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对专业课程合理化设置和衔接方面进行探究及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一体,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设置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6-02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地方区域企业就业,工作岗位有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三个层次的岗位,具体岗位主要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产品质量检测员、产品售后服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等八种。随着汽车等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急需应用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必须将专业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工业产业链,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本文就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课程的合理化设置进行探讨。
一、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的机制专业即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该专业是面向工程机械、通用机械、汽车制造业等机械行业,培养从事零件制造、产品质量检测、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装备设计、产品售后服务、产品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计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梳理出专业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
三、专业课程结构
该专业专业课程结构为“1+3”结构。“1”为专业基础平台,“3”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归纳出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含考证)、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为核心课程,其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就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各高职院校在这些课程改革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专业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怎样更好的衔接、过渡,使各科教学组织更合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使学生能由浅入深,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各阶段的专业课程。
四、专业课程安排
(一)第一阶段。即第一学期,新生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开始,文化基础课程较多,只能同时开设机械制图与测绘(第一阶段)、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即钳工实训)三门专业课,在机械制图与测绘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两门理论课学习到中后期,即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进行到组合体部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讲授完材料牌号、性能及功用部分,可将2周的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课有机的插入,按图样进行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的看图能力在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中得到实践提高,各种材料的使用性能在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中得到亲身感知,为后继专业课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即第二学期,开设有机械制图与测绘(第二阶段)、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一阶段)、机械加工设备与刀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四门理论课,还有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和零件普通铣、磨加工两门实训课程。这两门实训课要求学生能看懂图纸,按图加工,正确使用及维护设备与刀具,加工过程中会熟练使用量具进行测量,所以开设的四门理论课实际是为实训课服务,理论课是为实训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再进行两门实训课教学,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及时得到认知应用,对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
(三)第三阶段。即第三学期,开设有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二阶段)、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第一阶段)三门主要理论课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专业顶岗实习三门实训实践课。此阶段的实训课时增加,实训内容也由简单零件进入到复杂零件的加工,加工时必须考虑制造工艺过程的合理安排及夹具的正确使用,同时开始使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要求掌握其特性,能熟练、正确规范的使用。同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同样为实训课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应该在实训前合理安排开设,此阶段的课程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独立完成各种零件全部加工的工作能力的提升打下稳坚实基础。
(四)第四阶段。即第四学期,开设有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逆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含考证)等课程,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完成零件的设计到加工全过程为主线,先插入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到最后完成产品加工,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逐渐具备产品设计、独立编程、编制工艺及操作加工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等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五)第五阶段。即第五、六学期,开设毕业设计与制作和预就业顶岗实习两门课,教师可用预就业顶岗实习的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设计与制作的课题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这两门课程中得到检验,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全面扎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各阶段课程结构安排图如图2所示。
五、教改教学效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注重科学的安排各阶段课程,注重各阶段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课程间的合理衔接,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理论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自2008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师生参加中南地区及广西区的各类机械创新大赛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良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在95%以上,毕业生在各种工作岗位领悟性高,适应性强,工作积极性好,深受企业欢迎;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该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团队及专业教师的积极探索,努力完善。
(责编 卢雯)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设置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56-02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地方区域企业就业,工作岗位有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三个层次的岗位,具体岗位主要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产品质量检测员、产品售后服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等八种。随着汽车等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急需应用型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教育必须将专业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工业产业链,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本文就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课程的合理化设置进行探讨。
一、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的机制专业即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该专业是面向工程机械、通用机械、汽车制造业等机械行业,培养从事零件制造、产品质量检测、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装备设计、产品售后服务、产品销售、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计
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社会调研与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结构,梳理出专业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
三、专业课程结构
该专业专业课程结构为“1+3”结构。“1”为专业基础平台,“3”为机械加工、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归纳出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机械制图与测绘、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零件数控车削加工(含考证)、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设计为核心课程,其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就业岗位的胜任能力。各高职院校在这些课程改革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各专业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怎样更好的衔接、过渡,使各科教学组织更合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使学生能由浅入深,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各阶段的专业课程。
四、专业课程安排
(一)第一阶段。即第一学期,新生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开始,文化基础课程较多,只能同时开设机械制图与测绘(第一阶段)、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即钳工实训)三门专业课,在机械制图与测绘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两门理论课学习到中后期,即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进行到组合体部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讲授完材料牌号、性能及功用部分,可将2周的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课有机的插入,按图样进行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图与测绘课程的看图能力在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中得到实践提高,各种材料的使用性能在机械零件手工制作实训中得到亲身感知,为后继专业课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第二阶段。即第二学期,开设有机械制图与测绘(第二阶段)、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一阶段)、机械加工设备与刀具、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四门理论课,还有零件普通车削加工和零件普通铣、磨加工两门实训课程。这两门实训课要求学生能看懂图纸,按图加工,正确使用及维护设备与刀具,加工过程中会熟练使用量具进行测量,所以开设的四门理论课实际是为实训课服务,理论课是为实训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再进行两门实训课教学,这样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及时得到认知应用,对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
(三)第三阶段。即第三学期,开设有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第二阶段)、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第一阶段)三门主要理论课和零件数控车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专业顶岗实习三门实训实践课。此阶段的实训课时增加,实训内容也由简单零件进入到复杂零件的加工,加工时必须考虑制造工艺过程的合理安排及夹具的正确使用,同时开始使用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要求掌握其特性,能熟练、正确规范的使用。同期开设的专业理论课同样为实训课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应该在实训前合理安排开设,此阶段的课程学习将为学生今后独立完成各种零件全部加工的工作能力的提升打下稳坚实基础。
(四)第四阶段。即第四学期,开设有机械制造工艺及夹具(第二阶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逆向设计、专业顶岗实习、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含考证)等课程,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完成零件的设计到加工全过程为主线,先插入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到最后完成产品加工,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习,逐渐具备产品设计、独立编程、编制工艺及操作加工的综合能力,为今后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等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五)第五阶段。即第五、六学期,开设毕业设计与制作和预就业顶岗实习两门课,教师可用预就业顶岗实习的部分内容作为毕业设计与制作的课题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在这两门课程中得到检验,课程的开设提升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全面扎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各阶段课程结构安排图如图2所示。
五、教改教学效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注重科学的安排各阶段课程,注重各阶段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训课程间的合理衔接,学生学习主动性高,理论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自2008年以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师生参加中南地区及广西区的各类机械创新大赛均获得了一、二、三等奖的良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四年在95%以上,毕业生在各种工作岗位领悟性高,适应性强,工作积极性好,深受企业欢迎;许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学院赢得了良好声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应该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提升学生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团队及专业教师的积极探索,努力完善。
(责编 卢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