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机电类特种设备在接地技术应用中,经常使用接地保护、接零保护和零线等过时、不严谨、不规范的名词术语,与现行标准规定不相符,导致一些术语误区,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根据机电类特种设备所具有的潜在危险,国务院2003年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其进行强化管理。
【关键词】 机电类特种设备; 接地技术; 术语; 误区
一、机电类特种设备
机电类特种设备是指那些危险性较大,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主要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厂(场)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机电类特种设备数量多,分布广,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且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国家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制定了一些法规、标准,加强了监察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但由于各类特种设备的数量急剧增长,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运营中安全问题很严峻,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伤亡事故与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二、机电特种设备接地
1.接地的重要性。由于电子设备在工矿企业、医院及综合性大楼里使用越来越多,许多大型国企生产线都是闭环自动化系统,一些综合性大楼更是拥有尖端电子设备。它们承担着国家的安全、经济、金融、财政、科研等重任。一些大型医院应用的电器、电子设备大多数是从发达国家引进,不但技术复杂,而且要求高,其优越的技术性能和严格的安装使用条件,都是厂家为保证人身安全和稳定工作而专门设计的。这些电器、电子设备在一起工作,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电磁兼容性,为了保护这些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避免遭受外界的电磁干扰,设计中必须要抑制传导干扰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辐射干扰。为确保建筑物中设备在有电磁干扰情况下能稳定工作,接地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干扰可以通过大地传播,而未加措施的大地路径,既可以成为干扰的接收天线,也可以成为干扰的发射天线。
2. 接地的分类作用之间的联系。在一个建筑物里,最好的接地方式是建立三类独立的接地系统。第一类是雷电保护接地,它是一个连接在接地棒上的环绕建筑物的保护环,这个保护环还作为避雷针馈线的终端使用;第二类是供电系统的接地,这个系统在进入建筑物的入口处,要安全可靠地接地,大多数有关规范要求接地阻抗不应大于3欧姆。在使用敏感电子设备、通讯设备、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的大楼内应建立第三类接地系统,将信号回路或儀器接地。这个独立的仪器接地设施应该单独地连接到一个对地阻抗不大于3欧姆的专用仪器接地网上,作为电子设备信号回路的参考电平面。把供电系统的接地与仪器或电子设备的接地分离开常常是困难的。能否分离取决于设备的结构,仪器或电子设备与其机壳及连接到安全保险线路的其他导线间的隔离情况。有时信号回路接地和供电系统接地的分离,可通过在安全接地回路中使用射频扼流圈来实现。
三、机电类特种设备接地技术术语误区
每一个从事电力、电器和电子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整天和接地打交道,如果你问一位技术人员:你了解接地技术吗?他可能认为接地技术是小儿科。对你的提问嗤之以鼻。如果你再问:什么叫特征频率?接地极的临界长度是怎么回事?恐怕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回答不上来。国家标准的一些接地名词术语和电力行业标准已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准确意义,但在一些场合仍然会不断地出现概念不清、过时的名词术语,究竟其原因是对新标准宣传、贯彻、掌握不到位,多数的人还依据20多年前编制的国家标准GBJ65一19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接地规范》)中有关条例及名词解释中对接地的规范。如“与变压器直接接地的中性点连接的导线,或直流回路中的接地中性线,称为零线”。“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电力设备外壳与零线连接,称为低压接零保护,简称零线。电力设备外壳不与零线连接,而与接地装置连接,称为低压接地保护”。第2.0.1条“为保护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电力装置宜接地或接零”。正是这些不标准的定义和过时的规定导致产生以下方面术语的误区。
1.“接地保护”(接地)和“接零保护”(接零)
1.1对于实际工程技术的文章,甚至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时常出现接地和接零这两个“口头禅”的名词术语,虽然现行国家标准与电力行业标准已开始部分等效或等同采用IEC标准,过时术语已经不再使用。但有多数场合还在使用接地或接零。如近期有文章中对此进行这样一段描述,“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气连接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大地称为接地,一是按由导线连接一般称为接零”。意思是,保护线PE与接地极相连接,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的“TT系统”称接地,保护中性线PEN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的TN-C系统称接零。那么TN-S系统称为接地还是称为接零呢?如果称接零该系统无保护中性线PEN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如果称为接地保护线PE又未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
