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文明的创造。一部文明史,相当大一部分难以与建筑分开。建筑之美,在于宏伟、博大以及精妙。建筑,与其说是一项工程,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无论是中华建筑的含蓄内敛、雄奇伟岸,还是外国建筑的华丽多姿、风格迥异,处处都流露出美丽灵动的风姿,这就是建筑独特的魅力,令人为之生发多少慨叹!建筑有表情,丰富多彩;建筑有生命,万古长青。
关键字:建筑;文化;艺术;空间;风格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creation of civilization. A history, and a great part of difficult to separate an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grand, the broad and and subtle. Building, was not so much a project, than it is a kind of art. Whether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implicative inside collect, the male underfoot, or foreign building luxuriant much appearance, different style, everywhere all reveals the charm of the beautiful clever, this is the unique charm, for how much of a germinal sigh with regret! Building a facial expression, rich and colorful; Building there is life, last forever.
Key word: architecture; Culture; Art; Space; style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一切人及人类活动、事物、现象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都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接触建筑这个话题是在一年前进入大学,当时在《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中开篇就列举了人类在建筑这一门类(更是艺术)的伟大造诣,一幅幅非凡的建筑图片,让人禁不住想来到她们身前,亲手触摸、感受她们的美。這不只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轮精神的享受。在她们面前,美得足以洗礼人的灵魂。而在这之前,我对建筑的印象,只是盖房子、修路桥,如此而已。儿时看到哪里房子盖好了,便兴冲冲跑过去,因为有糖吃了,接着便是放鞭炮、鸣礼花——热闹极了,至于其它的意义,则完全不懂,没概念。到如今,随着对建筑的一点点逐步深入,越发觉得,新建筑的落成就像婴儿的诞生,又一个生命来到人间,多美!每一座精心设计建成的建筑,都凝聚着建筑师的智慧、工程师的心血、工人们的汗水…还有很多很多,不亚于一位母亲孕育新生命所付出的一切。上帝是公平的,于是建筑便成了历史的记忆,永恒而又深切,是刻在天地间的巨史。建筑是美的。美在外在层面,美在文化内涵,美在无限创意。
“为了厘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你不妨把建筑师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服务社会的工程师,一类是表现派的艺术家。”○1 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建筑师就是建筑师,比较世俗化,和艺术家没有太大关联,自然也称不上艺术家。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全面的认识。正如“盖房子是人类的本能。鸟筑巢,兽营窝,是求生之必要。上帝创造了生物,同时赋予了它们生存的基本能力,是不教而会、不学而能的”○2。 这说明了人类自诞生以来,其实就有造房屋的本能,不过起始造的只是“巢”或“窝” ,谈不上多大艺术性,只是为了有一个栖息之所,庇护自身以免遭天地雨雪风霜之侵袭罢了。譬如以下图一,原始氏族社会居住的房屋,无疑自有其艺术性,不过更多是其实用性,满足了其居住要求就大功告成。房屋建筑较简单,结构较单一,这是本能的反应,也是当时的建筑水平、生产力水平、科学水平等客观因素决定的,毫无疑问,无可厚非。不过是否说古时建筑就不如当今呢?绝对不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埃及金字塔(见图二)。雄奇壮丽令人钦叹,即使在现今,其建造也是难以想象的,建造难度之大,场面之宏伟瑰丽,无不让人震撼,“世界奇迹”之称当之无愧!这是人类的一大谜团,更是人类文明、智慧、财富的伟大象征!如此看来,任何嘲笑古代人类智慧的想法都是无知的,甚至是愚蠢的。现代人无须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骄傲,或许在古人看来,不值一提呢。
(图一,原始氏族社会居住建筑)
(图二,古埃及金字塔)
