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是最近的热词,从史玉柱、马蔚华到马云、刘永好,赚足大江南北的眼球和口水。不过,我们没必要纠结马云们为什么退休,猜测他们退休后是打太极还是爬山,看看马云们在退休前如何为自己的企业布局,倒是可能会有更大的启发。
综观马云,早他两天退休的马蔚华和早他们五年退休的比尔·盖茨,无论他们是自己急流勇退,还是年龄到点了无奈让位,他们不约而同的是都找了一条跨界的路,在巩固本身主业的基础上,抓住相关或者衍生的前瞻潮流,为继续引领风骚打下坚实基础。跨界的布局,目的在近则能人不在江湖,却不被江湖相忘,远则使自己曾亲手带大的企业茁壮成长,千秋万代。
马云: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 刀尖上的舞者
退休时,马云给阿里巴巴设定的未来定位是,“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核心业务。平台和数据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无可厚非的业务,抹去之前一直贴着的电商标签,明确挂上金融的牌子,就是个跨界的方向。难道阿里要做银行?
马云的答案是阿里巴巴做金融不是要自己去做银行,而是要建设开放的生态系统。
3月7日,马云在内部邮件中宣布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由支付宝拆分而成的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及国际事业群与阿里金融业务群共同构成,彭蕾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首席执行官(CEO),负责阿里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创新业务。
紧跟着的4月,阿里金融便推出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用支付”业务,并称将于今年6月向所有银行开放阿里小额贷款接口的消息。前者为阿里金融通过淘宝天猫买家的数据分析(如购买习惯、手机号码使用时间、年龄、性别等),给实名买家1~50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买家在手机支付时可使用信用支付额度购物,合作银行把钱支付给卖家,支付宝从合作商家处抽取1%的信用支付服务费。后者为主要向B2C平台即淘宝和天猫的客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同时也向B2B平台客户提供“阿里信用贷款”。
这两类产品的基础是信用,其实质,就是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而马云对数据的前瞻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
2002年,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会员服务,要求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在淘宝上建立完备的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商家信用数据库。这是阿里微贷业务的来源。
2004年12月30日,支付宝网站正式上线并独立运营,目前注册用户已过8亿,建立了围绕淘宝买家与支付宝用户的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库。这是阿里信用支付业务的来源。
阿里金融目前有员工300多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100人,做数据分析的也将近100人。这种人员结构,是没法在传统金融机构里找到的。可以预见,阿里巴巴今后任何的金融创新,都将根植于这两大数据库金矿,而金融板块的最终定位,也必将以加强这两大数据库为依归。
阿里金融最简单的运行逻辑,是通过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集团各子公司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多达十余种模型中产生对贷款者和信用申请者的准入判断以及授信金额。以海量数据为支撑,借助云计算进行数据运算,根据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评估。贷后依靠系统模型进行监控,关注店铺流量、交易额等多维度信息的变化,当企业店铺触碰相关规则时,再配合以其他贷款管理手段,基本解决了运营成本的问题,控制了风险,同时提升了客户体验。
阿里金融要服务的,是屌丝客户群。无论是马云很早之前就提过的,要让小微企业的信用具备价值,或者是他最近两年频频提起的“小而美”,以及阿里未来三年规划的“双百万战略”—在淘宝平台上打造出100万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的店家,到今年4月的信用支付,针对的对象都是草根卖家和小微企业。
马云在2012网商大会说过,所有信贷产品的依据是数据和信用:“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在2013年,他隐退的时候,他按照自己的理念,为阿里做好了战略安排,而这个战略的能量,是前有一些案例可以参照,后有一些实践可以佐证的。
比如,苹果的iTunes就宣布有可能会发展成小型贷款银行,当用户在找不到ATM取款机且急需现金时,可以用iPhone发布现金需求通知,而附近接收到通知的用户将会为他们提供现金。当他们确认收到需要的现金后,这笔现金外加一笔服务费将会从他们的iTunes账户中扣除。
比如,2012年10月18日,淘宝贷款搞了个叫“中国好资金”的活动,针对淘宝信用贷款卖家和天猫信用贷款卖家,当天11点11分开始推出1亿元资金75折利率,36分钟,1亿元贷款被全部抢完,最高一笔贷款还不到6万元。
互联网企业不断创造出各种产品,初衷其实是基于最简单的逻辑——用户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这些完全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连创造者自身都难以定义它们究竟是什么。这是创新的风险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
也因此,马云的跨界互联网金融创新,象刀尖上的舞蹈,无可依恃,产品本身就是自己的定义。
马蔚华:金融与社交工具的跨界浪尖上的弄潮儿
在招商银行内外部,马蔚华都以执着创新被大家竖大拇指称赞,从让一卡通发扬光大到力推“水泥+鼠标”的网上银行,到深耕细作零售银行业务,虽受体制限制,马蔚华还是一直走在金融创新的前沿,勇当浪尖上的弄潮儿。
但是就这么一个创新的人,在看到马云的各项创新野心和奇招后,不得不感悟“招行的危机所在,就是马云,而不是其他银行!”
