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阐述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二氧化碳制取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模式,强调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二氧化碳制取有效应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好主导作用。教师应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时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通过探究式学习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出探究的结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新知识探求的强烈欲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然而,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探究课题,安排好合理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教材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探究能力。我拟就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实验探究的前期准备
实验探究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学习方法,它能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探究成果,教师必须对探究活动作充分的准备和教学设计。
1.1知识准备
科学探究的前提要求探究者具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能力基础。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课题的探究才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课前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做好本课题的预习工作。
1.2实验准备
充分的实验准备,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做好实验室的准备工作,配备所需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等;所需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水槽、酒精灯等;预设实验:稀硫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1.3学生准备
化学实验的探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个学习小组以5—6人为佳,小组成员的配置应将学生按知识和能力的好中差和男女比例有机组合,探究小组组合的合理与否将会严重影响探究的效果。
2.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因为初中学生在操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做好主导作用,关键时刻能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适时指导探究的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发现,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
2.1有关实验原理的探究
问题的提出: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多种:稀盐酸跟大理石、稀硫酸跟大理石、浓盐酸跟大理石、稀盐酸跟碳酸钠,甚至包括木炭、酒精的燃烧,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等。究竟哪一个反应才适宜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问题的解决: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之前必须说明制取气体的反应必须可行、速率适中、气流平稳,且气体中的杂质尽可能少、便于控制收集等条件,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学生可分别完成上述四个实验,仔细观察并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考虑到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后的生成物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由于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的硫酸钙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得清楚,该实验教师可预先做好对照实验,让学生观察到覆盖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表面上的白色硫酸钙固体,给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说明,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气体不纯;稀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其他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皆不纯且难以收集。以上反应皆不适宜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因此,实验室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2 2HCl=CaCl2 H2O CO2↑
2.2有关发生装置的选择
初中化学实验装置的探究更多的是对实验装置选择。学生在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对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已有所了解:必须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包括:固体和固体反应(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固体和液体的反应;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反应条件包括: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例如:制氧气)等。通过实验原理的探究我们知道:实验室二氧化碳是用稀盐酸(液体)跟大理石(固体)的反应且不需加热,所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不适于制取二氧化碳。教师应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探究尽可能多的仪器组合。学生根据反应不需加热,首先排除酒精灯的使用,他们所组装的装置是多种多样的。再安排各活动小组的学生代表介绍他们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展示探究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展开评议,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
学生选择的主要仪器组合如下:
第一组:锥形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二组: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三组: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五组: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六组:(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许多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激发了成就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探究激情空前高涨,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并从感性认识上充分区别了初中实验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评,并经过学生讨论后找到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如图1所示的较好发生装置。此装置适用于固体跟液体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2.3有关二氧化碳收集装置的探究
初中实验中气体的收集装置有两类: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其中排空气法又包括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大的气体,例如氧气)和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例如氢气)。而对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则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由以上探究和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较好装置,如图2所示。其中锥形瓶可以用平底烧瓶、大试管、广口瓶等代替,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代替。
2.4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参考制取氧气的有关步骤,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并通过探究和讨论归纳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固体(大理石),④加液体(稀盐酸),⑤收集验满。
注意事项应强调:①长颈漏斗必须伸到液面以下,②伸入集气瓶的导管应伸到接近瓶底等,③伸如锥形瓶的导管不能太长,只要稍稍露出橡皮塞即可。
3.实验探究的拓展和思考
课堂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教学的终止和探究的终结,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继续和探究的延伸。实验的探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和继续探究的余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提示积极启发学生对实验装置及其组合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
提示1:运用注射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和重组,通过控制气体产生的速率,实验室是否也可以利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提示2:可以利用启普发生器或用大烧杯和干燥管进行组合,更加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提示3:为了节约药品(尤其是稀盐酸)可在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套一只小试管进行液封。
提示4:对于上述试验装置该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提示5:上述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哪些气体?
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的解答、媒体的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不是唯一的,也没有最好的设计装置,所有合理的、实验条件能做到的装置都是比较好的装置,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提高实验探究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验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才是我们探究教学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翔.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学化学,2007.2.
