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与持续发展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坝州作为四川第二大藏区和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是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州、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2008年“5·12”地震后,阿坝州坚持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目标不动摇,将振兴旅游作为灾后产业恢复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在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重建成果。现在的阿坝旅游,已初步形成一个具多功能产品、多层面市场、多休闲方式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为阿坝旅游的强势振兴和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世界旅游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发展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共识。四川省阿坝州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生态旅游灾后重建实践,见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历程,印证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的正确性。阿坝州在政府主导下生态旅游灾后重建的实践经验,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其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参考路径。
  阿坝州生态旅游灾后重建成就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阿坝旅游,许多地方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绩。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基础建设 打破旅游瓶颈
  发展旅游业必须完善基础设施,灾后重建中,中央到地方一直坚持将破除交通瓶颈作为阿坝旅游振兴关键性举措,切实改善可进入性,结合主要通道加快能源、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条件。目前,随着都汶高速的贯通、红原机场的通航,九环西线、G317等主要旅游通道提档升级,旅游可进入性大幅提高,促进了自驾游数量的骤增。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集中体现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上,2012年,伴随成都-汶川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汶川县游客量迅速从2009年的85.8万突破600万人大关,并带动整个阿坝州的旅游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今后,随着成兰铁路、汶马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贯通,阿坝将逐步形成以公路、航空、铁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二)规划先行 突出旅游资源特色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阿坝州按“规划先行”的原则,对于一些适合旅游开发的区域,一开始在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融合问题;不仅做到了安居,也解决了乐业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同时,为了实现科学发展,阿坝州全面完成了全州13个县的旅游发展规划,汶川等地还专门编制了具有针对性的旅游营销方案,有效推动了全州旅游产业的有序开发,创建了一大批旅游精品、新品。在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过程中,阿坝州旅游发展已经从东北部的九寨黄龙一端独大变成了纵深推入、遍地开花。九寨沟率先建成“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国家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和全国首个“智慧景区”。九寨沟、黄龙、汶川特别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四姑娘山、达古冰山、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茂县羌乡古寨、金川观音桥、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毕棚沟等景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现在的阿坝州,已经从原来生态观光游一枝独大的状况,转变为生态观光游、民族文化游、抗震救灾游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2016年,阿坝州针对自身特点和旅游市场的需求,提出了“三微三态”的发展思路,其以“三态”(生态、文态、业态)融合为引领,“三微”(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互动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西部地区旅游项目开发周期长、见效慢的问题,通过小快灵的景区景点建设,激发了企业、政府、居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效实现旅游产品的更新迭代。如红原花海、理县鹧鸪山滑雪场、理县浮云牧场、汶川鹞子山这样规模不大、投资不多、景观优良、游客满意的景区景点现已受到了周边成渝市场的高度欢迎。
  (三)文旅融合 扩大产业发展空间
  旅游与文化有著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阿坝州旅游灾后重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丰富灿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资源;同时,旅游业的升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旅游灾后重建中,阿坝州通过科学引导,在规划、建设和营销的过程中主动增强文化融入性,将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和旅游发展全过程,探索出了文旅相融互动的发展道路。
  如今,映秀东村、松潘古城、茂县羌城等一系列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陆续面世;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舞台化、旅游化,塑造了《藏迷》《羌魂》等广受赞誉的文化演艺产品,并在九寨沟引进了《九寨千古情》等新的文化演艺产品。这些文化旅游产品,集中反映了阿坝藏族羌族的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间传说、民族风俗和民族宗教,不但传承和创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是阿坝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融合的亮点。阿坝用自身的经验告诉世人,旅游业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性难以替代。
  (四)旅游扶贫 实现共享、富民、和谐
  在发展中,阿坝州着眼富民惠民,把旅游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全州由景区门票经济向旅游富民经济转变。通过“三百”(一百个特色魅力乡镇、一百个精品旅游村寨和一百个幸福美丽村寨)示范工程的建设,涌现了汶川萝卜寨,茂县坪头村,九寨沟县英各村,松潘县上磨村,理县桃坪村,马尔康西索村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每个寨子特色突出,风格各异,受到了游客的赞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阿坝旅游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阿坝乡村旅游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当地百姓的收入剧增,每到节假日,这些新景区均呈现出游人如织的喜人景象,草原乡村旅游也在不断升温。
  (五)品牌建设 打造区域旅游精品