建筑作为一座立体,自然有其空间之美。从立体角度,建筑之美绝不只是一张皮,一个单纯的平面,而是一个有形式、有内容,由表及里、站得起来的立体构成,其中所具有的美学效果也应该是三维的。建筑本身和所处环境可以构成建筑的外在之美,看得见、摸得着,让任何身临其境的人都能通过感官捕捉到。在空间中,一座建筑物就是一个点,点缀得美妙与否就得看是否与空间背景和谐共融。“建筑师所必要的另一个偏才,那就是对空间的敏感度。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就是关于空间感受、记忆与想象的能力。”○3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依托于空间背景,采用取景、借景、移景的处理方法,把周围环境用活了,“道法自然”,为其所用。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可谓独具风景。任何一个叠山大师都是十分善于利用空间背景。建筑在背景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背景在建筑点缀下愈发美妙动人——好一派亮丽的风光,美不胜收。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箱之作苏州博物馆(图三、图四)在这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图三,苏州博物馆一隅)
(图四,苏州博物馆一隅)
充分利用大自然作为屏障,在这幅巨大画卷上精涂细抹,使其才华和智慧大放异彩。“从常识上说,实际的建筑不是一个由两极构成的平面,而是一个复杂的空间造型,立体的形式必然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才对,由浅入深,也会形成建筑之美的不同层面。”○4这段话讲的就是建筑与空间须相适应才行,任何一个建筑师,任何一座建筑物,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重要之处。因为建筑虽是“拔地而起” ,倘若没了“地” ,不知会是个什么情形呢!“成功的建筑师一定是第一流的艺术家。”○5这里,关于空间之于建筑,我引用一段话。“建筑是用空间说故事。因为空间是为人居住而构成的。鸟兽筑巢、营窝,是为了睡觉的安全,或扶养后代的安全。可是人的生活要复杂得多。我们设计一个建筑,就是提供一些空间为人所使用。你怎么构想这些空间呢?事实上,你是在虚构一个故事。以一个住宅来说吧。你要设计一座完全不同的住宅,实际上是要为这个家庭的主人、主妇、以及他们的子女,构想一种生活。如果你为他们建造了一个壁炉,壁炉的前面是舒服的起居空间,是在构想他们全家围炉夜话的故事。如果你为他们建造了有天光的卧室,天光的下面是床,是在构想躺在床上看星星的浪漫故事。如果没有这些浪漫故事,建一座住宅,只是庸俗地显现主人的财富而已,找个匠人做就好了,何必需要有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呢?”○6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没了空间,一座空荡的建筑物堆在那里,有什么意义呢?建筑之美,讲究和谐,讲究交融,于是空间与建筑像一串珍珠,线和珠,密不可分。除了空间,文化内涵也是建筑之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人曾说:“建筑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诚然,建筑是一幅巨画,无言地诉说着历史,虽说无言,然则“无声胜有声”。建筑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营造出来的第二空间,凝聚着营造者对生活的理解,也必然地会反映出历史的内涵,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些都会形成建筑的文化意义。建筑有民族、信仰、个性之别,是各种文化基因的载体。建筑反映出彼时彼地的文化,因而一座优秀的建筑必然包含着文化之美。“谁能够透过建筑的造型把握到其中的文化意蕴,谁就等于把握住了建筑的灵魂,能够产生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联想,从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到各种值得玩味的意义,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涵养。”○7翻开每一个地方的建筑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犹如一幅光彩照人的画卷,凝聚着当时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理解,也蕴含着当时人们心中的文化之美。譬如,东方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风格上,甚至在内涵上,都有着莫大的不同。以下仅举两则图片(图五、图六)为例。
(图五,东方建筑举隅)
(图六,西方建筑举隅)
正是因为建筑有了这些美,才为万众所青睐、痴迷以及陶醉。“对建筑史的实用价值太过重视总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把建筑史当做历史来学习。”○8这样才不辜负建筑,做建筑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者和倾慕者。