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说明马云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或者说倒逼。阿里金融小贷业务的最初合作者为建设银行,最终因为阿里的主见过强和银行未能在批贷上有所改变和拖沓而导致双方合作破裂。有趣的是,分手前后的2010年和2011年,阿里巴巴分别在杭州和重庆注册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向其平台上的商家发放贷款。而建设银行则做起了电商,其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2012年6月上线,截至2012年底,总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不过,创新的马蔚华取了条巧道,没有硬碰硬往电商路上走,而是看重了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早在去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他就预言:“Facebook有8.4亿实名制用户,完全可以尝试直接发行股票和推广信用卡,一旦发行使用,其庞大的用户使用群将对传统银行威胁极大。”
被逼也好,主动出击也好,招行利用微信平台做起了客服。
2012年11月29日,招商银行信用卡微信账号试运行,提供账单查询、额度查询和积分查询功能。在吃螃蟹的第一人的表扬与无视用户安全的争议中,招行的微信跨界坚定前行,风生水起。
2013年3月28日,招商银行微信客服平台正式上线,用户通过回复“验证”,将信用卡信息和微信账号绑定,即可拥有一系列功能体验,如交易尾随提醒、卡片申请及状态查询、账单明细查询、快速还款、账单分期、查询余额和积分、个人信息修改、重置密码等。只要关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公众账号,就基本可以实现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全部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招商银行信用卡累计了十年客户服务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了解客人的智能客服平台知识库,微客服将可以随时调动数万条知识为客人做即时服务。一些智能客服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系统会自动把持卡人引导至人工客服,实现了全业务闭环服务模式。
这在中国银行业尚属首例,与目前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首度与企业打通客服平台,进行深度合作,颠覆了现有电话客服为主的服务模式,不仅引领新一轮信用卡行业客服服务的变革,也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客户服务做了重要探索。
马蔚华认为:“我们这个世界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事情是刚刚兴起的,创新应该在这个时候发生,等到它变化为一种全社会的共同的现实的时候,创新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时候要早一点,快一点。”
微服务作为马蔚华退休前送给招商银行的大礼,很重要,很有趣。
比尔·盖茨:软件与互联网的跨界搜索引擎引遗憾
在软件帝国,盖茨可谓呼风唤雨,无可争议的老大,他在2008年的退休投身慈善事业,绝对的名利双收。即使那样,盖茨也不能完全心安,他看到了互联网大潮之凶猛,看到微软在当时的前沿,比如搜素引擎上已经慢了不止一步。而在以创新以天计的互联网世界,这是非常危险的,再大的帝国,一旦未能紧跟和引领潮流变化,必将被无情地淘汰。
所以,盖茨退休的时候,别的都放心地交给了老朋友继任者史蒂夫·鲍尔默,唯独对于能帮助微软实现大跃进式跨入互联网领域的搜索引擎除外,盖茨说:“我会参与搜索和内部研发。我们将打造出全球最好的搜索引擎。”他承诺在一周七天里,他将有两到三天呆在微软办公室里。当时Google的优势,以及微软在搜索领域甚至连竞争者都算不上的地位,是比尔·盖茨的“心病”。
很遗憾,微软向搜索领域的跨界确实晚了。尽管前有盖茨的最高重视,后有鲍尔默的战略支持和重金投入,称搜索是其互联网业务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每年的投资额高达12-15亿美元,当盖茨退休时的第二大搜索引擎雅虎竞争失利,放弃搜索时,微软仍然没能成为威胁Google地位的有力竞争对手。
不过,无论马云还是马蔚华,为阿里和招商银行做出的跨界动作应该都正是时候,市场风头正旺,企业本身根基牢固。后马云的阿里,后马蔚华时代的招商银行,能否战胜挑战,保住势头?
