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娜娃演唱的魅力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报评点
  隆冬的北京,2008年1月2日晚,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K.T.卡娜娃(Kiri Te Kanawa)的独唱音乐会在温暖如春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正式曲目21首,包括W.A.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曲、V.贝里尼、F.奇莱亚、E.W.科恩戈尔德的歌剧选曲以及R.施特劳斯、G.普契尼、C.瓜斯塔维诺和A.吉纳斯特拉的艺术歌曲。优美、清晰、从容、灵性的演唱在集中、宁静的欣赏气氛中进行着。
  
  卡娜娃在艺术上究竟有何魅力吸引住全场观众?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很“完整”,也就是说,声乐的各种要素:发声、语言、感情、音乐、台风、演唱和伴奏的默契配合等组合完整。她决没有孤立地让你感觉到:“这个人声音真洪亮、真有威力,真过瘾!”也没有让你感觉到:“这个唱家很有激情!”或因噱头出现引起全场哄然的喜剧效果。也没有引起你在歌曲进行中想为高难度的演唱、弹奏段落的炫技鼓掌的欲望。但艺术的内力、艺术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就孕育和运行于其中。经她的演唱,我们邂逅了W.A.莫扎特在以幽雅、快乐、精致的音乐方式诠释着爱情和人性的光辉;经她的演唱,我们欣赏着以R.施特劳斯特有的旋律、和声的油彩和线条绘出的一幅幅心灵的油画:经她的演唱,我们听到相隔一个世纪的V.贝利尼和E.W.科恩戈尔德分别谱曲的悲剧中女主人公朱丽叶和玛莉耶塔的细腻的内心独白。
  其次,K.T.卡娜娃的艺术表现是在一种安静的心态下,从容不迫地以一种自然和简洁的方式进行的。拿我们中国人的形容方式描述她的表现,可以用“文气”一词。也可说她“不温,不火。”或说:“分寸得当”、“清新自然”。经她的演唱,你觉得跟她一起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艺术世界中徜徉,而从未觉得她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如何张扬自己。她全场着同一身大方、高雅而不艳丽、不耀眼的演出服,没把音乐会搞成时装秀。全场音乐会只最后结束时接受一束鲜花,而没有在进行中献花不断,把舞台弄成花的海洋。她出台、进台从容、自然、流畅。鞠躬谢幕真诚,得体而没有明星常用的飞吻、下蹲等夸张动作。表情和形体动作简洁,无夸张更重要的是外口型自然、无固定形态和技术痕迹。你远看体态、气质,近看面部在演唱中任何一刻的特写都和生活中一样自然,或和影视、话剧中生活在情节中的好演员一样自然。没有任何费力歌唱或卖力歌唱的痕迹或干着多么艰难、了不起工作的样式。这种简洁可以说是艺术表现上的手段和方式,也可以说是能力上达到的一种境界,更可以判断为在她自身观念中的一种美学追求。
  第三是她的控制力。有恰当艺术理解和艺术追求的人才会有控制的欲望和需求。也只有有扎实基本功和技巧的人才能有效实现这种控制。从艺术上也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以及得心应手掌控、驾御音乐进行的听觉美感。像W.A.莫扎特的《夜之感触》和R.施特劳斯的《晨》中的均匀、柔和、舒展的绵长长句,或歌剧《费加罗婚礼》中伯爵夫人的“爱之神,请听我祈求“中持续上行弱唱的自由延长的高音。无论是F.奇莱亚的歌剧中阿德里安娜独白结尾中以大音程上行跨越的高音弱声,还是R.施特劳斯《小夜曲》开始时那种中弱、轻巧、透明的演唱以及《奉献》中最后的德语“感谢”一词在强音基础上立住后,再渐强的余力。哪一处不需要从呼吸到声带张力,再到声音共鸣位置上的准确、有效的控制力呢?
