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晧伦大地原色师法自然的艺术创作理念与评析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199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绪论
  亲自用在地天然媒材做颜料、制纸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洪晧伦,深刻体认到走进土地自然、回到古代的智慧与道德方向,或许是现代生活中万家争鸣、彼此间没有共同的美感认同的一种解方。多年来洪晧伦的绘画从自然材料起头,独立试着去把过去艺术家的材料工艺精神性给找回来,并以传统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精神去反复检视,以互相能够认识与欣赏的自然系艺术创作生活实践,以亲身实证去探索一条师法自然的大地原色艺术生活之道。试图接近庄子“天人合一、自事其心”,心身可以跟自然、人类的互动达到安定神宁的状态,自助助人。
  真实与虚幻的迷恋
  30岁以前洪晧伦处于一个写实绘画的探索追求的阶段,大学时期于大叶大学造形艺术系琢磨各种绘画、雕刻、工艺的材料技法知识与技能,课后受教于李足新、柯适中教授学习油画。当时的油画作品要求多半放在“工”字,凡事都在复杂中求美感,论画皆以形似,并从中求相似与似相之道。这阶段的创作分期计有:形式语言为思想所用(1998)、追忆似水年华——故事性铺陈(1999)、记忆中片段的集成(2000)、艺术与错觉(2001)、以物象征状态(2002)。2004年东海大学美术系硕士毕业后洪晧伦开始在各大学、小区大学里教授传承古典写实油画的材料与技法,渐感江山代有才人出,倘若一直见山还是山,或然会落入东坡先生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窠臼当中,绘画不应盲目追求逼真形似,而应当有形似以外的东西,于是画风始渐转换成“似相而非相”的“墨隐系列”作品。
  隐藏在墨迹下的影像
  墨隐系列是2006年起洪晧伦使用中国墨汁为底稿层、再罩染油彩去定稿成为油画的一系列欧洲尼德兰油彩技法作品。之所以会使用这样的水/油融合技法,主要是想反映艺术家虽居住于东亚,在文化上却以西洋文化为先进的主流艺术潮流的荒谬性,而以在地媒材混搭材料所发展的一个艺术解构。
  墨隐蕴含的东方西方的文化并置,表象的阳为东方水墨,隐藏的阴为西方的美学价值观,阴阳调和﹑图地反转互为表里。当代艺术重视表象的影像呈现,中国虚怀若谷的隐藏虚怀若谷底蕴精神内涵却渐渐式微,因此作品透过隐藏在墨韵里头的低对比度影像去做低维度的内隐表现。
  技法上遵循欧洲古代水性油画的方式,以西方油画发明人凡艾克(van Eyck)的油画多层次技法来作为摹本,即初步用水性墨彩材料起底,再覆盖以亚麻仁油调和颜色,如此多层次的方式最终变成油画去完成墨隐系列作品。常人乍看作品水墨混融合油彩非常新颖,其实技法不过是复古,仅是将凡艾克用的水性蛋彩替换成墨彩,彰显欧洲技法的中国材料在地化精神。
  大地原色创作的起心动念
  直到2013年近不惑之时,骤然将过去十年劳碌于教学的生活步调做了调整,突感时光飞逝人生不该蹉跎,而开始思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为土地、为家乡、为社会寻求一种与自然息息相关的艺术生活的可能,始扎根土地藉此检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希望能种下一个善念。
  各种艺术展览看得多了,在艺术家手起与藏家刀落间,洪晧伦感受到画画画什么内容题材或许根本不重要,因为收藏多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延伸。
  踏实地走到自然土地里亲自采集,追寻一种艺术作品及创作行为本身都对土地、大自然有益的自然艺术生活的全然务实态度,而不是身后徒留下一堆或然没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去造成家人、社会,甚至是土地的负担。如是,大地原色创作的想法就开始逐步落实迄今。
  2013年起以大地原色为创作计划,把古代传统做颜料、做纸张的工序找回,并用自己独到的方式亲自去改造实践,用在地的土地色彩做颜料,用天然树皮、回收纤维古法造纸,有机植物与动物为色彩、纤维及染料,应用于艺术及生活当中,甚至开发天然材的生活对象文创品。
  “采集、制作、创作、生活应用一体化”,从有节度的自然采集开始,透过自然材的工艺将艺术创作深度生活化,试图找回人与土地、自然的连结,以生态艺术观倡导地球环境教育,建构一种复古又另类的自然系的生活艺术之道,以一条与天地自然共生共存的选项,提供当代忙碌生活的另种思考。
  师法自然的艺术之道
  从亲自从大地收集天然材料到制作颜料、纸张等绘具的过程以至绘画作品的完成,都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若是平常就常常接触使用的东西,会因为是自己亲手所制作,成为自我的延伸而产生特别的价值;使用时会觉得满足与成就感并感到喜悦。除了自己高兴,也觉得很有意义,因为是用了根植于土地的方式,表达并记录了对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的爱。艺术除了是承载丰厚情感的微妙技术的缩影,更应该与自然共生共存。
  出门即朝堂劳劳碌碌,但回家面对的就是满室自然,由自然的本体及其元素所完成的画作,内心得以藉此中隐而安定。中隐是古今历代文人仕人的生活态度,山水画、盆栽园林……都是把自然微缩在近郊的宅第里以接近自然的疗愈必然。以自然画自然,洪晧伦也是顺着这个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方向在创作着,让大自然的在地植物、矿物身影,透过艺术的拓、押、彩绘、转写、浇注、沥粉……自然跟她本体在画作上再现、重組、再创造……而得以停驻在作品里,整个大地不只是洪晧伦的绘画材料库,而是作品本身就是整个大地的微缩,也提醒自己身处于自然。
  艺术不能只是徒然在自然世界添加一堆人为的制作物,而应该是导引人们去认知到自己仅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的一种有力媒介。
其他文献
周沛  1985年出生于湖南常德,打过零工,当过学徒,跑过业务。通过自学设计、摄影,成为独立设计师、摄影师、策展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艺境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设计总监。入选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项目扶持对象、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培养对象、第三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潜力摄影新锐、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获湖南省摄影家协会突出贡献奖、第
