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先,科学家把自然力分成四种,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但当代科学家却煞费苦心地想要找到一个统一理论,把这四种力解释为是统一力的不同方面,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成功。
引力至今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识其庐山真面目。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由引力子(据称是一种虚粒子,检测不到,但人们可以知道它的存在)携带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是这两个天体的粒子之间交换引力子的结果,于是地球就绕太阳公转起来!经典物理学家则认为引力是一种实际存在,是一种叫引力波的东西构成的,但直到现在它还没有被观测到过。无论怎样,人们只是凭着经典力学的知识才认识到引力子确实存在,至于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是虚粒子还是引力波,人们都无法观测到。因而,人们对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控制它的大小,能不能让它消失又复而把它激发出来都几乎一无所知。
其他三种力,情况就大不同了。首先,人们对于软磁材料的电磁力的产生与消失、大小的控制早就驾轻就熟了。其次,人类在50年前就能够用小得多的能量把强核力激发出来,制成了原子弹;之后,原子能发电就是一种利用可控强核力产生的热量来发电的方法。再者,1867年史蒂芬·温伯格(哈佛)和阿伯达斯·萨拉姆(伦敦帝国学院)弱核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三个携带弱核力的有大质量的粒子,统称为重矢量玻色子。这种理论在之后的十几年中,在低能量下被实验证实。温伯格-萨拉姆弱电统一理论可与100年前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磁学并驾齐驱。1983年,卡拉·鲁比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领导了几百名同事发现了光子中也存在被弱电统一理论很早预言的三个带质量的粒子,人们称它为中微子。弱电统一理论促使许多人试图将弱核力、电磁力这两种力与强核力合并到大统一理论中去(请注意,并不包括引力)。但是,建立大统一理论要建造足以将粒子加速到所需的能量——可能是1千万亿吉(1吉为10亿电子伏特)的设备,它像太阳系那么大,这不可能。我们可以像弱电统一理论那样,以在低能量条件下检测的结果建立推论。
由上述可知,在四种自然力中有三种已经搞得成就非凡,只有引力似乎还处在牛顿(公元1642年~1727年)时代——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而不飞上天,只认识到此力的一种外表特征。因此,引力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但它却是一把打开航天大门的“金钥匙”。因为UFO正是一种带有反引力装置的“零重态”航天器。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作用于质点的力(F),等于质点的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即F=ma,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表面,任何质量为(m)的物体都受到重力(P)的作用,在重力(即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g),则可得到P=mg或m=P/g。由此F=ma也可写成F=(P/g)a。在地球表面g=981m/s 2,在月球表面g月=g地/6。航天器运行在不同的引力场中(根据爱氏的广义相对论也可称为伽利略系),g航就有不同的值。由于星际距离非常大,所以在航天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航天器都处于极低的引力作用下,g航接近于零,也就是说航天器在近“零重态”飞行。它要维持近光速飞行,加在航天器上的推力就只需很小,只要能克服它外界的阻力(比如说暗物质给它的阻力)就行了。问题是航天器在某星球上起飞时与到达某星球着陆前它的重力非常大——有人认为航天器在脱离起飞星球之后直到进入着陆星球之前的飞行所需能量还不到起落之间总能量的1/1000。所以在伽利略系的飞行过程中,航天器所需的飞行推力在沿途是容易得到的,而且航天器上的能量转化和储能设备也不会很大。给航天器上装上反引力装置,使它在起飞或着陆时的引力场内都能达到“零重态”,也就是F=(P/g)a中的P=0。因此,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很小的推力(F),达到无限大的加速度(a),当然加速度不会无限增大,因为当航天器的速度增大时,加在它上面的外界(空气、 暗物质……)阻力就随之增大,当航天器的推力与外界阻力平衡时就会做匀速运行——亚光速、光速、超光速都是可能的。但必须注意到航天器的设计推力不能随意增大,因为推力愈大,航天器所承受的外界阻力也愈大,而外界阻力越大则意味着航天器达到的速度也越高,而航天器所能承受的力则至少受到它材料性能的制约。
当航天器上的反引力装置可以调节时,航天器便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零重态”状态下运行,只要动动调节旋钮或开启自动系统,正在以超光速运行的航天器瞬间就可以由“零重态”增到“微重态”,反过来任意减重也可以。当超光速运行的“零重态”航天器突然增加重量,并且航天器的推力保持不变时,那么它就会瞬间减速飞行或停止飞行;反过来它又会从停飞或慢飞状态瞬间转为任意方向的超光速飞行,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当航天器的重量等于下降时空气(或其他介质)给它的阻力时,它就会慢慢飘落下来。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重力——万有引力使航天器和人套上了枷锁,使人类绞尽脑汁、耗尽资源也未必能把航天器连同人一起送到离地球很远的别的恒星系去!这就像一只小鸟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根本飞不动,反之如果我们除去这块大石头,小鸟瞬间就会向任意方向飞去。反电子的发现激励着人们去发现反引力,装上可调反引力装置的航天器就可以像UFO那样骤停骤飞、骤隐骤现、骤快骤慢,还能直角转弯,还会飘飘忽忽像树叶一样飘摇而下。UFO的辉光是反引力装置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作用强度作用于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UFO来自不同的星球,不仅采用不同的材料,而且还会有不同的外形设计。
