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中普遍存在刚性过度而柔性不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既强化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又实现个性化培养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应用刚柔相济的管理理念,提出在重点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时,要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把握好刚性与柔性的度,建立健全“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教学管理各环节的整体优化,进而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16-03
开展健康有序、协调高效的各类活动特别是群体活动需要科学的管理,而要实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让人心情舒畅”的科学管理,必须要以“剛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为基础,至刚则易折,至柔则无序。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把握好刚性(原则性和基本要求)与柔性(灵活性特别是可选性)的度,实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制(修)订本科生招生计划及培养方案,负责教学计划运行监控、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考试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等工作,还承担组织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及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工作。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刚性过度而柔性不足的问题,遵循“质量第一,优质服务”的改革理念,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涉及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其重要目标是制订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性教学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形成“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和实现由“命令式”管理向“指导式、服务式”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做到流程清晰、执行有力、服务到位。
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这种统一性即“刚”性管理,并不是沿用过去管得过多过细、统得过死,甚至用一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和硬性规定“卡”教师的不科学做法,捆住了教师的手脚[1]。所谓“刚”性管理,主要体现为一些具体的教学行为要求。如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五度”,即:时间上有限度(学生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活动上有广度(至少有80%的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气氛上有热度(学生学习兴趣浓,80%以上学生感情投入专注),内容上有梯度(针对学生基础分层施教),结果上有效度(80%以上学生掌握了各个层面的80%的内容)。再如,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格式,标明重点难点,而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因课而异;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资格须满足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而具体的学分组成和完成期限有一定的弹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是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健全“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它包含“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刚性”方面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作为一种规范型的育人机构,要保证教学基本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守教学的基本规律,制定和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现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实现“依法”管理,避免“人情”管理,杜绝盲目和随意管理;其次是要对计划、运行和评估等作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增强可操作性,规范过程,清晰流程,明确目标,奖罚分明。
但是,整齐划一、约束过多的管理制度将会阻碍个性发展,禁锢师生的思想,消磨师生的意志,扼杀学术创造力。因此,需要在管理理念中融入“柔性”,即要体现以人为本、倡导个性发展的理念。教与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还是知识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管理制度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柔性,要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自主选择性。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着眼,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任务是建立突出重点、整体优化的各管理环节
要真正建立“刚柔相济”的制度体系,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各环节的整体优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教,规范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需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做出具体而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要求,从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着手,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使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包括:
1.培养计划管理制度。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到培养方案的实施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本科教学计划及管理、副修和第二专业修读计划及管理、优秀生培养计划及管理、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管理等制度。
2.教学建设管理制度。涉及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
3.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考试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保障服务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4.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专业办学水平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试卷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5.教学信息收集、传播、反馈与评价的网络化制度。
通过对教学基本职能活动全面的建章立制,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在教学管理活动各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教学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方面迈上新台阶。
(二)学分制代替学年制,以柔性代替刚性
学分制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學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以取得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操作中,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课程,这些课程又组成若干模块,根据各门功课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规定若干学分,学生对选择哪些模块,有较大的主动权[2]。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年限的弹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1.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的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还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选课,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自主学习制度。一是适当赋予学生更多转专业、转系的权利,引导学生理智选择专业。二是加强学生自由选课的力度,改革刚性的教学计划。以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模块形成专业方向;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实行学分绩点制,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本科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主要标准;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选修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在条件成熟时自主选择喜欢的授课教师。
3.学籍管理制度。一是推行免听和免修制度,学校允许并在制度上保障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推行“创新学分”和“科研学分”,并形成一套可行的评价制度。二是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与推迟毕业,即学生在3-6年内只要按学籍规定修满学分就可正常毕业。
(三)加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1.要切实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加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班级导师制的基础上,增强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队伍建设工作,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学业指导和学术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3]。
2.制订更为详细具体的导师制实行方案。如区分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不同职能、各自开展活动的时间、方法和要求等。
(四)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团队
1.以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为中心,以符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或趋势的“顶尖项目”为纽带,增强教学团队凝聚力,打造核心教学科研团队。目前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主要有省部级以上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实验示范中心、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这些项目汇集了学校优质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这些项目团队教学研讨和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教学经验和学术思想交流活跃,是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形成和成长的沃土。基于重大项目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而且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老中青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队伍。
2.建立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科研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学校不仅对取得成果的教学团队给予奖励,且物质、精神奖励及荣誉相配套,还在后期建设上加大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团队在此平台上形成合力。
(五)加强民主监督,建立教学管理的学术咨询和重要事项审议制度,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校建立了委员会和工作组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学术咨询和事项审议作用,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倡导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作风和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才能够构建“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选专业、选课乃至选择教师的权利,才有可能真正制订并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把按教育者设计的模式“塑造”人发展为按受教育者个性特征来“培养”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静.以人为本做好教师绩效管理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7,(6):79-81.
[2]侯宇,孔建益,邹光明.学分制下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2,(09):23-25.
