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世界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一年。2008年年初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不断扩大,全球股市深度回调,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位运行,发达经济体濒临滞胀边缘,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似成定局。2008的年工作,压力明显超过往年,只有尽早谋划,才能妥善应对。
世界经济增速下滑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开始全面显现,已经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其他经济部门,从美国蔓延到欧洲、日本,并波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球股市出现“牛”“熊”转换,新年的前3周累计缩水约5万亿美元,是亚洲金融危机股灾损失的3倍。美国房市更加低迷,全美平均房价比高峰时下跌近10%;欧洲一些国家的房市也出现衰退迹象。受财富效应影响,美欧等经济体个人消费呈现萎缩趋势,2007年12月美国消费支出环比下降0.4%,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6年来的最低点。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美、德、法、英、日的经济增长分别只有1.1%、0.25%、0.4%、0.6%和0.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低于去年的5%。其中,美国从2.8%下调至1.9%,欧元区从2.5%下调至2.1%,日本从2.0%下调至1.7%。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也明显低于2007年的5.2%。世界经济的走势不容乐观,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稳定和扩大出口的难度,企业应未雨绸缪,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新的市场。
全球通胀风险加大
受供求矛盾、美元贬值、恶劣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食品价格正向30年来最高涨幅逼近。截至2007年10月,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9.4%。其中,粮价上涨22.7%,能源上涨39.3%,钢材、铜等金属价格均创历史最高点。全球通胀压力骤然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不同程度通胀。美国2007年11月消费价格指数达4.3%,为过去24年的最高点,欧元区11月通胀率高达3%,为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最高纪录,日本10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出现2006年12月后的首次上扬。目前,导致物价高企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世界粮食供应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还将继续走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通胀和经济下行重合,将面临棘手的“滞胀”问题。中国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产品对外依存度大,进口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国内部分重要消费品供应偏紧,推动价格继续上扬。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调查显示,猪肉、猪排骨、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等供应偏紧,这是10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目前来看,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随着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需求下降,国际贸易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IMF预计,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7.4%降至6.7%。许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花样不断翻新,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并正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发展,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美国政府已对中国发起8起“两反”(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其国会议员也抛出了50多项涉华经贸议案,在知识产权、汇率政策等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施压。由于中欧顺差逐年扩大,欧盟对华贸易政策也日趋强硬,除继续对中国发起更多反倾销调查外,还可能效仿美国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许多国家在继续实施各种传统贸易救济措施的同时,不断抬高技术、卫生、环境等各种贸易壁垒,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企图妖魔化“中国制造”。美欧等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作为获取竞争新优势的手段,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中国作为排放大国,面临着更大的国际压力。贸易摩擦直接涉及中国产业发展、企业利益和职工就业,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杀伤力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加以应对,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切实维护中国企业利益和国内产业安全。
跨国投资依旧活跃
2003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以年均30%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1.2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今后一段时期跨国投资前景仍然看好。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并购领域不断延伸,高端制造、金融、电信、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成为并购重点。服务外包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生产、服务、业务流程外包进程加快。有关机构预测,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将突破1万亿美元。高端产业加快转移,以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产业,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中国吸收外资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中国产业升级方向基本一致,有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全球经济失衡严重
世界经济失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年来不仅没有缓解,相反还不断加剧。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外汇储备规模等差距继续扩大,特别是“金砖四国”增长强劲、“展望五国”奋起直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世界股市、房市泡沫化。三是商品和资源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贸易、资金流动更不平衡。如美国贸易赤字居高不下,储蓄严重不足,而沙特、俄罗斯、韩国等石油输出国和东亚国家则存在大量贸易盈余和储蓄过剩。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2007年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贸易盈余达6580亿美元。生产与消费失衡,强化了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取得贸易盈余,并将贸易盈余作为资本输入到美国资本市场的分工链条。一旦链条某个环节中断,世界经济增长将遭受重击。
政治经济相互交织
2008年是美国、俄罗斯等重要国家的大选年,经济贸易政策是否变化以及可能如何变化,很不明朗,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待观察。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变化,实力出现新消长,政策出现新变动,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变数。同时,世界还不太平,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等问题仍然存在,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世界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在上升,但维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世界经济的多元化有所增强,但还远未与美国经济“脱钩”,2008年究竟表现如何,仍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向,未来几个月尤为关键。当前,美国经济的基础面仍比较稳固,布什政府已出台暂停上调部分购房者浮动利率以及减税1450亿美元等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如果相关措施收到预期效果,美国经济就有可能避免衰退,世界经济也能保持较高的增速。