谈建筑之美,不能不单独提及中国古建筑。20世纪中国建筑界奇才伴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中国古建筑可谓情有独钟,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政局动乱、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进行着古建筑的考察、测量工作。这些古建筑,或残缺不全,或隐姓埋名,或濒临毁灭,真替这些古建筑感到荣幸甚至庆幸,终于得以“平身”,甚至“扬名”,关键是它们存活下来了,万幸!对于热爱中国古建筑的人而言,一批批古建筑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古刹宝塔,山水园林,美不可言。 中国古建筑,汉唐宫阙,凸显大气与厚重;明清宫殿,象征庄严与尊贵。一座座古建筑矗立眼前,令人目不暇接、为之震撼。古建筑的美,有着历史的气息,文化的厚重,磅礴深邃。她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們永远珍藏和品味。我相信,无论时代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中国古建筑的美永不会消减,因为实在是太美了,是永恒的。为了这些美,我想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举两幅中国古建筑图片(图七、图八)供大家欣赏。
(图七,中国古建筑代表,故宫)
(图八,中国古建筑一瞥)
古典,总透露这一股美的气息。中国古建筑的美,讲究意境。中国古建筑,“无论是雕梁画栋,飞檐金甍,都是悠远而深邃的,没有一点俗气、小家子气、浮躁之气,却充满了灵气。”○9
建筑之美,太多太多,永远也道不尽、说不完,单是其美之沧海一粟就令我陶醉不已。“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我走在建筑之美的通天大道,一路高歌……
注:○1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30页
○2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13~14页
○3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0页
○4 《美眼看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页
○5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5页
○6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3页
○7 《美眼看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3页
○8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54页
○9 《城市建筑美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86页
参考文献:[1].汉宝德著,《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
[2].谭元亨著,《城市建筑美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
[3].祁嘉华著,《美眼看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
[4].于明主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建筑卷》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童新,男,1989年生,湖北黄冈人,本科,中国公路学会学生会员,参与并负责武汉工程大学第六届校长基金项目暨路面基层与路基预防性补强关键技术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字:建筑;文化;艺术;空间;风格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is the creation of civilization. A history, and a great part of difficult to separate and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grand, the broad and and subtle. Building, was not so much a project, than it is a kind of art. Whether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implicative inside collect, the male underfoot, or foreign building luxuriant much appearance, different style, everywhere all reveals the charm of the beautiful clever, this is the unique charm, for how much of a germinal sigh with regret! Building a facial expression, rich and colorful; Building there is life, last forever.