综观马云,早他两天退休的马蔚华和早他们五年退休的比尔·盖茨,无论他们是自己急流勇退,还是年龄到点了无奈让位,他们不约而同的是都找了一条跨界的路,在巩固本身主业的基础上,抓住相关或者衍生的前瞻潮流,为继续引领风骚打下坚实基础。跨界的布局,目的在近则能人不在江湖,却不被江湖相忘,远则使自己曾亲手带大的企业茁壮成长,千秋万代。
马云: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 刀尖上的舞者
退休时,马云给阿里巴巴设定的未来定位是,“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核心业务。平台和数据是阿里巴巴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无可厚非的业务,抹去之前一直贴着的电商标签,明确挂上金融的牌子,就是个跨界的方向。难道阿里要做银行?
马云的答案是阿里巴巴做金融不是要自己去做银行,而是要建设开放的生态系统。
3月7日,马云在内部邮件中宣布筹备成立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由支付宝拆分而成的共享平台事业群、国内事业群及国际事业群与阿里金融业务群共同构成,彭蕾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筹)首席执行官(CEO),负责阿里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创新业务。
紧跟着的4月,阿里金融便推出针对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用支付”业务,并称将于今年6月向所有银行开放阿里小额贷款接口的消息。前者为阿里金融通过淘宝天猫买家的数据分析(如购买习惯、手机号码使用时间、年龄、性别等),给实名买家1~5000元的信用支付额度,买家在手机支付时可使用信用支付额度购物,合作银行把钱支付给卖家,支付宝从合作商家处抽取1%的信用支付服务费。后者为主要向B2C平台即淘宝和天猫的客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同时也向B2B平台客户提供“阿里信用贷款”。
这两类产品的基础是信用,其实质,就是数据的挖掘与应用。而马云对数据的前瞻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
2002年,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会员服务,要求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在淘宝上建立完备的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形成商家信用数据库。这是阿里微贷业务的来源。
2004年12月30日,支付宝网站正式上线并独立运营,目前注册用户已过8亿,建立了围绕淘宝买家与支付宝用户的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库。这是阿里信用支付业务的来源。
阿里金融目前有员工300多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100人,做数据分析的也将近100人。这种人员结构,是没法在传统金融机构里找到的。可以预见,阿里巴巴今后任何的金融创新,都将根植于这两大数据库金矿,而金融板块的最终定位,也必将以加强这两大数据库为依归。
阿里金融最简单的运行逻辑,是通过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集团各子公司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多达十余种模型中产生对贷款者和信用申请者的准入判断以及授信金额。以海量数据为支撑,借助云计算进行数据运算,根据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评估。贷后依靠系统模型进行监控,关注店铺流量、交易额等多维度信息的变化,当企业店铺触碰相关规则时,再配合以其他贷款管理手段,基本解决了运营成本的问题,控制了风险,同时提升了客户体验。
阿里金融要服务的,是屌丝客户群。无论是马云很早之前就提过的,要让小微企业的信用具备价值,或者是他最近两年频频提起的“小而美”,以及阿里未来三年规划的“双百万战略”—在淘宝平台上打造出100万个年销售额突破100万元的店家,到今年4月的信用支付,针对的对象都是草根卖家和小微企业。
马云在2012网商大会说过,所有信贷产品的依据是数据和信用:“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在2013年,他隐退的时候,他按照自己的理念,为阿里做好了战略安排,而这个战略的能量,是前有一些案例可以参照,后有一些实践可以佐证的。
比如,苹果的iTunes就宣布有可能会发展成小型贷款银行,当用户在找不到ATM取款机且急需现金时,可以用iPhone发布现金需求通知,而附近接收到通知的用户将会为他们提供现金。当他们确认收到需要的现金后,这笔现金外加一笔服务费将会从他们的iTunes账户中扣除。
比如,2012年10月18日,淘宝贷款搞了个叫“中国好资金”的活动,针对淘宝信用贷款卖家和天猫信用贷款卖家,当天11点11分开始推出1亿元资金75折利率,36分钟,1亿元贷款被全部抢完,最高一笔贷款还不到6万元。
互联网企业不断创造出各种产品,初衷其实是基于最简单的逻辑——用户要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这些完全从用户需求出发的产品,连创造者自身都难以定义它们究竟是什么。这是创新的风险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
也因此,马云的跨界互联网金融创新,象刀尖上的舞蹈,无可依恃,产品本身就是自己的定义。
马蔚华:金融与社交工具的跨界浪尖上的弄潮儿
在招商银行内外部,马蔚华都以执着创新被大家竖大拇指称赞,从让一卡通发扬光大到力推“水泥+鼠标”的网上银行,到深耕细作零售银行业务,虽受体制限制,马蔚华还是一直走在金融创新的前沿,勇当浪尖上的弄潮儿。
但是就这么一个创新的人,在看到马云的各项创新野心和奇招后,不得不感悟“招行的危机所在,就是马云,而不是其他银行!”