航天器的“零重态”飞行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被吸入“黑洞”;可以避免中途被行星俘获;可以轻而易举地躲开彗星、小行星或宇宙尘埃的撞击,因而特别有利于航天路线的选择,而且“零重态”航天器以超光速飞行的任何一条路线都可以成为“瞬达隧道”。
以上假设植根于牛顿经典力学,但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不相悖,因为爱氏认为的无法达到光速的物体是有重量的而不是“零重态”。而且如前所述,光子中三个携带弱核力的粒子还具有大的质量,而没有重量的物体运动速度就可以超过光速。新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反引力的世纪。
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天狼A,它与太阳系的距离约为87光年。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飞行速度是172米/秒(约为第二宇宙速度的一倍半),现已飞出太阳系,大约需要152万年的时间才能飞到天狼A。光速航天器如果不计爱氏的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飞到那里也要87年,然而爱氏两效应是必须考虑的。计算表明,当航天器的速度达到接近光速时,飞到那里就只需054秒的时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我们的银河系有10亿光年的跨度,我们人类现在所能观察到的宇宙也已是300亿光年直径的球体。我们以每秒飞行1光年计算,那么飞越10亿~300亿光年所需的时间约为30年~950年。当航天器在“零重态”下超光速飞行时,我们已不能用爱氏的方法计算了。“零重态”超光速飞行的计算有待开发,但肯定只需要更短的时间。
至于在亚光速、光速或超光速航天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生活的地球人,会不会延长寿命,答案是否定的。除了爱氏两效应带来的有利因素外,众所周知,当代航天的实践证明,人在太空逗留5~7个月会得骨质疏松症,逗留1年骨骼失钙将达全身钙质总重的20%左右并不可逆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智能生物,决定其生命长短的应该是总体生存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而不是单因素的运动速度。人类要做超远程宇航至少还有生理上的失重需要解决,同时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孤独感也要消除。
由于地球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进化环境,人类才得以产生并生存至今。但是这种长期稳定的环境终将会变化破坏直到消亡:例如太阳的熄灭(或氦化)、地球被小行星碰撞或据称到6000万年以后地球会进入银河系的灾变环境区等等。所以超远程宇航终将成为人类的实际需要,以便实现星际迁移,否则人类会失去生机。
引力至今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无法识其庐山真面目。量子力学认为引力是由引力子(据称是一种虚粒子,检测不到,但人们可以知道它的存在)携带的,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是这两个天体的粒子之间交换引力子的结果,于是地球就绕太阳公转起来!经典物理学家则认为引力是一种实际存在,是一种叫引力波的东西构成的,但直到现在它还没有被观测到过。无论怎样,人们只是凭着经典力学的知识才认识到引力子确实存在,至于它究竟是什么东西,是虚粒子还是引力波,人们都无法观测到。因而,人们对引力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控制它的大小,能不能让它消失又复而把它激发出来都几乎一无所知。
其他三种力,情况就大不同了。首先,人们对于软磁材料的电磁力的产生与消失、大小的控制早就驾轻就熟了。其次,人类在50年前就能够用小得多的能量把强核力激发出来,制成了原子弹;之后,原子能发电就是一种利用可控强核力产生的热量来发电的方法。再者,1867年史蒂芬·温伯格(哈佛)和阿伯达斯·萨拉姆(伦敦帝国学院)弱核力和电磁力的统一理论认为:除了光子,还存在其他三个携带弱核力的有大质量的粒子,统称为重矢量玻色子。这种理论在之后的十几年中,在低能量下被实验证实。温伯格-萨拉姆弱电统一理论可与100年前麦克斯韦统一了电学和磁学并驾齐驱。1983年,卡拉·鲁比亚(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领导了几百名同事发现了光子中也存在被弱电统一理论很早预言的三个带质量的粒子,人们称它为中微子。弱电统一理论促使许多人试图将弱核力、电磁力这两种力与强核力合并到大统一理论中去(请注意,并不包括引力)。但是,建立大统一理论要建造足以将粒子加速到所需的能量——可能是1千万亿吉(1吉为10亿电子伏特)的设备,它像太阳系那么大,这不可能。我们可以像弱电统一理论那样,以在低能量条件下检测的结果建立推论。
由上述可知,在四种自然力中有三种已经搞得成就非凡,只有引力似乎还处在牛顿(公元1642年~1727年)时代——苹果从树上落到地上而不飞上天,只认识到此力的一种外表特征。因此,引力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但它却是一把打开航天大门的“金钥匙”。因为UFO正是一种带有反引力装置的“零重态”航天器。
