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占
作家、艺术家、资深编辑;著有《乱房间》、《青岛蓝调》、《设计生活》等多部;推出个人画展、多次参加联展;新书《青岛腔调》即将推出。
我一直对凉蛰怀有固执的偏爱。虫子们搞起把戏,大地深处充满了性欲。十年前的春天,我的荷尔蒙还在高峰,还具有雌性动物怀春的典型特征,惊蛰夜浓,我一脸闷骚地端坐于台灯前,写了篇《王小资的阳春》,里面有这样几句被各位友好传为佳话——“春风渐软,王小资那如水的心事起了波澜。草地像一天天长大的床,小虫子拱来拱去,阿猫阿狗在上面忙不迭地操办婚事,王小资也决定委身于这大好时光。”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指天气转暖,春雷初响,蛰伏中的昆虫和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惊蛰之后,我的嗅觉灵敏起来,我断定,原汁蛤蜊是海风的味道,大田菠菜是泥土的味道,晒过的被子是阳光的味道。那些红尘未曾动的早晨,推窗便可以嗅到空气中流动着簇新的甜。
A、把每个春天当作青春开始
我老了。我撒娇地说。我希望对方接住这句话的时候,会快速而激烈地反应:“你老了,我们怎么办”,或者“你没老,和十年前比没有变化”。哪怕装一装,客气客气,都是好的,都充满了绅士或淑女的善良。
其实,老与不老,人人冷暖自知。当风向转南,海雾时不时地造访,晚上斜倚床头翻看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膝盖泛起隐隐酸痛,比天气预报更准确地预报着阴天将至——这种时候,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衰老,神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又与我何干。只有这春天触手可及,脱去厚重衣物,穿戴第一缕春风,世故了不是错,只要还记得给妄想留一个房间,哪怕几平方,哪怕只有一扇朝北的天窗,却也能透进星光。
每个春天都是青春的开始。这样骗自己挺好。杜拉斯曾经说过,“爱隋于我不是一菜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不死的欲望,一种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套用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春天当作不死的欲望,一种倾倒之后无案底的干净,断章取义的新篇章。
窗外,野猫们叫得很高潮,把放肆的情爱招摇在人类的天空下,冒着被毒食毒死、被汽车碾死等种种危险,得过且过地,享受着春天。
B、跟埃贡·席勒一起发情
在画室里,在原版画册之间,我更多地流连于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918年的瘟疫,斩断了他28年的生命长度,他的艺术密度却从19世纪末的欧洲覆盖至今,强悍有加。
席勒活着的时候,过得并不好。他炮制的人体,几乎个个都怀有神经质,且都是炽热和不安的色情题材。1912年,席勒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短期坐监,对于这些诽谤,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席勒的线条,抽搐的硬冷的,是他潜意识的物化。他将线条的敏感和洗练推到了极致,色彩、光彩依附于线,色调起伏与矛盾对比依附于线——线是他的艺术语言,情欲出口,是他的命。表面上可以看到女人自慰、男女做爱,实质里却纠结着他强烈的自负与自卑,羞涩,惶恐,那么坚强地挣扎着,如同与死抗争,瘦弱却坚毅。
一个世纪以来,席勒的线一直在发情,充满了喘息感,它们真切地指向生命本真,毫无造作。在乍暖还寒、骚动暗涌的早春,翻看席勒的画册,寻找一些真理,倾听他对现实不屑所做出的宣誓,与画中之人彼此对视,直到洞察到自我灵魂深处的不安与狂躁,然后对自己说:神经质的情绪也曾让我痉挛,无论是席勒、画中人还是苟蝇苍孙,都曾在每个春天来临的时候紧张、冲突,情绪反复无常。
C、时间面前一切无处可藏
“蛰伏”与“惊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便可发现它们的互为相背,一个要“想尽办法藏起来”,一个却“怎么藏也藏不住”。
最近接到了两个与“女人节”有关的邀请——“青岛最女人”评选颁奖晚会,主办方有意让我做主持人,与电台的某知名男主持搭档。我在第一时间回绝了。回绝的理由很坚定也很复杂:不够专业;线条不完美衬不起晚礼;聚光灯下自卑于不是标准美女。言语之中全是自我否定。关于“她视界”主题画展的邀请,我则立刻着手整理资料、删选作品,一幅非我莫属的样子。
其实,从小“人来疯”的我怎会惧怕一场主持,之所以拒绝,是不想放大自己的缺憾,万众瞩目之场合,一个女人的形态容貌将成为作品本身,雅俗共赏之下来不得瑕疵。而参加画展,一个女人的思想成了作品,形而上的她骄傲地悬挂在高处,不食烟火是她的气质,画中情境足以扮尽生命游戏中的所有角色,每一笔小心安放的颜色也许恰恰是她针对天生不足的补偿,仿佛幻觉中的完美,充满了洁身自好的偏执,赢定了。
