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应该说主要责任在执教老师。执教老师如同戏剧的导演,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个“导演”主导得不够:师德欠高,业务能力欠佳,教法欠优,对学生要求欠严,教学态度欠勤,不能建立课堂教学新理念,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备课、教学、批改、辅导、考试、评讲等环节落实不严谨,那么,这样的老师所执教的语文课堂教学,肯定是低效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低效 师德 浮躁
俗话说:“当官不当主任,教书不教语文”。这句话从某一方面说出了语文教学的难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状元”,一方面指“高手”、“能手”,另一方面也指“技能”、“效率”。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科学、艺术,我们就应去重视它、研究它,不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可是,从多年来课程改革实情看,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领会还存在偏差,致使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多,程序化多,热闹场面多。他们往往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的学习、模仿潮流化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把所教课程当做“任务”完成,至于老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就没去关注了。试问:这样的课堂能不低效吗?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中学语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体会及对身边其他教师教学的观察,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如下一些:
1、师德欠高。我们常常用“德、智、体、美、劳”作为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学生。其实,这一标准同样可以衡量老师。“德”即师德。教师应有崇高的师德。这崇高的师德是指教师应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清贫、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等品质、作风。有了这些崇高的品质、作风,就会把教学当做真正的“任务”去完成,就会扎实的去“备、教、改、辅、考”,就会想办法、动脑筋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反之,得过且过,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等,就只能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2、智力不强。“智”指教师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指的就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过硬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反之,以其昏昏,又岂能使人昭昭?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考过的试卷从不主动地、独立地去解答,而是找來答案照抄。一旦没有答案,便叫苦连天。不知这些教师是本身会做,只图方便去抄答案呢,还是本身不会做,只得去抄?倘若是前者,倒说得过去。若是后者,那就是自身“昏昏”,自然学生“昏昏”,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低效了。也有的教师,可能对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问题一知半解,但又不虚心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想课堂教学高效是较困难的。
3、“导”得不够。“导”,即“引导”、“指导”、“示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得功夫不够是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即求学者,老师即师傅、能者。教师面对一群“嗷嗷待哺”、求学若渴的学生,如果不能做很好的“引导”“指导”“示范”,学生何以学呢?“导”得功夫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导”的目的是使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无知”到“有知”。“导”的功夫达到了,课堂教学自然也就“高效”了。课堂教学中的“导”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一般来讲,课文涉及多少知识,我们就应揭示多少知识。
4、对学生要求不严。“严”即严格、严厉、严肃。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这些话说的都是要“严”。学生常常认“艄公”,看“对象”。学生一旦发现某位老师不“严”,懒散、宽松、“怀柔”,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可能出现上课听讲不专心、调皮捣乱、消极懒惰、作业马虎不认真、迟交拖欠、甚至抄袭等现象。这些学生会把学习成绩的好坏看得无所谓,自然就不可能“高效”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极辛苦的事。它要求学生能忍受寂寞、不贪图享乐、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积极上进、遵规守纪等。即使是一个“严”的老师,也会有一些学生达不到要求,何况不“严”呢?
5、是“考试”、“批改”、“评讲”不严谨。教学中,“考试”是一种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它,可能学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教师教学中的优劣成败也无从知晓、测评。因此,必须重视并认真组织考试。“批改”是一个辛苦而繁琐的工作,马虎不得。一纸语文试卷,涉及基础知识、古诗文的默写及分析理解、综合性学习、课内外阅读、作文等方面内容。教师既要做答卷,又要认真批阅,还要做好情况记载、试卷分析。说“批改”辛苦而繁琐,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有些教师怕吃亏、怕麻烦,草草阅卷,记下分数,随便“评讲”了事。殊不知,这一纸试卷包容了广博的知识。如果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没有记载,就没有评讲时的第一手材料。“评讲”照答案宣讲,就会丢失许多知识。因此,“批改”“评讲”十分重要。“评讲”要耐心细致,对试卷中的知识点要讲清楚、讲明白。还要作比较、做板书,有些题目还要做拓展延伸,让学生参与,广泛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优者给予表扬。
6、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一篇课文,先应让学生自主预习,应带着问题预习(如:编写教学导案),通过预习解决问题。然后再听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老师适当点评、补充,充分肯定学生好的发言,并建议可作参考答案。不可把教师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直接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在教师的点评、补充中,得出较恰当的答案。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也有了成就感,课堂效果自然就高了。有些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预习,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预习过后,又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没有做适当的点评、补充。生怕学生不会答,生怕学生学不懂,而是一股脑儿满堂灌,照着答案宣讲。这样的模式,学生很被动,潜能不能得到开发,低效是很正常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端正态度,吃苦耐劳,建立课改新理念,改变自身落后、浮躁的教法,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开动脑筋,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够扭转课堂教学低效的局面,开启高效课堂的马达,让它运转于我们的每一节课堂之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低效 师德 浮躁
