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家校共育新机制 建校园生活新生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ov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与家庭两者不仅为学习共同体和教育共同体,还可以实现交流沟通,从而达成共识,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可以为学生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为乡镇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基于这一情况,如何落实家校共育,建立校园新生态成为主要问题,因此文章将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家校共育;新机制;校园生活;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7-0050-01
  實行家校共育,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合作共育思想。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起点,是学校实行教育的重要补充。家校共育需要教师主动深入家庭,引导家长自动参与学习管理,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协助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是学校亟需商榷的问题。
  一、家校共育新需求,沟通合作促成长
  (一)学校教育呼唤家庭。学校教育既需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习,又需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而做到这两点,仅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获得家庭配合与支持。为保证学校和家庭实现密切配合,沟通交流是重要的方法。在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教师掌握了学生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工作。家长根据自身需求和要求,提出提高学校教育要求,也能很好帮助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环境。当家庭与学校做到相互支持和沟通交流,才能为家校合作提供保障。
  (二)家庭教育呼唤学校。家庭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对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具有较大的关系。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学校根据《小学生守则》要求落实规范化教育。学校通过讲座、座谈会、电话等形式传授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案。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家长可以掌握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教学要求,从而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当家校教育目标达成一致性,便于更好培养学生品行。
  二、家校共育新机制,创建校园新环境
  (一)创建校园资源库。学校活动具备开放性,因此为创新生活,应该转变教师生存方式。学校将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结合教育情境要求,设计课程活动,通过融合性教育,促使学生整体发展。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为整合教育资源,教师通过梳理家庭乡土文化,建立“亲子喜乐会”等活动,渗透贯彻传统优秀的文化,从而形成环境渗透、学科体验的教育途径,落实共生文化,将其作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文化精神源泉。针对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学生家长情况,在传统节日中,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将传统优秀的文化渗透在教育中。例如在春季开学时,学校可以开展“春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将“年货”和土特产带进学校,有的学生带来常山胡柚,有的学生带来山茶油和椪柑……另外,学校还建立微课程,建立家长资源库,通过开发微课,深入挖掘探究乡土文化价值,从而真正落实家校合作。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通过资源库的创建,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学生具体表现,同时促使家校合作由“形融”转变为“神融”。
  (二)建设校园新生活。社会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以健康和快乐作为办学理念,争取做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领先”。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应该突破文化围墙,开展公益事业和建设文体活动,根据学校具体情况,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为一体的小组,从而形成教育一体化。通过这种方法,校园生活由文化孤岛转变为文化共同体。将社会教育作为主要载体,教师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定期号召家长参加亲子拓展活动和家庭联谊活动,通过建立活动,赋予家庭新的内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区,参与社区生活,从而形成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工民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担当。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校外场所,帮助学生接触了解多元文化。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中心小学可以与当地其他学校形成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全面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将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进行整合,建立全新的教育系统。在家校共育等教育机制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促使家长和师生健康成长。上述文章先阐述家校共育的意义,后提出家校共育的新机制和新策略。学生和家长、教师三者在融通学习和协同教育中,形成新合力,教师专业程度得到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促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梅健芬.创美丽平台享成长之乐——浅谈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家校共育读书会”的探索与实践[J].启迪:教育教学版,2014(10):52-53.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的审美是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审美的美术学科亦即经过了漫长的建构,现阶段的审美创造成果是历史审美累积的结果,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但此价值却多在审美主体的视觉与感知的习惯和熟悉中渐渐失落,进而无美的意识、更无創造美的能力,此之于主体的生活、成长与精神世界而言皆有弊而无益。所以,只有将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呈现于学生眼前,其对于美的感知与热情才会被激发,美术教学质量亦便将由此而提升。基于此
摘 要本文首先从解决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能力两个角度,分析“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原因和意义;最后结合“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从原则、备课环节和教学模式选择上,分析“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8,B027,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
摘 要农村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融娱乐性、健身性、教育性于一体,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健康体育的特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85,H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8-0126-01  自从我国进行基础教育改革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法规,
摘 要:为了解决电力系统基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基建工程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设计了一种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给出了设计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其各子系统的功能模块,最终完成了系统开发。本系统的各项功能均符合设计需求,能够改进和规范电力工程项目管理。  关键词:电力基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工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志码:A 文
摘要小學阶段是树立学生良好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的最佳阶段。因此,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阶段,班主任应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教学管理;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
摘 要:“Ⅱ优航2号”超级杂交水稻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用不育系“Ⅱ—32A”做母本,与太空搭载诱变育成的恢复系“航2号”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该稻在安溪县长坑乡推广种植连年实现高产。本文主要结合安溪县长坑乡实际情况,介绍“Ⅱ优航2号”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Ⅱ优航2号”;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33 文献标识码:A  “Ⅱ优航2号”超级杂
摘 要成功的教育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细节虽小,折射的却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智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常常会忽略一些课堂内外的小插曲或者教学后续而错失了各种学生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教师应当关注教学的细节,从细节入手解读课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育智慧。  关键词教学细节;生活教育;课堂内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9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语文作为各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更应该把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所以,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语文的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围绕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阐述,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呈现;优化  中图分类号:R857.3 文
摘要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教育进入2.0的新时代。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用智慧教育技术来促进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笔者参与“依托平台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对这一课题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美术;智慧教育;课堂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金沙县马路、太平、箐门、平坝、西洛、城关、禹漠、安底、后山等乡镇为例进行研究,测定连续几年内各地 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全氮等养分指标来了解金沙县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为当地科学施肥,实行养分的分区管理和有效控制农田养分流失提供一定理论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  土壤养分是人工养分和自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