[2]陈明选,陆菁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2009.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2004.2.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二氧化碳制取有效应用
新课程教学要求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好主导作用。教师应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时的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通过探究式学习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得出探究的结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新知识探求的强烈欲望,同时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然而,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合采用探究教学方式,教师要选择适宜的探究课题,安排好合理的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教材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探究能力。我拟就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实验探究的前期准备
实验探究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生积极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学习方法,它能有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探究成果,教师必须对探究活动作充分的准备和教学设计。
1.1知识准备
科学探究的前提要求探究者具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储备和能力基础。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课题的探究才有可能也很有必要。课前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并做好本课题的预习工作。
1.2实验准备
充分的实验准备,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做好实验室的准备工作,配备所需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等;所需仪器:锥形瓶、平底烧瓶、烧杯、试管、集气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水槽、酒精灯等;预设实验:稀硫酸与大理石的反应。
1.3学生准备
化学实验的探究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每个学习小组以5—6人为佳,小组成员的配置应将学生按知识和能力的好中差和男女比例有机组合,探究小组组合的合理与否将会严重影响探究的效果。
2.实验探究的过程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因为初中学生在操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容易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做好主导作用,关键时刻能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适时指导探究的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的发现,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
2.1有关实验原理的探究
问题的提出: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有多种:稀盐酸跟大理石、稀硫酸跟大理石、浓盐酸跟大理石、稀盐酸跟碳酸钠,甚至包括木炭、酒精的燃烧,以及动植物的呼吸,等等。究竟哪一个反应才适宜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问题的解决: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后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之前必须说明制取气体的反应必须可行、速率适中、气流平稳,且气体中的杂质尽可能少、便于控制收集等条件,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学生可分别完成上述四个实验,仔细观察并充分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考虑到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后的生成物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会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由于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的硫酸钙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得清楚,该实验教师可预先做好对照实验,让学生观察到覆盖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表面上的白色硫酸钙固体,给学生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说明,加深学生对该实验的理解);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气体不纯;稀盐酸跟碳酸钠反应太快不利于收集;其他反应制得的二氧化碳皆不纯且难以收集。以上反应皆不适宜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因此,实验室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CaCO2 2HCl=CaCl2 H2O CO2↑
2.2有关发生装置的选择
初中化学实验装置的探究更多的是对实验装置选择。学生在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对于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已有所了解:必须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包括:固体和固体反应(例如: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固体和液体的反应;液体与液体的反应……反应条件包括: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例如:制氧气)等。通过实验原理的探究我们知道:实验室二氧化碳是用稀盐酸(液体)跟大理石(固体)的反应且不需加热,所以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不适于制取二氧化碳。教师应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探究尽可能多的仪器组合。学生根据反应不需加热,首先排除酒精灯的使用,他们所组装的装置是多种多样的。再安排各活动小组的学生代表介绍他们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展示探究成果,然后由其他小组展开评议,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意识。
学生选择的主要仪器组合如下:
第一组:锥形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二组: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三组: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五组: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第六组:(大)试管、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许多组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激发了成就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探究激情空前高涨,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并从感性认识上充分区别了初中实验制取气体的两种发生装置。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评,并经过学生讨论后找到两套制取二氧化碳的如图1所示的较好发生装置。此装置适用于固体跟液体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的反应。
2.3有关二氧化碳收集装置的探究
初中实验中气体的收集装置有两类: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其中排空气法又包括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的大的气体,例如氧气)和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例如氢气)。而对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则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由以上探究和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较好装置,如图2所示。其中锥形瓶可以用平底烧瓶、大试管、广口瓶等代替,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代替。
2.4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参考制取氧气的有关步骤,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并通过探究和讨论归纳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加固体(大理石),④加液体(稀盐酸),⑤收集验满。
注意事项应强调:①长颈漏斗必须伸到液面以下,②伸入集气瓶的导管应伸到接近瓶底等,③伸如锥形瓶的导管不能太长,只要稍稍露出橡皮塞即可。
3.实验探究的拓展和思考
课堂的结束,绝不意味着教学的终止和探究的终结,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继续和探究的延伸。实验的探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的空间和继续探究的余地。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提示积极启发学生对实验装置及其组合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究。
提示1:运用注射器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装和重组,通过控制气体产生的速率,实验室是否也可以利用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提示2:可以利用启普发生器或用大烧杯和干燥管进行组合,更加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提示3:为了节约药品(尤其是稀盐酸)可在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套一只小试管进行液封。
提示4:对于上述试验装置该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提示5:上述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哪些气体?
教师可通过提问、学生的解答、媒体的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不是唯一的,也没有最好的设计装置,所有合理的、实验条件能做到的装置都是比较好的装置,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提高实验探究的实效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验探究的乐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才是我们探究教学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翔.初中化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学化学,2007.2.
[2]陈明选,陆菁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2009.2.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化学卷,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