从这个角度看,老掉是个好事情,至少对于“蛰伏”和“惊蛰”有了准确地把握,对于事物有了删繁就简的从容,从而自在、自如、自然而然。
作家、艺术家、资深编辑;著有《乱房间》、《青岛蓝调》、《设计生活》等多部;推出个人画展、多次参加联展;新书《青岛腔调》即将推出。
我一直对凉蛰怀有固执的偏爱。虫子们搞起把戏,大地深处充满了性欲。十年前的春天,我的荷尔蒙还在高峰,还具有雌性动物怀春的典型特征,惊蛰夜浓,我一脸闷骚地端坐于台灯前,写了篇《王小资的阳春》,里面有这样几句被各位友好传为佳话——“春风渐软,王小资那如水的心事起了波澜。草地像一天天长大的床,小虫子拱来拱去,阿猫阿狗在上面忙不迭地操办婚事,王小资也决定委身于这大好时光。”
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是指天气转暖,春雷初响,蛰伏中的昆虫和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惊蛰之后,我的嗅觉灵敏起来,我断定,原汁蛤蜊是海风的味道,大田菠菜是泥土的味道,晒过的被子是阳光的味道。那些红尘未曾动的早晨,推窗便可以嗅到空气中流动着簇新的甜。
A、把每个春天当作青春开始
我老了。我撒娇地说。我希望对方接住这句话的时候,会快速而激烈地反应:“你老了,我们怎么办”,或者“你没老,和十年前比没有变化”。哪怕装一装,客气客气,都是好的,都充满了绅士或淑女的善良。
其实,老与不老,人人冷暖自知。当风向转南,海雾时不时地造访,晚上斜倚床头翻看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膝盖泛起隐隐酸痛,比天气预报更准确地预报着阴天将至——这种时候,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衰老,神仙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又与我何干。只有这春天触手可及,脱去厚重衣物,穿戴第一缕春风,世故了不是错,只要还记得给妄想留一个房间,哪怕几平方,哪怕只有一扇朝北的天窗,却也能透进星光。
每个春天都是青春的开始。这样骗自己挺好。杜拉斯曾经说过,“爱隋于我不是一菜一蔬,不是肌肤之亲,而是不死的欲望,一种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套用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春天当作不死的欲望,一种倾倒之后无案底的干净,断章取义的新篇章。
窗外,野猫们叫得很高潮,把放肆的情爱招摇在人类的天空下,冒着被毒食毒死、被汽车碾死等种种危险,得过且过地,享受着春天。
B、跟埃贡·席勒一起发情
在画室里,在原版画册之间,我更多地流连于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1918年的瘟疫,斩断了他28年的生命长度,他的艺术密度却从19世纪末的欧洲覆盖至今,强悍有加。
席勒活着的时候,过得并不好。他炮制的人体,几乎个个都怀有神经质,且都是炽热和不安的色情题材。1912年,席勒因被控以色情污染文化艺术而短期坐监,对于这些诽谤,他留下了一句名言,“否认性的人才是真正的淫秽,因为他们以最下作的方式侮辱了生他们的父母。”
席勒的线条,抽搐的硬冷的,是他潜意识的物化。他将线条的敏感和洗练推到了极致,色彩、光彩依附于线,色调起伏与矛盾对比依附于线——线是他的艺术语言,情欲出口,是他的命。表面上可以看到女人自慰、男女做爱,实质里却纠结着他强烈的自负与自卑,羞涩,惶恐,那么坚强地挣扎着,如同与死抗争,瘦弱却坚毅。
一个世纪以来,席勒的线一直在发情,充满了喘息感,它们真切地指向生命本真,毫无造作。在乍暖还寒、骚动暗涌的早春,翻看席勒的画册,寻找一些真理,倾听他对现实不屑所做出的宣誓,与画中之人彼此对视,直到洞察到自我灵魂深处的不安与狂躁,然后对自己说:神经质的情绪也曾让我痉挛,无论是席勒、画中人还是苟蝇苍孙,都曾在每个春天来临的时候紧张、冲突,情绪反复无常。
C、时间面前一切无处可藏
“蛰伏”与“惊蛰”,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便可发现它们的互为相背,一个要“想尽办法藏起来”,一个却“怎么藏也藏不住”。
最近接到了两个与“女人节”有关的邀请——“青岛最女人”评选颁奖晚会,主办方有意让我做主持人,与电台的某知名男主持搭档。我在第一时间回绝了。回绝的理由很坚定也很复杂:不够专业;线条不完美衬不起晚礼;聚光灯下自卑于不是标准美女。言语之中全是自我否定。关于“她视界”主题画展的邀请,我则立刻着手整理资料、删选作品,一幅非我莫属的样子。
其实,从小“人来疯”的我怎会惧怕一场主持,之所以拒绝,是不想放大自己的缺憾,万众瞩目之场合,一个女人的形态容貌将成为作品本身,雅俗共赏之下来不得瑕疵。而参加画展,一个女人的思想成了作品,形而上的她骄傲地悬挂在高处,不食烟火是她的气质,画中情境足以扮尽生命游戏中的所有角色,每一笔小心安放的颜色也许恰恰是她针对天生不足的补偿,仿佛幻觉中的完美,充满了洁身自好的偏执,赢定了。
从这个角度看,老掉是个好事情,至少对于“蛰伏”和“惊蛰”有了准确地把握,对于事物有了删繁就简的从容,从而自在、自如、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