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5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然而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些时候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一节课伊始的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同学轮流上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是教师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而突出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我认为,语文“课前三分钟”是一个是非常有效的口语交流平台。虽然看似短暂,但如果利用好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确定内容,提前布置
做好确定内容。鉴于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处于初始形成阶段,这时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手去做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教师来范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古诗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爱上课前三分钟这个小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师可安排每个学习小组长来承担这一任务,可指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简短的小故事、谜语、脑筋急转弯等。当然,还可根据教学进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识字,说说积累的词语,和全班同学互动进行词语接龙、说反义词等。另外,我还根据每个单元学习主题,搜集与主题有关的好词、好句、文章、诗歌、名言警句等,以此丰富学习内容。
做好时间安排。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一种天天坚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展示”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在每个学期,“课前三分钟”都有明确的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讲述内容、开展形式,使展示得到了充分保证。
二、营造氛围,人人参与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前三分钟并不是优秀学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产生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营造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放下心里包袱,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并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按照座位次序往下轮,每天两位同学进行展示。主持人要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课前三分钟上来,让全班同学用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开眼界,长知识。当然对于展示不理想的同学,第二天可重新展示,直到合格为止。这样的要求不仅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对于有些偷懒、心存侥幸、没有自信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硬性”的锻炼,“逼迫”这他们勇敢地站上这个讲台。
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1、榜样示范,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两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对于主持人,我首先对她们进行了单独的训练,告诉她们要自信大胆,声音宏亮,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这也是对每一位要上台展示的同学的要求。并指导主持人努力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自己的主持下,大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如,主持人宣布:“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XXX同学来展示,大家欢迎!展示的同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主持人选学生评或补充。最后宣布,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2、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所以我最初确定的课前三分钟的内容是随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慢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课前三分钟的主人。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首古诗、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可以课本剧、唱歌、讲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给学生的空间大了,他们的兴趣自然高涨。为了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慢慢地我提高了课前三分钟展示的要求。从一开始照着稿子念,到后来脱稿自己讲。
四、认真倾听,指导评价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课前三分钟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舞台,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把知识据为己有。因此,我很注重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能力。首先,教师进行示范,要求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可以先从仪态、音量、语气语速上入手,再慢慢对内容以及展示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同学评价不能只说“讲得很好!”“太精彩了!”还要说出好在哪里,给出的建议要对展示的同学有帮助。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必须用心、用脑去听。参加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有时,我将评价的任务抛给全班同学,让大家都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敢于参与评价,乐于评价,发表意见的同学我都会给予学习小组加分的奖励。
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这个训练: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领域,使语文课的空间顿时扩大,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锻炼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然而语文课堂上,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学生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些时候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课前三分钟”的活动,恰恰能弥补这一教学上的不足,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一节课伊始的三到五分钟时间,让两到三名同学轮流上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等,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是教师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而突出的作用。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我认为,语文“课前三分钟”是一个是非常有效的口语交流平台。虽然看似短暂,但如果利用好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确定内容,提前布置
做好确定内容。鉴于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还处于初始形成阶段,这时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放手去做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教师来范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古诗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慢慢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学生行为,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爱上课前三分钟这个小舞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老师可安排每个学习小组长来承担这一任务,可指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简短的小故事、谜语、脑筋急转弯等。当然,还可根据教学进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识字,说说积累的词语,和全班同学互动进行词语接龙、说反义词等。另外,我还根据每个单元学习主题,搜集与主题有关的好词、好句、文章、诗歌、名言警句等,以此丰富学习内容。
做好时间安排。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一种天天坚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我把“课前三分展示”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系统中,使之与阅读、写作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在每个学期,“课前三分钟”都有明确的计划,并制定相应的阶段目标、讲述内容、开展形式,使展示得到了充分保证。
二、营造氛围,人人参与
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前三分钟并不是优秀学生的舞台,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产生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营造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放下心里包袱,给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并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进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我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按照座位次序往下轮,每天两位同学进行展示。主持人要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课前三分钟上来,让全班同学用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开眼界,长知识。当然对于展示不理想的同学,第二天可重新展示,直到合格为止。这样的要求不仅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而且对于有些偷懒、心存侥幸、没有自信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硬性”的锻炼,“逼迫”这他们勇敢地站上这个讲台。
三、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1、榜样示范,规范主持。
从一开始,老师就要培养两位同学担任活动的主持,并把整个活动的程序确定下来。就算老师不在场,活动依然能如期开展。对于主持人,我首先对她们进行了单独的训练,告诉她们要自信大胆,声音宏亮,发音准确,口齿清晰,面带笑容,这也是对每一位要上台展示的同学的要求。并指导主持人努力营造轻松的交流环境,活跃课堂气氛。在学生自己的主持下,大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如,主持人宣布:“课前三分钟”现在开始,有请XXX同学来展示,大家欢迎!展示的同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 我的……讲完了,请大家给我提出宝贵意见(或是大家有什么补充)?”主持人选学生评或补充。最后宣布,课前三分钟到此结束,请老师上课。
2、从易到难,逐步提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才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所以我最初确定的课前三分钟的内容是随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慢慢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课前三分钟的主人。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首古诗、一个笑话、一则谜语、一段佳句欣赏……不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展示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自己选择的内容,可以课本剧、唱歌、讲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各种形式进行展示。这样给学生的空间大了,他们的兴趣自然高涨。为了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慢慢地我提高了课前三分钟展示的要求。从一开始照着稿子念,到后来脱稿自己讲。
四、认真倾听,指导评价
有效的奖励、竞赛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及巩固。课前三分钟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舞台,只有认真倾听,你才能把知识据为己有。因此,我很注重学生对他人的评价能力。首先,教师进行示范,要求评价的时候,要先评优点,再评缺点,不能有恶意诽谤的事情发生。可以先从仪态、音量、语气语速上入手,再慢慢对内容以及展示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同学评价不能只说“讲得很好!”“太精彩了!”还要说出好在哪里,给出的建议要对展示的同学有帮助。这样就要求同学们听的时候必须用心、用脑去听。参加一次课前三分钟,既能得到老师、同学的鼓励和帮助,又能为小组加分,所有的学生都会认真准备,并乐意参加。有时,我将评价的任务抛给全班同学,让大家都参与到评价中,对于敢于参与评价,乐于评价,发表意见的同学我都会给予学习小组加分的奖励。
实践证明,课前三分钟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这个训练:既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领域,使语文课的空间顿时扩大,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