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世界目光将汇聚中国。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可以预见,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应当注意的是,政策集中调整短期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压力,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刻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并适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同时,企业也要挖掘潜力,尽快适应政策调整,抓住并用好世界经济变局中的机遇,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世界经济增速下滑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开始全面显现,已经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其他经济部门,从美国蔓延到欧洲、日本,并波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全球股市出现“牛”“熊”转换,新年的前3周累计缩水约5万亿美元,是亚洲金融危机股灾损失的3倍。美国房市更加低迷,全美平均房价比高峰时下跌近10%;欧洲一些国家的房市也出现衰退迹象。受财富效应影响,美欧等经济体个人消费呈现萎缩趋势,2007年12月美国消费支出环比下降0.4%,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16年来的最低点。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美、德、法、英、日的经济增长分别只有1.1%、0.25%、0.4%、0.6%和0.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8%,低于去年的5%。其中,美国从2.8%下调至1.9%,欧元区从2.5%下调至2.1%,日本从2.0%下调至1.7%。世界银行预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6%,也明显低于2007年的5.2%。世界经济的走势不容乐观,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稳定和扩大出口的难度,企业应未雨绸缪,增强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新的市场。
全球通胀风险加大
受供求矛盾、美元贬值、恶劣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食品价格正向30年来最高涨幅逼近。截至2007年10月,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9.4%。其中,粮价上涨22.7%,能源上涨39.3%,钢材、铜等金属价格均创历史最高点。全球通胀压力骤然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不同程度通胀。美国2007年11月消费价格指数达4.3%,为过去24年的最高点,欧元区11月通胀率高达3%,为2002年欧元流通以来最高纪录,日本10月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出现2006年12月后的首次上扬。目前,导致物价高企的因素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世界粮食供应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还将继续走低,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全球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通胀和经济下行重合,将面临棘手的“滞胀”问题。中国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产品对外依存度大,进口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中国国内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国内部分重要消费品供应偏紧,推动价格继续上扬。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调查显示,猪肉、猪排骨、花生油、豆油和菜籽油等供应偏紧,这是10年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目前来看,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
随着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需求下降,国际贸易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IMF预计,2008年世界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7.4%降至6.7%。许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花样不断翻新,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并正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发展,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美国政府已对中国发起8起“两反”(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其国会议员也抛出了50多项涉华经贸议案,在知识产权、汇率政策等问题上频频向中国施压。由于中欧顺差逐年扩大,欧盟对华贸易政策也日趋强硬,除继续对中国发起更多反倾销调查外,还可能效仿美国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许多国家在继续实施各种传统贸易救济措施的同时,不断抬高技术、卫生、环境等各种贸易壁垒,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企图妖魔化“中国制造”。美欧等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作为获取竞争新优势的手段,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中国作为排放大国,面临着更大的国际压力。贸易摩擦直接涉及中国产业发展、企业利益和职工就业,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杀伤力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加以应对,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切实维护中国企业利益和国内产业安全。
跨国投资依旧活跃
2003年以来,国际直接投资以年均30%速度增长,2006年达到1.2万亿美元。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查显示,今后一段时期跨国投资前景仍然看好。跨国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并购领域不断延伸,高端制造、金融、电信、能源等战略性产业成为并购重点。服务外包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生产、服务、业务流程外包进程加快。有关机构预测,2008年全球服务外包将突破1万亿美元。高端产业加快转移,以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产业,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重点。中国吸收外资连续15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趋势与中国产业升级方向基本一致,有利于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全球经济失衡严重
世界经济失衡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近年来不仅没有缓解,相反还不断加剧。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外汇储备规模等差距继续扩大,特别是“金砖四国”增长强劲、“展望五国”奋起直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二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流动性严重过剩,造成世界股市、房市泡沫化。三是商品和资源的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贸易、资金流动更不平衡。如美国贸易赤字居高不下,储蓄严重不足,而沙特、俄罗斯、韩国等石油输出国和东亚国家则存在大量贸易盈余和储蓄过剩。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2007年欧佩克成员国石油贸易盈余达6580亿美元。生产与消费失衡,强化了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口产品,取得贸易盈余,并将贸易盈余作为资本输入到美国资本市场的分工链条。一旦链条某个环节中断,世界经济增长将遭受重击。
政治经济相互交织
2008年是美国、俄罗斯等重要国家的大选年,经济贸易政策是否变化以及可能如何变化,很不明朗,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待观察。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各国利益出现新变化,实力出现新消长,政策出现新变动,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变数。同时,世界还不太平,恐怖主义、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等问题仍然存在,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要看到,尽管世界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在上升,但维持较快增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虽然世界经济的多元化有所增强,但还远未与美国经济“脱钩”,2008年究竟表现如何,仍取决于美国经济的走向,未来几个月尤为关键。当前,美国经济的基础面仍比较稳固,布什政府已出台暂停上调部分购房者浮动利率以及减税1450亿美元等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如果相关措施收到预期效果,美国经济就有可能避免衰退,世界经济也能保持较高的增速。
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世界目光将汇聚中国。为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国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可以预见,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应当注意的是,政策集中调整短期内将给企业带来新的压力,面对世界经济的深刻结构性调整和增长的不确定性,需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正,并适时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同时,企业也要挖掘潜力,尽快适应政策调整,抓住并用好世界经济变局中的机遇,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