期刊
恩师欧阳中石先生走了,离开了讲席,离开了书房,离开了砚池,也离开了京剧舞台。悲痛稍纾,如潮的追忆却又让我觉得,就像先生所经常说的“有始无终”一样,他的精神会一直引导我们。  “书面文心”是先生1985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科时提出的理念,后来发展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表面看来,这不过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但事情并不这么簡单。  “书面文心”概念主要强调的是笔墨与内在精神的关
期刊
摘要:赫哲族鱼纹饰是美丽而神秘的存在,本文以图像学的视角,从鱼纹饰的应用与视觉因素结合的角度分析东北赫哲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纹饰图像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并进行图像比较,总结提炼出赫哲族鱼纹饰的独特美学特征。  关键词:图像学 赫哲族 鱼纹饰 图像比较  1.图像学概述  图像学是对图像进行研究与解释的一门方法和学科。针对图像的解释可以分为三层:首先对图像本身的外形结构、外在意义进行解释分析;其
期刊
摘要:渐江作为明清画坛巨匠,上承元季四家,而后开创新安画派;其在山水画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山水画艺术形态的发展。笔者以渐江山水画中的构图法为研究对象,对渐江的山水画构图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剖析和研究,进而探讨渐江山水画构图法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和今天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有哪些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渐江 山水画 四僧 构图法 艺术特点  渐江存世的山水画作品,主要分为手卷、图
期刊
我认识方鸣君已经多年了,知道他是侨界的一个大文人。他早年写诗,记得他跟我说过,他上大学时曾把一组抒情诗拿给艾青看,艾青阅后只说了两句话:诗写得很好,诗人很会写诗。大学毕业后,方鸣研习西方哲学,写康德、狄尔泰和雅斯贝尔斯,又成为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哲学家。方鸣先在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日報社任职了二十多年,是一个知名的文化精英,后来又步入侨界,到中国侨联的出版社担任了十几年的社长兼总编辑,把华侨出版做得风生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展厅时代,“二王”逐渐成为了取法的主流,从理论上看“二王”在中国书法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取法“二王”即“取法乎上”存在逻辑上的自恰,但实际上抱守“二王”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往往导致“千人一面”,所以取法“二王”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从正面看,取法“二王”是正途,可以有效避免“野狐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法传统;从反面看取法“二王”难度极大且并不能带来个人面貌。取法“二王”是“取法乎上”
期刊
摘要:梅山文化是湘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是梅山乡土产品设计可以承载和整合的价值来源。本文首先探究了梅山民间艺术中几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提出了梅山典型文化符合在乡土产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即地域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协同创新原则。文章着重从具体形象的提取和变化、符号意义的筛选及其结构重组、符号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简洁化及传统色彩的提炼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梅山典型文化符号在乡土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关
期刊
昨天去了恩师中石先生的灵堂,算是见了先生最后一面,面对先生遗像,久久不忍离开。这些天,回忆从先生问学三年,毕业后又多次看望、请教先生,诸多往事历历在目。  差点不让进门  2008年,我从湖南师大宗教学专业硕士毕业,以36岁“高龄”考入首都师大,跟随欧阳中石先生与叶培贵教授攻读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我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终于可以把爱好变为专业了,而且跟随的是这样的名导师,除了暗自庆幸之外,也给自
期刊
荀子《儒效》有: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荀况又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仲尼、子弓者,毕竟千古人杰,然凡人与圣君又非遥不可及。千古如一昼,儒者并未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清泉。  因此,近取诸身,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或许缘于各种变故,他们人生没能在更广大舞台得以施展才华,但这又何尝不是
期刊
学画记  1988年我同内人一起跟来自广西的画家周氏兄弟学画。在这之前,我虽然对绘画很有兴趣,却一直敬而远之。原因是我从小学开始,美术就是最差的一门课,每次劳作都做得一塌糊涂。所以我想这辈子大概只能像我对音乐一样,站在旁边做一个欣赏者了。  在开始学画之前不久,台湾的诗人画家楚戈来芝加哥我家作客,谈到学画的问题时,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