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大鼠早期静脉移植BM-MSCs可诱导皮层梗死区表达BDNF的Iba-1+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加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脑梗死大鼠早期静脉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后皮层梗死区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主要细胞类型及BM-MSCs移植对其数量和比例的影响。

方法

(1)实验一:将1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1组、梗死对照1组、BM-MSCs移植1组,每组5只。后2组制备成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BM-MSCs移植1组于造模后1 h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细胞标记试剂CM-DiI(红色荧光)标记的BM-MSCs。各组大鼠于造模后48 h灌注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皮层梗死区BDNF和CM-DiI标记的BM-MSCs的双标阳性染色情况。(2)实验二:将1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2组、梗死对照2组、BM-MSCs移植2组,每组5只。后2组制备成远端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BM-MSCs移植2组于造模后1 h经尾静脉注射1×106个未标记的BM-MSCs。各组大鼠于造模后48 h灌注取脑,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皮层梗死区BDNF和离子钙适配分子1(Iba-1)+、CD68+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特异核蛋白(NeuN)+神经元的双标阳性染色情况。

结果

(1)BM-MSCs移植1组大鼠脑内可见红色荧光标记的BM-MSCs,散在分布于皮层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其中皮层梗死区中约有9.70%±3.47%的BM-MSCs表达BDNF,占所有BDNF+细胞的13.32%±4.48%。(2)BM-MSCs移植2组大鼠脑内皮层梗死区中,38.40%±9.04%的BDNF+细胞为Iba-1+小胶质细胞,11.65%±2.76%的BDNF+细胞为CD68+小胶质细胞,28.96%±6.99%的BDNF+细胞为NeuN+神经元。BM-MSCs移植2组皮层梗死区BDNF+/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92.06±36.52)个/mm2]及其占全部Iba-1+小胶质细胞的比例(79.21%±12.27%)均明显高于梗死对照2组[(31.13±10.23)个/mm2、60.15%±28.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梗死大鼠早期静脉移植的同种异体BM-MSCs可迁移至脑内并在皮层梗死区表达BDNF,且该区域表达BDNF的其他细胞类型主要为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BM-MSCs移植可促进分泌BDNF的Iba-1+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显著增加,这可能是其疗效产生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侧支血流代偿分型及其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血管狭窄诊断与介入治疗中心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20例颈总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影像学资料,依据患者有无颈内动脉窃血及侧支循环对其侧支血流代偿进行分型。结果20例患者中11例存在颈内动脉窃血;17例存在侧支循环,其中前交通动脉侧支10支,后交通动脉侧支9支,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上深髓静脉征(DMVs)的分布、分级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自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5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行SWI扫描以评估DMVs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MVs的分布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同时进一步对病灶同侧的DMVs进行分级,并采用箱线图描述其与患者改
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而继发性损伤是脑出血后重要的损伤机制之一。目前研究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脑出血后可以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亚型、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其保护作用。笔者现围绕Tregs细胞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中的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出血治疗中新的研究方向及治疗靶点的探索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血管内压力差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行血管内治疗的11例SSS患者,于手术前后采用压力导丝评估锁骨下动脉狭窄两端的血管内压力差(狭窄远端平均压力-狭窄近端平均压力),采用DSA评估锁骨下动脉的狭窄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盗血程度,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两臂肱动脉收缩压差。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高压氧组,每组24只。模型组和高压氧组采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在再灌注前给予腹腔注射高糖制备成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模型,其中高压氧组于术后3 h给予高压氧治疗。术后24 h,采用神经功能评定量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 3, 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
周围组织器官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清除代谢产物以维持机体的稳态,而最近几年在脑内也发现类淋巴系统样的清除途径并命名为类淋巴系统,其主要组成包括:液体沿动脉旁间隙的流入,水通道蛋白4(AQP4)介导的脑间质液体的对流以及液体沿静脉旁间隙的流出。类淋巴系统在脑内代谢产物的清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现对类淋巴系统的发现及组成、驱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并进一步介绍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阻断剂辛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对照组、辛醇干预组,每组18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制备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其中辛醇干预组于缺血前30 min以5 mmol/kg剂量腹腔注射辛醇溶液(5%辛醇溶于5%DMSO溶液),DMSO溶剂对照组注射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入住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106例重症脑出血患者,依据患者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治疗组在颅内压监测下采取控制性减压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同时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测管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术中骨瓣回纳
目的观察颅外非半月节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射频热凝治疗。记录治疗过程中机架倾斜角度、穿刺角度与深度、穿刺操作时间,患者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近、远期效果。结果107例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精准地穿刺至卵圆孔内、外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