  我们很多学习西方传统歌唱的学员往往对歌唱的审美有一种误解和偏见。一是音量越大、震动力越强越好。二是越高越好,三是认为音量大和共鸣丰富是做作、用蛮力的结果。四是认为外口形竖起来,声音才能竖起来,结果所有字都用一个竖口形,搞得咀里似含着热豆腐一般。这些错误观念严重制约了歌唱的进步。卡娜娃的演唱应该启示了人们:音色的美和清晰的传远更重要。音乐的生动和感情的细腻、真挚更重要。追求高级自然,作到内形科学、合理和外形自然、舒展的统一是攀登歌唱艺术高峰的正路,而摆出歌唱家的各种不自然架势,为长期锁在不自然状态当中寻找种种理论根据的做法倒是一条脱离艺术的歧途。
  把嗓音条件和歌剧角色的类型分为戏剧性和抒情性两种是说明了各个演员和角色的嗓音条件不同、擅长不同、侧重不同,而决不是说两种有决然的分别。卡娜娃最擅长的就是抒情,是感情呈现方式中缓抒和内省式的表演。我们在长期听唱片、看光盘后在2008年初终于在现场感到了她优美抒情歌声的魅力。这是永恒的人类抒情的魅力和人类灵魂瑰丽的柔和光芒。
  据说,她已年过花甲,但声音仍能支持、控制到这种程度,已是十分难得。但人无完人,她在刚开场的前两首莫扎特的艺术歌曲中尚未找到最好的平衡,显得中声区的声音共鸣较差,口腔声音略多,不像高声区的音色那样滋润。这种情况在第三首开始时就基本消失了。另外,她的慢速、中速的歌曲音色更好。而速度较快,语言音节较密的歌曲的音色和连贯感不如前者。像返场加唱的G.普契尼《佳尼·斯基基》中那段“我亲爱的爸爸”唱得过于平静、严肃了些,应再突出一些角色的年龄特点和幸福当中的向父亲撒娇的感觉,就会更加生动。
  ■
其他文献
1月15日,由北京金隅集团主办、中国唱片总公司承办的“唱响和谐——金隅集团2008迎新春杨淑红公益歌曲演唱会”在海淀剧院隆重上演。  杨淑红是北京金隅集团工会副主席、金隅艺术团常务副团长、金隅合唱团团长。杨淑红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是一名职业歌手,曾在辽宁省首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亚运之声”歌手大奖赛、第八届“大红膺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等众多大赛中屡获殊荣。杨淑红14岁就已踏入歌坛,曾作
期刊
热点出击    2007年年底,国家大剧院开张大吉,外国一流乐团和指挥家纷纷前来恭贺助阵。12月31日,恰逢以色列爱乐再度在人民大会堂举办2008新年音乐会最后一场演出。中午时分,“南征”深圳、上海后,又“北战”北京人民大会堂两场新年音乐会的大师祖宾·梅塔,刚刚结束完与以色列爱乐的排练,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国家大剧院。    一见钟情大剧院    六度访华的祖宾·梅塔在2005年接受印度《民族报》采
期刊
音教专递    据新华网报道 日前,国家大剧院戏剧场,2008年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数百名中小学生的掌声中拉开帷幕。来自北京歌剧舞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市曲剧团等院团的艺术家们,为中小学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民族艺术课”。据介绍,2008年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演出将达到1000场左右,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演出场次将增加500场。    过去,“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多在校园内举行,受场地限制,学生们常常
期刊
在平稳的步态中,国际乐坛安稳度过2007年。虽然,偶尔传出英国钢琴家乔伊斯·哈托CD造假以及底特律交响乐团和百老汇舞台工作人员罢工等个别不谐和音,但总体来说,2007年的古典乐坛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年份。    古典+数字化=双赢    美国Nielsen SoundScan公司公布的一些调查数据,让人们不得不面对网络销售将日益成为人们娱乐消费主要方式的事实。该数据显示:2007年数字音乐下载总
期刊
洛林·马泽尔 重回大都会歌剧院  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洛林·马泽尔将于2008年2月7日至9日指挥该剧院乐队演出五场瓦格纳的《女武神》。  据现任大都会歌剧院总经理彼得·格尔布认为,大都会歌剧院必须要有世界最伟大的指挥执棒,才能保住盛名。因此,大师洛林·马泽尔来指挥演出《女武神》,是个再好不过的决策。几年来,马泽尔一直忙着其他歌剧的演出。前一阵儿,恰好是在费城的一个音乐会上,格尔布见到马泽尔,并
期刊
创作杂谈    由重庆市歌剧院、重庆交响乐团创作排演的中国浪漫主义歌剧《巫山神女》(新版),在2007年12月的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一举获得“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奖·优秀表演奖”。    一年前,排练场鼓点声声、丝弦阵阵、歌咏袅袅,久未听闻的音乐回荡其间,《巫山神女》蛰伏十年后,在总导演陈薪伊,编剧张昌达、柯愈劢、曹宪成,作曲刘振球,导演李伦基,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伊天夫,服装设
期刊
院团风景    1月9日,中央歌剧院《霸王别姬》剧组一行120余人在院长刘锡津的带领下飞赴美国,拉开了赴美巡演的序幕。    旧金山市对首次来访的中央歌剧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旧金山市市长纽森(Gavin Newsom)欣然为此次演出题词,并宣布2008年1月11日为“旧金山市中国歌剧《霸王别姬》日”。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也对中央歌剧院的来访极大的关注,对演出予以高度评价。  1月12日,旧金山战
期刊
表演杂谈    2007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颁奖晚会上,各种乐器为展示技巧而竟奏《野蜂飞舞》的热闹场面,以及由此而引起关于民乐向何处去的思考却至今萦绕于心。  《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克萨科夫(俄)创作于100多年前的一段乐曲,它以快速与半音阶为主要特点,对于我国的民族乐器而言,演奏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该曲被艺术院校民乐师生选中为基础训练的教材本不足为奇。但
期刊
自2007年夏走马上任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就像上足了发条。2008年1月5日,记者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独家专访这位大忙人时得知,当天,陈佐湟需要亲临现场的各项活动竟有七项之多。“忙,但很快乐!”总监用一句话概括了他工作的常态。      陈佐湟上任后最早的日程就是策划组织实施国家大剧院开业后的第一个新年音乐会,“无数次和小泽先生亲自通话联系,希望他能到北京来指挥这场具有特殊意义的音乐会。他
期刊
1月11日,一场新颖独特的诙谐交响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这是2007年深圳交响乐团音乐季的闭幕演出,来自挪威的小丑指挥家彼得·万博格执棒,为深圳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交响也疯狂——小丑彼得诙谐交响音乐会”。  彼得·万博格(Petter Vabog),挪威指挥家,艺名“麦尔文”,1978-1983年在挪威大学主修音乐,并在挪威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小号,1981年开始以“麦尔文”(Melvin Ti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