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和潮汕闽南方言的“X+A+过+Y”差比式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a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福祥(2010)提出“X+A+过+Y”差比式的源头来自粤方言,并认为该式在非粤方言中的使用是受到粤方言影响的结果。本文考察了早期和现代粤方言和潮汕闽南方言差比式的使用情况,并从“X+A+过+Y”差比式的共时分布、历时使用、语序和谐原则等方面,论证该式是潮汕闽南方言差比式的固有形式。最后,本文认为在汉语方言中,表经过义动词“过”的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在方言中,“过”表示动作结果的用法普遍存在。而粤方言和潮汕闽南方言的“过”则进一步发展成差比式的特定比较标记。
其他文献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了第九批向社会推荐使用的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推荐使用的规范译名共17组,主要选取金融财经和信息技术领域中在大众媒体上使用频次较高的新词语。如电子支付(EP)、区块链(Blockchain)、物联网(IOT)等。译名研制过程中,主要参考了近十年来主要媒体上使用的外语词缩略词,特别关注了近三年新出现的词条,选择运用多类型语料库查询、统计频次验证等方法,比照了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译名信息,并就相关译名征询了财政部、交通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中国银行等主管部
“鱼、虞”两韵的分混是《切韵》时代南北汉语方言的重要差异之一。这种差别在今天现代汉语方言中依然普遍存在。吴语、闽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徽语、部分官话方言等都存在“鱼虞有别”的层次。绝大多数赣语鱼韵区别虞韵只有一个层次,少数赣语有两个层次,与一般方言的“鱼虞有别”并无本质不同。但是赣语遇摄一等模韵和三等虞韵也有读同鱼韵白读的层次,这是赣语不同于一般方言“鱼虞有别”的地方,也与《切韵》时代的“鱼虞有别”不同。
谚解《老乞大》6个版本前后衔接,纵贯明清278年,以其独特方式记录了北京官话音系演变过程中新旧更替的一段历史。谚解《老乞大》左、右音显示的新旧、正俗并存的现象,就是“文白异读”。这种新旧更替,今已基本完成,曾经的此类“文白异读”亦消失殆尽,仅存若干“尾声”“遗存”。因不了解这段“文白异读”史,学界依据仅存的“尾声”归纳的相关“通行观点”,其立论是有先天缺陷的。本文旨在以谚解《老乞大》左、右音资料揭示北京话这一段“文白异读”史及其与京剧“上口字”的关系。
福州方言重叠式形容词的附加成分具有复杂多样的语音形式。本文先根据各种音形的交替和组合规律,归纳出三个语素。然后证明三个语素分别来自“底/地”“着”和“的”,层累在福州方言的共时系统中。共时分析和语源考证的结果可以相互印证。
以往的研究对*n-、*l-不分的现象只追溯到唐五代。本文梳理了楚系金文、楚简以及部分保留楚人用字习惯的汉代简帛文字资料,如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等出土文献中泥母与以母交替的例子,发现在战国至汉初的楚方音里*n-被读成*l-。这种现象在汉语史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只是有的是*l-被读成*n-。汉语史上*n-、*l-一直都是两个独立的音位。*n-、*l-不分只是局部现象。这大概是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对鼻化度的感知差异及发音习惯不同造成的。
《世说新语·汰侈》记载了一段著名的故事: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交斩美人”一句,“交”字何意,旧注无说。在后世传抄转引的文献中,“交”字常被略去,如宋人乐史《绿珠传》、明人冯梦龙辑《古今谭概·鸷忍》皆作“使黄门斩美人”,大概已不明“交”字之义,故径删去。
鉴于当前疫情等因素,经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会商议决定,原定于2020年11月7日至9日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延期至2021年上半年举办,具体日期待定。请各位专家学者关注后续会议通知。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敬请谅解!
2020年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评审工作已经启动,详见商务印书馆网站http://www.cp.com.cn/Content/2020/05-15/1746189821.html。参评人需下载填报“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参评人信息表”,并根据“商务印书馆语言学出版基金参评材料细目”提供相应材料,于11月30日前截稿。
有案可考的中西语言交通发端于晚明。欧洲传教士来华之始,遭遇的便是多样化的汉语,既要掌握通言暨官话,还须了解方言土语。而官话又分南、北两大支,南官话以南京话为基础,一度等同于正音,为社会认可的标准语,渐而则与崛起的北官话相对峙,彼此各有通行地域。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官话,因享有地缘优势,且受益于语言政策,最终得以胜出,是为现代普通话的前身。关于近代汉语通言如何由南官话逐渐转变为北官话,17-19世纪传教士及汉学家的著述中有实证有议论,可补中国本土文献记录之不足。
本文从类型学角度考察620个汉语方言的入声音节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这些系统的分布和出现频率。描写主要采用三类参数:1)音节尾塞音的数量和语音特点之间的类型学关联,2)音节内元音主要音系维向和音节尾塞音有无或语音特点之间的类型学关联,3)入声音节系统之间的类型学关联。观察表明,入声音节系统内部结构、入声音节系统的分布范围及出现频率均呈现某些具有类型学意义的特点或语言倾向。比较显著的类型学特点包括:1)系统内塞音之间对立关系具有类型特点;2)元音音系高度以及其他一些音系维向和音节尾塞音之间存在蕴含关系;3)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