有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说明马云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或者说倒逼。阿里金融小贷业务的最初合作者为建设银行,最终因为阿里的主见过强和银行未能在批贷上有所改变和拖沓而导致双方合作破裂。有趣的是,分手前后的2010年和2011年,阿里巴巴分别在杭州和重庆注册了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向其平台上的商家发放贷款。而建设银行则做起了电商,其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2012年6月上线,截至2012年底,总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不过,创新的马蔚华取了条巧道,没有硬碰硬往电商路上走,而是看重了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早在去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他就预言:“Facebook有8.4亿实名制用户,完全可以尝试直接发行股票和推广信用卡,一旦发行使用,其庞大的用户使用群将对传统银行威胁极大。”
被逼也好,主动出击也好,招行利用微信平台做起了客服。
2012年11月29日,招商银行信用卡微信账号试运行,提供账单查询、额度查询和积分查询功能。在吃螃蟹的第一人的表扬与无视用户安全的争议中,招行的微信跨界坚定前行,风生水起。
2013年3月28日,招商银行微信客服平台正式上线,用户通过回复“验证”,将信用卡信息和微信账号绑定,即可拥有一系列功能体验,如交易尾随提醒、卡片申请及状态查询、账单明细查询、快速还款、账单分期、查询余额和积分、个人信息修改、重置密码等。只要关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微信公众账号,就基本可以实现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全部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招商银行信用卡累计了十年客户服务的数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了解客人的智能客服平台知识库,微客服将可以随时调动数万条知识为客人做即时服务。一些智能客服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系统会自动把持卡人引导至人工客服,实现了全业务闭环服务模式。
这在中国银行业尚属首例,与目前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首度与企业打通客服平台,进行深度合作,颠覆了现有电话客服为主的服务模式,不仅引领新一轮信用卡行业客服服务的变革,也为移动互联时代的客户服务做了重要探索。
马蔚华认为:“我们这个世界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事情是刚刚兴起的,创新应该在这个时候发生,等到它变化为一种全社会的共同的现实的时候,创新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时候要早一点,快一点。”
微服务作为马蔚华退休前送给招商银行的大礼,很重要,很有趣。
比尔·盖茨:软件与互联网的跨界搜索引擎引遗憾
在软件帝国,盖茨可谓呼风唤雨,无可争议的老大,他在2008年的退休投身慈善事业,绝对的名利双收。即使那样,盖茨也不能完全心安,他看到了互联网大潮之凶猛,看到微软在当时的前沿,比如搜素引擎上已经慢了不止一步。而在以创新以天计的互联网世界,这是非常危险的,再大的帝国,一旦未能紧跟和引领潮流变化,必将被无情地淘汰。
所以,盖茨退休的时候,别的都放心地交给了老朋友继任者史蒂夫·鲍尔默,唯独对于能帮助微软实现大跃进式跨入互联网领域的搜索引擎除外,盖茨说:“我会参与搜索和内部研发。我们将打造出全球最好的搜索引擎。”他承诺在一周七天里,他将有两到三天呆在微软办公室里。当时Google的优势,以及微软在搜索领域甚至连竞争者都算不上的地位,是比尔·盖茨的“心病”。
很遗憾,微软向搜索领域的跨界确实晚了。尽管前有盖茨的最高重视,后有鲍尔默的战略支持和重金投入,称搜索是其互联网业务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每年的投资额高达12-15亿美元,当盖茨退休时的第二大搜索引擎雅虎竞争失利,放弃搜索时,微软仍然没能成为威胁Google地位的有力竞争对手。
不过,无论马云还是马蔚华,为阿里和招商银行做出的跨界动作应该都正是时候,市场风头正旺,企业本身根基牢固。后马云的阿里,后马蔚华时代的招商银行,能否战胜挑战,保住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