  阿坝州在旅游灾后重建过程中,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加强品牌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迅速恢复了九寨沟、黄龙的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地位。目前,九寨沟在全国风景名胜区中媒体关注度排名第一,在全球377处世界自然遗产中,接待游客人数仅次于著名的美国优胜美地和黄石公园,位列第三。同时,在5·12地震后,阿坝州积极应对,塑造了地震旅游这一新品牌,在市场上取得了极好的响应。据四川省旅游局组织的市场调查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市场中有62%的受访者表示九寨黄龙是自己来四川旅游的第一目的地,86%的受访游客表示认同“四川依然安全,更加美丽”的灾后重建旅游形象,78%受访者表示“希望到灾后重建的四川旅游”,说明阿坝州向全世界重建旅游形象的品牌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市场的认同和接受。   实践证明,通过十年的灾后重建,阿坝州的旅游得到了迅速恢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提档升级;通过旅游发展,各族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看到了新希望、获得了新经验、增加了新技能,生态意识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为阿坝州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政府主导是阿坝州旅游产业恢复重建的重要力量
  (一)阿坝旅游灾后重建的实践表明,政府主导能有效地解决市场的无序性
  从历史经验来看,无序的市场通常增强而非降低地区之间的差距,后发地区要提升自己的产业发展地位往往非常困难;即使市场在某些方面减少了差距,过程也会十分漫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允许落后地区先建立一个比较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再融入经济网络,这就必须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指导科学发展。而阿坝州在经过地震之后,基础设施和产业经济都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依靠产业的自然演进和地方投入,本处于经济的起步阶段和旅游的发展阶段的阿坝州,将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只有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基础上通过全国各地的支援建设,实行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通过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利用后发优势发挥旅游业的产业牵引作用,缩短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缩小阿坝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才能实现旅游与经济社会的同步跨越。
  (二)阿坝旅游灾后重建的实践表明,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政府提供发展环境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府对于社会领域的活动仍然担负着管理和调节的责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一个社会治理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社会治理职能是否得到有效发挥,对于我国西部地区更是如此。在灾后重建这样的重大任务面前,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才能取得如此高速和辉煌的成就。同时,政府通过长远且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科学地进行了社会发展框架的设定,发展内容的规划以及发展支撑资源的供给,避免了社会资本过于追逐短期效益的弊端。在灾后重建中,通过采用了“网格化”、“嵌入式”的社会治理模式,阿坝州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凝聚了人心,鼓足了士气,为旅游与其他经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阿坝旅游灾后重建的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的作用各不相同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目标设定与战略制定,观念更替与制度变迁,经济增长与社会动员,秩序维护与利益协调。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历史发展,“政府主导”的边界应限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范围,不涉入市场经营性领域,避免“政府主导配置市场资源”的情况出现。市场主体则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在地震后,阿坝具有地震灾区、高原山区和民族地区三重属性,仅仅依靠单一的个人力量,很难融入现代市场经济。有了政府主导引进来的市场主体带动,当地群众就能在外力的帮助下“借船出海”,跟市场经济紧密连在一起,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西部许多地区而言,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往往导致了与外部环境有所差异的就业习惯和价值观念,更需要因地制宜,在政府引导下通过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通过旅游业等适合当地的业态来吸纳就业,帮助当地居民转变就业观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阿坝生态旅游灾后重建为西部地区带来的启示
  (一)西部地区的发展必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灾后重建十年来,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阿坝全州,归根到底就在于坚持和贯彻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实践后才能证明,只有这个地区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阿坝通过灾后重建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西部地区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惟一正确道路。
  (二)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进行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
  旅游业是关联度高、覆盖面广、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产业,也是惠及民生的富民产业。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旅游业既是着眼长远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信心、营造发展环境的迫切现实需要。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就旅游而谈旅游,是要通过旅游业为突破点,带动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现代生态农牧业等现代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群众扶贫脱贫,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对于西部地区,要积极对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难得机遇,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通过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式与市场接轨,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三)旅游产业是提供“美好生活”体验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为旅游发展指出了新方向。旅游是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持,生态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荣共享。生态旅游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旅游和美好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美好”,即:旅游业是建设美好生活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好产业;旅游业通过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并壮大美好经济;旅游活动是传播文明、传播优美文化的美好事业。