Key word: architecture; Culture; Art; Space; style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一切人及人类活动、事物、现象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都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接触建筑这个话题是在一年前进入大学,当时在《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中开篇就列举了人类在建筑这一门类(更是艺术)的伟大造诣,一幅幅非凡的建筑图片,让人禁不住想来到她们身前,亲手触摸、感受她们的美。這不只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轮精神的享受。在她们面前,美得足以洗礼人的灵魂。而在这之前,我对建筑的印象,只是盖房子、修路桥,如此而已。儿时看到哪里房子盖好了,便兴冲冲跑过去,因为有糖吃了,接着便是放鞭炮、鸣礼花——热闹极了,至于其它的意义,则完全不懂,没概念。到如今,随着对建筑的一点点逐步深入,越发觉得,新建筑的落成就像婴儿的诞生,又一个生命来到人间,多美!每一座精心设计建成的建筑,都凝聚着建筑师的智慧、工程师的心血、工人们的汗水…还有很多很多,不亚于一位母亲孕育新生命所付出的一切。上帝是公平的,于是建筑便成了历史的记忆,永恒而又深切,是刻在天地间的巨史。建筑是美的。美在外在层面,美在文化内涵,美在无限创意。
“为了厘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你不妨把建筑师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服务社会的工程师,一类是表现派的艺术家。”○1 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建筑师就是建筑师,比较世俗化,和艺术家没有太大关联,自然也称不上艺术家。其实这是一种很不全面的认识。正如“盖房子是人类的本能。鸟筑巢,兽营窝,是求生之必要。上帝创造了生物,同时赋予了它们生存的基本能力,是不教而会、不学而能的”○2。 这说明了人类自诞生以来,其实就有造房屋的本能,不过起始造的只是“巢”或“窝” ,谈不上多大艺术性,只是为了有一个栖息之所,庇护自身以免遭天地雨雪风霜之侵袭罢了。譬如以下图一,原始氏族社会居住的房屋,无疑自有其艺术性,不过更多是其实用性,满足了其居住要求就大功告成。房屋建筑较简单,结构较单一,这是本能的反应,也是当时的建筑水平、生产力水平、科学水平等客观因素决定的,毫无疑问,无可厚非。不过是否说古时建筑就不如当今呢?绝对不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埃及金字塔(见图二)。雄奇壮丽令人钦叹,即使在现今,其建造也是难以想象的,建造难度之大,场面之宏伟瑰丽,无不让人震撼,“世界奇迹”之称当之无愧!这是人类的一大谜团,更是人类文明、智慧、财富的伟大象征!如此看来,任何嘲笑古代人类智慧的想法都是无知的,甚至是愚蠢的。现代人无须对自己的能力过于骄傲,或许在古人看来,不值一提呢。
(图一,原始氏族社会居住建筑)
(图二,古埃及金字塔)
建筑作为一座立体,自然有其空间之美。从立体角度,建筑之美绝不只是一张皮,一个单纯的平面,而是一个有形式、有内容,由表及里、站得起来的立体构成,其中所具有的美学效果也应该是三维的。建筑本身和所处环境可以构成建筑的外在之美,看得见、摸得着,让任何身临其境的人都能通过感官捕捉到。在空间中,一座建筑物就是一个点,点缀得美妙与否就得看是否与空间背景和谐共融。“建筑师所必要的另一个偏才,那就是对空间的敏感度。人类有一种特殊的才能,就是关于空间感受、记忆与想象的能力。”○3著名的中国古典园林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依托于空间背景,采用取景、借景、移景的处理方法,把周围环境用活了,“道法自然”,为其所用。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假山可谓独具风景。任何一个叠山大师都是十分善于利用空间背景。建筑在背景映衬下更加光彩夺目,背景在建筑点缀下愈发美妙动人——好一派亮丽的风光,美不胜收。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箱之作苏州博物馆(图三、图四)在这方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啧啧称奇,赞不绝口。
(图三,苏州博物馆一隅)
(图四,苏州博物馆一隅)
充分利用大自然作为屏障,在这幅巨大画卷上精涂细抹,使其才华和智慧大放异彩。“从常识上说,实际的建筑不是一个由两极构成的平面,而是一个复杂的空间造型,立体的形式必然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内容才对,由浅入深,也会形成建筑之美的不同层面。”○4这段话讲的就是建筑与空间须相适应才行,任何一个建筑师,任何一座建筑物,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重要之处。因为建筑虽是“拔地而起” ,倘若没了“地” ,不知会是个什么情形呢!“成功的建筑师一定是第一流的艺术家。”○5这里,关于空间之于建筑,我引用一段话。“建筑是用空间说故事。因为空间是为人居住而构成的。鸟兽筑巢、营窝,是为了睡觉的安全,或扶养后代的安全。可是人的生活要复杂得多。我们设计一个建筑,就是提供一些空间为人所使用。你怎么构想这些空间呢?事实上,你是在虚构一个故事。以一个住宅来说吧。你要设计一座完全不同的住宅,实际上是要为这个家庭的主人、主妇、以及他们的子女,构想一种生活。如果你为他们建造了一个壁炉,壁炉的前面是舒服的起居空间,是在构想他们全家围炉夜话的故事。如果你为他们建造了有天光的卧室,天光的下面是床,是在构想躺在床上看星星的浪漫故事。如果没有这些浪漫故事,建一座住宅,只是庸俗地显现主人的财富而已,找个匠人做就好了,何必需要有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呢?”○6这段话说得非常好,没了空间,一座空荡的建筑物堆在那里,有什么意义呢?建筑之美,讲究和谐,讲究交融,于是空间与建筑像一串珍珠,线和珠,密不可分。除了空间,文化内涵也是建筑之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有人曾说:“建筑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诚然,建筑是一幅巨画,无言地诉说着历史,虽说无言,然则“无声胜有声”。