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作用于质点的力(F),等于质点的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即F=ma,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表面,任何质量为(m)的物体都受到重力(P)的作用,在重力(即物体与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得到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g),则可得到P=mg或m=P/g。由此F=ma也可写成F=(P/g)a。在地球表面g=981m/s 2,在月球表面g月=g地/6。航天器运行在不同的引力场中(根据爱氏的广义相对论也可称为伽利略系),g航就有不同的值。由于星际距离非常大,所以在航天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航天器都处于极低的引力作用下,g航接近于零,也就是说航天器在近“零重态”飞行。它要维持近光速飞行,加在航天器上的推力就只需很小,只要能克服它外界的阻力(比如说暗物质给它的阻力)就行了。问题是航天器在某星球上起飞时与到达某星球着陆前它的重力非常大——有人认为航天器在脱离起飞星球之后直到进入着陆星球之前的飞行所需能量还不到起落之间总能量的1/1000。所以在伽利略系的飞行过程中,航天器所需的飞行推力在沿途是容易得到的,而且航天器上的能量转化和储能设备也不会很大。给航天器上装上反引力装置,使它在起飞或着陆时的引力场内都能达到“零重态”,也就是F=(P/g)a中的P=0。因此,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很小的推力(F),达到无限大的加速度(a),当然加速度不会无限增大,因为当航天器的速度增大时,加在它上面的外界(空气、 暗物质……)阻力就随之增大,当航天器的推力与外界阻力平衡时就会做匀速运行——亚光速、光速、超光速都是可能的。但必须注意到航天器的设计推力不能随意增大,因为推力愈大,航天器所承受的外界阻力也愈大,而外界阻力越大则意味着航天器达到的速度也越高,而航天器所能承受的力则至少受到它材料性能的制约。
当航天器上的反引力装置可以调节时,航天器便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在“零重态”状态下运行,只要动动调节旋钮或开启自动系统,正在以超光速运行的航天器瞬间就可以由“零重态”增到“微重态”,反过来任意减重也可以。当超光速运行的“零重态”航天器突然增加重量,并且航天器的推力保持不变时,那么它就会瞬间减速飞行或停止飞行;反过来它又会从停飞或慢飞状态瞬间转为任意方向的超光速飞行,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当航天器的重量等于下降时空气(或其他介质)给它的阻力时,它就会慢慢飘落下来。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重力——万有引力使航天器和人套上了枷锁,使人类绞尽脑汁、耗尽资源也未必能把航天器连同人一起送到离地球很远的别的恒星系去!这就像一只小鸟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根本飞不动,反之如果我们除去这块大石头,小鸟瞬间就会向任意方向飞去。反电子的发现激励着人们去发现反引力,装上可调反引力装置的航天器就可以像UFO那样骤停骤飞、骤隐骤现、骤快骤慢,还能直角转弯,还会飘飘忽忽像树叶一样飘摇而下。UFO的辉光是反引力装置作用的结果,不同的作用强度作用于不同的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UFO来自不同的星球,不仅采用不同的材料,而且还会有不同的外形设计。
航天器的“零重态”飞行是必要的,它可以避免被吸入“黑洞”;可以避免中途被行星俘获;可以轻而易举地躲开彗星、小行星或宇宙尘埃的撞击,因而特别有利于航天路线的选择,而且“零重态”航天器以超光速飞行的任何一条路线都可以成为“瞬达隧道”。
以上假设植根于牛顿经典力学,但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不相悖,因为爱氏认为的无法达到光速的物体是有重量的而不是“零重态”。而且如前所述,光子中三个携带弱核力的粒子还具有大的质量,而没有重量的物体运动速度就可以超过光速。新世纪将是人类开发反引力的世纪。
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天狼A,它与太阳系的距离约为87光年。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飞行速度是172米/秒(约为第二宇宙速度的一倍半),现已飞出太阳系,大约需要152万年的时间才能飞到天狼A。光速航天器如果不计爱氏的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效应飞到那里也要87年,然而爱氏两效应是必须考虑的。计算表明,当航天器的速度达到接近光速时,飞到那里就只需054秒的时间,真可谓弹指一挥间!但是我们的银河系有10亿光年的跨度,我们人类现在所能观察到的宇宙也已是300亿光年直径的球体。我们以每秒飞行1光年计算,那么飞越10亿~300亿光年所需的时间约为30年~950年。当航天器在“零重态”下超光速飞行时,我们已不能用爱氏的方法计算了。“零重态”超光速飞行的计算有待开发,但肯定只需要更短的时间。
至于在亚光速、光速或超光速航天器中处于失重状态生活的地球人,会不会延长寿命,答案是否定的。除了爱氏两效应带来的有利因素外,众所周知,当代航天的实践证明,人在太空逗留5~7个月会得骨质疏松症,逗留1年骨骼失钙将达全身钙质总重的20%左右并不可逆转。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智能生物,决定其生命长短的应该是总体生存环境和个体生活质量而不是单因素的运动速度。人类要做超远程宇航至少还有生理上的失重需要解决,同时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孤独感也要消除。
由于地球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态进化环境,人类才得以产生并生存至今。但是这种长期稳定的环境终将会变化破坏直到消亡:例如太阳的熄灭(或氦化)、地球被小行星碰撞或据称到6000万年以后地球会进入银河系的灾变环境区等等。所以超远程宇航终将成为人类的实际需要,以便实现星际迁移,否则人类会失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