因此,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更能为“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四)旅游产业是西部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旅游经济建设的核心就在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融入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发展旅游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旅游业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主要是进行观赏体验,不仅很少对资源环境造成硬消耗,而且可以持续重复利用。由于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任务很重,不能沿袭外地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化道路,第二产业难以广泛开展;其经济建设的突破点就是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对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而“生态文明”即是旅游业最好的卖点,应该借势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轮驱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结 语
  阿坝州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旅游灾后重建模式通过自身的成功实践,验证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和中央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其经验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我们要更深入认识新时代下西部地区自身的特殊性和当前面临的挑戰,通过旅游业这一有效抓手,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作者简介
  赵 川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理应带动趋于衰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目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游戏正在世界范围内风靡,国内多项研究指出: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游戏的融合将会呈现出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网络游戏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洪流中正在逐步走向衰落,作为新兴网络技术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期刊
重庆地票制度通过指标化形式,将农村建设用地跨界转移到利用水平较高的城市区域,从而使“不动产”变成了一种“虚拟动产”。中共中央近日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是否可以被看做是对重庆地票制度的肯定和推广呢?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座落在CBD(中央商务区)林立的江北区。在长江流域经济带中,有重庆江北嘴与上海陆
期刊
盛夏的陕北大地,初升的太阳透过树叶照射在地上,星星般的光芒在地上一闪一闪;几声清脆的鸟鸣,在山谷间回荡。放眼望去,乡下田野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成片的果园、整齐的大棚,农民在施肥、套袋,采摘、售卖,笑容挂在嘴角,幸福写在脸上……  近几年,陕西省延长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抓产业振兴“牛鼻子”,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智慧农业、集体经济、休闲旅游、生态文明等建设,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不断巩固
期刊
铜川市作为陕西省首家党代表提案制试点地市,各级党委从提案的提出、受理、审查、确立、办理到反馈,都探索出了一整套运行机制,但也存在县(区)、乡(镇)基层党代表部分提案质量不高,部分提案可操作性差而无法立案落实,提案选题定位不准与人大政协议案、提案重叠等问题,反映出基层部分党代表提案能力的不足,实际上也是其履职能力不够的具体體现。建议将党代表提案制经验纳入党代表任期制整体制度建设之中,制定实施细则推动
期刊
近年来,随着大荔县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很多群众在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浪费攀比成风,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群众还因此致贫、返贫。为引导广大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大荔县从2017年起实施城乡新型殡仪改革和农村婚丧礼仪改革,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5名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县纪委监察局、组织部等十余个单位为成员的“两改”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办成立“两改办”、村
期刊
长久以来,藏族民间“勒卓”文化在海南州地区根深蒂固,甚至家喻户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勒卓”这一文化名片,对于唱响海南州“文化名州、文化大州”品牌,彰显海南州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勒卓”民间艺术的类型及特点  “勒卓”即藏语,译为歌舞,“勒卓”在藏族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类型很多,其中酒曲、拉伊、则柔、弹唱、嘛呢唱经调、赞歌、礼赞、劳
期刊
十年前的那场灾难,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可是,对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来说,所有的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特大地震,让“汶川”成为川、陕、甘遭受地震侵害的所有地区的代名词。地震发生后,中国体制优势突显,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强大的紧急救援、灾后重建以及整体性社会重构等系列过程,成就斐然。在国家作为主导力量的重建推動下,汶川地震灾区硬件设施水平突飞猛进,灾区面貌焕然一新,跨越式步
期刊
内容和形式、内在和外在、体验和体现应该是统一的。创造人物形象,就要做好这种统一的工作。演员的创造工作就是从认识理解开始,然后按照角色明确动作设计,在规定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动作,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的状态,创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2018年4月24日,著名秦腔小生、戏曲教育家王芷华老师因病逝世,享年80岁。王老师是西安易俗社的老演员,常演剧目有《胭脂》《貂蝉》《三滴血》《双锦衣》《桃花扇》等
期刊
20多万亩濒临撂荒的土地焕发生机、50万亩良田实现规模流转、27201户村民变成了股民、赵家峁等一批贫困落后村庄的面貌彻底改变……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连年狠抓“三变”改革,让土地活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  作为同时承担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两个“国字号”试点任务的县区,榆阳区自2013年起,就在深度贫困村赵家峁村开始改革试点。经过四年努力,“三变”改革由点到面,打造出了全国“三
期刊
四十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高擎解放思想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的征程,中国的历史性变迁会由此掀开大幕。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远见,启动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巨轮。他们不唯书,不拘泥于前人的个别结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出发,开创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四十年风雨兼程,我们党破解一个个理论难题,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