1.2另“外漏可导电部分于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气连接一般有两种”的说法本身就不严谨,因为直接由导线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可称之电气连接,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本质上那个就不属于电气连接。实际上,就TT系统而言,电气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荷侧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连接的接地极和电源系统的接地极无关。根本无电气连接。
1.3接地在电气行业标准DL/621一1997《交流接地》中的定义是“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中电气装置设施的某些导电部分,经接地线接至接地极”。这是一广义的名词术语,包括工业接地(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和防静电接地等,在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的三种形式和TT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均属于工业接地(系统接地),而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中性线PEN或保护线PE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和通过保护线PE与电气装置处接地极连接,都属于保护接地。上述接地接零等过时术语,实际上均是现行标准中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系统的相应形式。
2.术语“零线”。有些业内人士经常使用零线这一术语,还分为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这样依然难以表达清楚相关内容。现在的大多数人把N线称之为零线或者说不带电的零线。若TT系统称N线是零线,那么PEN线没有办法称谓。若TT系统称N线是零线,那么PE线与变压器直接接地点无关,宜无法称谓,造成术语混乱,从而引起概念的错误,极易造成事故。
3.接零保护与保护接地之间的关系。有文章提到“接零保护是保护接地近一步发展的结果”此说法不妥。首先接零保护一语属于GBJ65一1983《接地规范》中过时的不严谨术语,即使认为GBJ65一1983《接地规范》定义准确,接零保护即TN系统,接地保护为TT系统,这两种系统均是保护接地中并存的两种不同方式,并非接零保护是保护接地的进一步发展结果,也不意味着保护接地被接零保护取而代之。换言之,也不意味着TT系统被TN系统所代替,并保持零线与接地线始终分开。
结束语
在以往的工程中,人们对接地技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往往简单的认为接地的作用不过是防雷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给电路提供回路等,把大地当成一个大滤波器,设备接地后就万事大吉。总之,要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企业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操作人员必须各尽职责,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要以巩固安全“零”事故为目标,以强化监察为手段、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三管齐下,方可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唐绍华。电梯接地安全保护。中国电梯,2004,15(21):43一44
[2]黄永盛。浅谈电梯中电气设备的接地。中国电梯,2004,15(21)16一18
【关键词】 机电类特种设备; 接地技术; 术语; 误区
一、机电类特种设备
机电类特种设备是指那些危险性较大,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设备,主要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厂(场)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和大型游乐设施等。机电类特种设备数量多,分布广,涉及生产、生活诸方面,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且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国家对各类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制定了一些法规、标准,加强了监察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事故损失。但由于各类特种设备的数量急剧增长,在生产制造和使用运营中安全问题很严峻,重大事故隐患大量存在,伤亡事故与设备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和防范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抓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防止发生各类安全事故。
二、机电特种设备接地
1.接地的重要性。由于电子设备在工矿企业、医院及综合性大楼里使用越来越多,许多大型国企生产线都是闭环自动化系统,一些综合性大楼更是拥有尖端电子设备。它们承担着国家的安全、经济、金融、财政、科研等重任。一些大型医院应用的电器、电子设备大多数是从发达国家引进,不但技术复杂,而且要求高,其优越的技术性能和严格的安装使用条件,都是厂家为保证人身安全和稳定工作而专门设计的。这些电器、电子设备在一起工作,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电磁兼容性,为了保护这些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避免遭受外界的电磁干扰,设计中必须要抑制传导干扰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辐射干扰。为确保建筑物中设备在有电磁干扰情况下能稳定工作,接地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干扰可以通过大地传播,而未加措施的大地路径,既可以成为干扰的接收天线,也可以成为干扰的发射天线。