建筑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营造出来的第二空间,凝聚着营造者对生活的理解,也必然地会反映出历史的内涵,打上时代的烙印,这些都会形成建筑的文化意义。建筑有民族、信仰、个性之别,是各种文化基因的载体。建筑反映出彼时彼地的文化,因而一座优秀的建筑必然包含着文化之美。“谁能够透过建筑的造型把握到其中的文化意蕴,谁就等于把握住了建筑的灵魂,能够产生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联想,从有限的空间里寻找到各种值得玩味的意义,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涵养。”○7翻开每一个地方的建筑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犹如一幅光彩照人的画卷,凝聚着当时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理解,也蕴含着当时人们心中的文化之美。譬如,东方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风格上,甚至在内涵上,都有着莫大的不同。以下仅举两则图片(图五、图六)为例。
(图五,东方建筑举隅)
(图六,西方建筑举隅)
正是因为建筑有了这些美,才为万众所青睐、痴迷以及陶醉。“对建筑史的实用价值太过重视总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是把建筑史当做历史来学习。”○8这样才不辜负建筑,做建筑真正意义上的欣赏者和倾慕者。
谈建筑之美,不能不单独提及中国古建筑。20世纪中国建筑界奇才伴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中国古建筑可谓情有独钟,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政局动乱、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跋山涉水,不远万里进行着古建筑的考察、测量工作。这些古建筑,或残缺不全,或隐姓埋名,或濒临毁灭,真替这些古建筑感到荣幸甚至庆幸,终于得以“平身”,甚至“扬名”,关键是它们存活下来了,万幸!对于热爱中国古建筑的人而言,一批批古建筑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古刹宝塔,山水园林,美不可言。 中国古建筑,汉唐宫阙,凸显大气与厚重;明清宫殿,象征庄严与尊贵。一座座古建筑矗立眼前,令人目不暇接、为之震撼。古建筑的美,有着历史的气息,文化的厚重,磅礴深邃。她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們永远珍藏和品味。我相信,无论时代多么发达,社会多么进步,中国古建筑的美永不会消减,因为实在是太美了,是永恒的。为了这些美,我想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举两幅中国古建筑图片(图七、图八)供大家欣赏。
(图七,中国古建筑代表,故宫)
(图八,中国古建筑一瞥)
古典,总透露这一股美的气息。中国古建筑的美,讲究意境。中国古建筑,“无论是雕梁画栋,飞檐金甍,都是悠远而深邃的,没有一点俗气、小家子气、浮躁之气,却充满了灵气。”○9
建筑之美,太多太多,永远也道不尽、说不完,单是其美之沧海一粟就令我陶醉不已。“山阴道上,目不暇接”,我走在建筑之美的通天大道,一路高歌……
注:○1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30页
○2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13~14页
○3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0页
○4 《美眼看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1页
○5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5页
○6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23页
○7 《美眼看建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3页
○8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版,第54页
○9 《城市建筑美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86页
参考文献:[1].汉宝德著,《给青年建筑师的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
[2].谭元亨著,《城市建筑美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10
[3].祁嘉华著,《美眼看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
[4].于明主主编,《中国美术全集•建筑卷》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童新,男,1989年生,湖北黄冈人,本科,中国公路学会学生会员,参与并负责武汉工程大学第六届校长基金项目暨路面基层与路基预防性补强关键技术研究.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