上资源库等一系列措施,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实践化。
   3.注重反馈的及时性。为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必须把每一项劳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项目进行开发,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评价,课程化开展并及时反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苦同时收获成果的乐,提升师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驱力。
  [课题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2020年度职业院校德育课题研究”项目——以劳动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DGW1820JX057)。]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高等继续教育主要经历了萌芽发展期、曲折发展期、积极发展期、大力发展期和稳步发展期等重要阶段.我国高等继续教育进展主要表现为多样的学校实践体
微视频是可以在网络中传播或媒体终端播放的短视频短片,本文的微视频短片比传统的微课的视频短片时间更短,占用空间更小,传播速度更快。可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答疑解惑,也可以用于教师之间的教学技术和艺术经验的交流。随着网络视频普及和使用的便利化,人人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网络,如班级学习微信群,视频抖音APP等。当前中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兴趣低下、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微教学视频的引入能有效地改善中职体
一、信息化教学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背景  1.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为目的,为解决教育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供保障。信息化教育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保障,可以说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礼雁楼”“德雁楼”“慧雁楼”“领头雁”“奋飞雁”“同心雁”“雏雁于飞”雕塑……这所学校到处都可见有关“雁文化”的元素.rn东莞市凤岗镇雁田小学创办于1932年,至今已
期刊
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食品工业、物流等诸多领域。佛山作为制造业重地,机器人需求将持续稳步增长,目前,佛山市制造业就业人数为253.23 万人,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紧迫,需求数量大。   近年来,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机器人技术研究与本体研制方向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硬件基础与技术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现场调试、维护操作与运行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依然
一、引言   STEM 教育在全球蓬勃发展,我国也在积极开展STEM教育实践。201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M 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7年发布了《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也制定了“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推动ST
武汉市青山区建设七路和建设八路之间,有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尖顶、带点俄罗斯风情的建筑,清一色的红色小楼,四合院式的格局,站在高处往下看,犹如一个大大的“喜”字——
期刊
学历继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个体接受学校教育后的一种“追加”教育.社会个体“内生”的阶层跨越、身份重塑的期许与“外在”的学历内卷、功利导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家及地方对新乡贤返乡政策的倾斜力度更大、新乡贤文化的基因即乡愁备受关注、新乡贤文化类型更为多样化及多元化的宣传形式等都为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新乡贤主体流失、新乡贤文化氛围淡化、新乡贤带头示范作用尚未凸显和新乡贤组织较为薄弱等情况,这些对于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要把握机遇战胜挑战,通过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丰富新乡贤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新乡贤文化氛围、完善新乡贤管理制度来推动新乡贤文化的发展。
咸宁素有“千桥之乡”的美称,其中咸安区汀泗桥镇的两座汀泗桥最为特殊和出名:一座是咸宁境内有稽可考的最早石拱桥——汀泗石拱桥;一座是因地理位置特殊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