俗话说:“当官不当主任,教书不教语文”。这句话从某一方面说出了语文教学的难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的“状元”,一方面指“高手”、“能手”,另一方面也指“技能”、“效率”。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科学、艺术,我们就应去重视它、研究它,不断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可是,从多年来课程改革实情看,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及领会还存在偏差,致使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多,程序化多,热闹场面多。他们往往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的学习、模仿潮流化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还有的教师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把所教课程当做“任务”完成,至于老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就没去关注了。试问:这样的课堂能不低效吗?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中学语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体会及对身边其他教师教学的观察,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有如下一些:
1、师德欠高。我们常常用“德、智、体、美、劳”作为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学生。其实,这一标准同样可以衡量老师。“德”即师德。教师应有崇高的师德。这崇高的师德是指教师应有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于清贫、严格要求、积极进取、持之以恒等品质、作风。有了这些崇高的品质、作风,就会把教学当做真正的“任务”去完成,就会扎实的去“备、教、改、辅、考”,就会想办法、动脑筋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反之,得过且过,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等,就只能是低效的课堂教学。
2、智力不强。“智”指教师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指的就是教师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过硬的业务能力、智力水平,才能“传道、授业、解惑”。反之,以其昏昏,又岂能使人昭昭?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教师,对于考过的试卷从不主动地、独立地去解答,而是找來答案照抄。一旦没有答案,便叫苦连天。不知这些教师是本身会做,只图方便去抄答案呢,还是本身不会做,只得去抄?倘若是前者,倒说得过去。若是后者,那就是自身“昏昏”,自然学生“昏昏”,课堂教学自然也就低效了。也有的教师,可能对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问题一知半解,但又不虚心学习,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想课堂教学高效是较困难的。
3、“导”得不够。“导”,即“引导”、“指导”、“示范”。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得功夫不够是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即求学者,老师即师傅、能者。教师面对一群“嗷嗷待哺”、求学若渴的学生,如果不能做很好的“引导”“指导”“示范”,学生何以学呢?“导”得功夫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即“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导”的目的是使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由“无知”到“有知”。“导”的功夫达到了,课堂教学自然也就“高效”了。课堂教学中的“导”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一般来讲,课文涉及多少知识,我们就应揭示多少知识。
4、对学生要求不严。“严”即严格、严厉、严肃。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这些话说的都是要“严”。学生常常认“艄公”,看“对象”。学生一旦发现某位老师不“严”,懒散、宽松、“怀柔”,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相应的变化。可能出现上课听讲不专心、调皮捣乱、消极懒惰、作业马虎不认真、迟交拖欠、甚至抄袭等现象。这些学生会把学习成绩的好坏看得无所谓,自然就不可能“高效”了。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极辛苦的事。它要求学生能忍受寂寞、不贪图享乐、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积极上进、遵规守纪等。即使是一个“严”的老师,也会有一些学生达不到要求,何况不“严”呢?
5、是“考试”、“批改”、“评讲”不严谨。教学中,“考试”是一种有效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它,可能学生就没有压力和动力,教师教学中的优劣成败也无从知晓、测评。因此,必须重视并认真组织考试。“批改”是一个辛苦而繁琐的工作,马虎不得。一纸语文试卷,涉及基础知识、古诗文的默写及分析理解、综合性学习、课内外阅读、作文等方面内容。教师既要做答卷,又要认真批阅,还要做好情况记载、试卷分析。说“批改”辛苦而繁琐,原因就在于此。我们有些教师怕吃亏、怕麻烦,草草阅卷,记下分数,随便“评讲”了事。殊不知,这一纸试卷包容了广博的知识。如果教师对学生答题情况没有记载,就没有评讲时的第一手材料。“评讲”照答案宣讲,就会丢失许多知识。因此,“批改”“评讲”十分重要。“评讲”要耐心细致,对试卷中的知识点要讲清楚、讲明白。还要作比较、做板书,有些题目还要做拓展延伸,让学生参与,广泛听取学生的发言,教师做适当的点评,优者给予表扬。
6、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一篇课文,先应让学生自主预习,应带着问题预习(如:编写教学导案),通过预习解决问题。然后再听取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老师适当点评、补充,充分肯定学生好的发言,并建议可作参考答案。不可把教师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唯一答案直接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在教师的点评、补充中,得出较恰当的答案。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也有了成就感,课堂效果自然就高了。有些教师只是布置学生预习,没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预习过后,又没有很好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没有做适当的点评、补充。生怕学生不会答,生怕学生学不懂,而是一股脑儿满堂灌,照着答案宣讲。这样的模式,学生很被动,潜能不能得到开发,低效是很正常的。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端正态度,吃苦耐劳,建立课改新理念,改变自身落后、浮躁的教法,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开动脑筋,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够扭转课堂教学低效的局面,开启高效课堂的马达,让它运转于我们的每一节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