[3]李超,朱路甲,左勇,李红莲.浅议柔性管理在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48-49.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1-0016-03
开展健康有序、协调高效的各类活动特别是群体活动需要科学的管理,而要实现“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让人心情舒畅”的科学管理,必须要以“剛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为基础,至刚则易折,至柔则无序。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就是要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把握好刚性(原则性和基本要求)与柔性(灵活性特别是可选性)的度,实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制(修)订本科生招生计划及培养方案,负责教学计划运行监控、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考试管理、学籍学位管理等工作,还承担组织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及各级各类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工作。为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的刚性过度而柔性不足的问题,遵循“质量第一,优质服务”的改革理念,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涉及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其重要目标是制订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学分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性教学和保障教学质量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形成“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和实现由“命令式”管理向“指导式、服务式”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做到流程清晰、执行有力、服务到位。
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这种统一性即“刚”性管理,并不是沿用过去管得过多过细、统得过死,甚至用一些不能量化的指标和硬性规定“卡”教师的不科学做法,捆住了教师的手脚[1]。所谓“刚”性管理,主要体现为一些具体的教学行为要求。如为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五度”,即:时间上有限度(学生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活动上有广度(至少有80%的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气氛上有热度(学生学习兴趣浓,80%以上学生感情投入专注),内容上有梯度(针对学生基础分层施教),结果上有效度(80%以上学生掌握了各个层面的80%的内容)。再如,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格式,标明重点难点,而教学的组织形式则因课而异;学生毕业和取得学位资格须满足规定的学分数和绩点,而具体的学分组成和完成期限有一定的弹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是建立刚柔相济的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建立健全“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它包含“刚性”和“柔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刚性”方面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作为一种规范型的育人机构,要保证教学基本秩序,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遵守教学的基本规律,制定和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现规范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实现“依法”管理,避免“人情”管理,杜绝盲目和随意管理;其次是要对计划、运行和评估等作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增强可操作性,规范过程,清晰流程,明确目标,奖罚分明。
但是,整齐划一、约束过多的管理制度将会阻碍个性发展,禁锢师生的思想,消磨师生的意志,扼杀学术创造力。因此,需要在管理理念中融入“柔性”,即要体现以人为本、倡导个性发展的理念。教与学不仅是知识传授和接受的过程,还是知识再生产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管理制度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柔性,要求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自主选择性。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着眼,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任务是建立突出重点、整体优化的各管理环节
要真正建立“刚柔相济”的制度体系,形成“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学管理各环节的整体优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教,规范教学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复杂多样的过程,需要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做出具体而明确的管理规定和要求,从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着手,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使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具体包括:
1.培养计划管理制度。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到培养方案的实施管理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本科教学计划及管理、副修和第二专业修读计划及管理、优秀生培养计划及管理、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管理等制度。
2.教学建设管理制度。涉及学科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公共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
3.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考试组织管理、学籍管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保障服务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4.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包括教学工作评价、专业办学水平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试卷质量评价、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5.教学信息收集、传播、反馈与评价的网络化制度。
通过对教学基本职能活动全面的建章立制,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教学行为准则。在教学管理活动各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使教学管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方面迈上新台阶。
(二)学分制代替学年制,以柔性代替刚性
学分制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學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以取得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操作中,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课程,这些课程又组成若干模块,根据各门功课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规定若干学分,学生对选择哪些模块,有较大的主动权[2]。其主要特征是:学习年限的弹性,学习内容的可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1.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的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同时,还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选课,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自主学习制度。一是适当赋予学生更多转专业、转系的权利,引导学生理智选择专业。二是加强学生自由选课的力度,改革刚性的教学计划。以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合模块形成专业方向;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实行学分绩点制,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本科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的主要标准;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选修课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年限,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已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条件,自主选择主攻的专业方向、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在条件成熟时自主选择喜欢的授课教师。
3.学籍管理制度。一是推行免听和免修制度,学校允许并在制度上保障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推行“创新学分”和“科研学分”,并形成一套可行的评价制度。二是完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提前与推迟毕业,即学生在3-6年内只要按学籍规定修满学分就可正常毕业。
(三)加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1.要切实发挥教师应有的指导作用,加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在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班级导师制的基础上,增强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队伍建设工作,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为学生提供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接受良好的学业指导和学术训练,获得创新科学素质的培养,为其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3]。
2.制订更为详细具体的导师制实行方案。如区分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的不同职能、各自开展活动的时间、方法和要求等。
(四)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的教学团队
1.以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团队带头人为中心,以符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或趋势的“顶尖项目”为纽带,增强教学团队凝聚力,打造核心教学科研团队。目前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主要有省部级以上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品牌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实验示范中心、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等,这些项目汇集了学校优质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这些项目团队教学研讨和学术研究氛围浓厚,教学经验和学术思想交流活跃,是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形成和成长的沃土。基于重大项目的教学团队,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而且推进教学科研工作的老中青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队伍。
2.建立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学科研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学校不仅对取得成果的教学团队给予奖励,且物质、精神奖励及荣誉相配套,还在后期建设上加大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使教学团队在此平台上形成合力。
(五)加强民主监督,建立教学管理的学术咨询和重要事项审议制度,实现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结合
学校建立了委员会和工作组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教学管理中的学术咨询和事项审议作用,促进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倡导科学规范的管理工作作风和行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才能够构建“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赋予学生更多的选专业、选课乃至选择教师的权利,才有可能真正制订并实施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把按教育者设计的模式“塑造”人发展为按受教育者个性特征来“培养”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静.以人为本做好教师绩效管理工作[J].中国大学教学,2007,(6):79-81.
[2]侯宇,孔建益,邹光明.学分制下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2,(09):23-25.
[3]李超,朱路甲,左勇,李红莲.浅议柔性管理在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