2. 接地的分类作用之间的联系。在一个建筑物里,最好的接地方式是建立三类独立的接地系统。第一类是雷电保护接地,它是一个连接在接地棒上的环绕建筑物的保护环,这个保护环还作为避雷针馈线的终端使用;第二类是供电系统的接地,这个系统在进入建筑物的入口处,要安全可靠地接地,大多数有关规范要求接地阻抗不应大于3欧姆。在使用敏感电子设备、通讯设备、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的大楼内应建立第三类接地系统,将信号回路或儀器接地。这个独立的仪器接地设施应该单独地连接到一个对地阻抗不大于3欧姆的专用仪器接地网上,作为电子设备信号回路的参考电平面。把供电系统的接地与仪器或电子设备的接地分离开常常是困难的。能否分离取决于设备的结构,仪器或电子设备与其机壳及连接到安全保险线路的其他导线间的隔离情况。有时信号回路接地和供电系统接地的分离,可通过在安全接地回路中使用射频扼流圈来实现。
三、机电类特种设备接地技术术语误区
每一个从事电力、电器和电子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整天和接地打交道,如果你问一位技术人员:你了解接地技术吗?他可能认为接地技术是小儿科。对你的提问嗤之以鼻。如果你再问:什么叫特征频率?接地极的临界长度是怎么回事?恐怕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回答不上来。国家标准的一些接地名词术语和电力行业标准已从不同角度做出了准确意义,但在一些场合仍然会不断地出现概念不清、过时的名词术语,究竟其原因是对新标准宣传、贯彻、掌握不到位,多数的人还依据20多年前编制的国家标准GBJ65一19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接地规范》)中有关条例及名词解释中对接地的规范。如“与变压器直接接地的中性点连接的导线,或直流回路中的接地中性线,称为零线”。“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低压电力网中,电力设备外壳与零线连接,称为低压接零保护,简称零线。电力设备外壳不与零线连接,而与接地装置连接,称为低压接地保护”。第2.0.1条“为保护人身和设备的安全,电力装置宜接地或接零”。正是这些不标准的定义和过时的规定导致产生以下方面术语的误区。
1.“接地保护”(接地)和“接零保护”(接零)
1.1对于实际工程技术的文章,甚至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时常出现接地和接零这两个“口头禅”的名词术语,虽然现行国家标准与电力行业标准已开始部分等效或等同采用IEC标准,过时术语已经不再使用。但有多数场合还在使用接地或接零。如近期有文章中对此进行这样一段描述,“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气连接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大地称为接地,一是按由导线连接一般称为接零”。意思是,保护线PE与接地极相连接,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的“TT系统”称接地,保护中性线PEN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的TN-C系统称接零。那么TN-S系统称为接地还是称为接零呢?如果称接零该系统无保护中性线PEN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如果称为接地保护线PE又未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
1.2另“外漏可导电部分于变压器中性点的电气连接一般有两种”的说法本身就不严谨,因为直接由导线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可称之电气连接,通过大地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本质上那个就不属于电气连接。实际上,就TT系统而言,电气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负荷侧电气装置外露导电部分连接的接地极和电源系统的接地极无关。根本无电气连接。
1.3接地在电气行业标准DL/621一1997《交流接地》中的定义是“将电力系统或建筑物中电气装置设施的某些导电部分,经接地线接至接地极”。这是一广义的名词术语,包括工业接地(系统接地)、保护接地、雷电保护接地和防静电接地等,在低压中性点直接接地的TN系统的三种形式和TT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的接地均属于工业接地(系统接地),而外露导电部分通过保护中性线PEN或保护线PE与变压器中性点连接和通过保护线PE与电气装置处接地极连接,都属于保护接地。上述接地接零等过时术语,实际上均是现行标准中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系统的相应形式。
2.术语“零线”。有些业内人士经常使用零线这一术语,还分为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这样依然难以表达清楚相关内容。现在的大多数人把N线称之为零线或者说不带电的零线。若TT系统称N线是零线,那么PEN线没有办法称谓。若TT系统称N线是零线,那么PE线与变压器直接接地点无关,宜无法称谓,造成术语混乱,从而引起概念的错误,极易造成事故。
3.接零保护与保护接地之间的关系。有文章提到“接零保护是保护接地近一步发展的结果”此说法不妥。首先接零保护一语属于GBJ65一1983《接地规范》中过时的不严谨术语,即使认为GBJ65一1983《接地规范》定义准确,接零保护即TN系统,接地保护为TT系统,这两种系统均是保护接地中并存的两种不同方式,并非接零保护是保护接地的进一步发展结果,也不意味着保护接地被接零保护取而代之。换言之,也不意味着TT系统被TN系统所代替,并保持零线与接地线始终分开。
结束语
在以往的工程中,人们对接地技术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往往简单的认为接地的作用不过是防雷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给电路提供回路等,把大地当成一个大滤波器,设备接地后就万事大吉。总之,要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企业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操作人员必须各尽职责,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要以巩固安全“零”事故为目标,以强化监察为手段、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三管齐下,方可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唐绍华。电梯接地安全保护。中国电梯,2004,15(21):43一44
[2]黄永盛。浅谈电梯中电气设备的接地。中国电梯,2004,15(21)16一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