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是指各学科专业统一开设的必修类课程,在信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高等院校中,这部分的教育相对缺失。本文对多媒体作为高等院校基础课程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推动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化。
关键词:多媒体;高校基础平台课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是指各学科专业统一开设的必修类课程,时间一般在大一学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1]。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化的工具,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因此一般高等院校都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平台必修课,主要涵盖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技术等,部分版本也含有多媒体部分的简单介绍,但一般不涉及应用技术。在信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部分的教育相对缺失。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院校基础平台课程中,已经成为必然。
多媒体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信息载体[2],生活中,文字媒体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作为文字处理最通用的工具word一般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讲述。但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多媒体信息加工的技能,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但出于种种原因,多数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中,并没有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必修课来进行设置,分析原因如下:
一、 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存在滞后性
一般高校的应用型课程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早期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制约,多媒体技术离人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上世纪90年代中叶,USB外部总线标准的出现,使电子产品与计算机的接口得到了解决,进一步推动了数码产品的普及。
录音笔,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进入百姓家庭后,人们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出现了种种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对各种媒体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专业性的处理软件成为人们需求的必然,而高校的平台基础课程设置传承性较强,相对稳定,因此没有及时对这一社会需求做出应有的反应。
二、 多媒体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存在争议
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是讲述多种媒体编辑软件工具的使用,通常可以通过自学通常得到一定的掌握,很多院校由此认定该类工具属于自学可解决的范畴,无需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是只满足于浅层应用,忽略更加完美的细节所能带来的意向不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体现。
根据笔者多年授课的经验,讲授应用类的软件,不光是单纯的讲授工具如何使用,更要将何时使用,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引入到课堂中去,并将其所涉及的艺术、美学知识,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授,开拓学生的思维,开放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创新性应用的境界。例如,在讲授图像处理软件的时候,其中的选择工具有五六种之多,它们各有特色,如果单纯讲授其功能,一句话便可,但如果创建一副有情境的作品,在其中巧妙的运用上所有的工具,那么在讲授这些工具基本功能的同时,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让他们知道怎么用,何时用,再配合合理的色彩,无形之中,又传授了色彩搭配的知识,这种多层面的知识浸润,很显然是自学所无法达到的。
如上段所述,多媒体虽然是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性课程,但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内涵其中,而计算机方面的教师是偏重理工科的思维,大多数教师对艺术并不擅长,这就造成了讲授与实际应用的落差,使得原本具备美感创作的课程变的枯燥无味,教师学生双方面都对开设此类课程产生疑惑,于是就出现了学校不教此类课程,在校学生和走向社会的工作人员,又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的现象。
三、 高校不同学科间的师资交流机制欠缺
一般综合类院校都包含文理不同种类的多个学科,多媒体技术是涉及计算机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课程,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艺术方面的知识,致使课程的讲授缺乏吸引力和亮点,因此从事这方面授课的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数量稀少,相反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多媒体的培训机构大多是由艺术学院的附属机构去创办的。
做为高校,师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按学科专业划分的各自独立的部分。就多媒体课程而言,要想实现教授远大于自学的目标效益,就必须让授课教师具备计算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学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师建立互相交流的机制,必然可以取长补短,一方面,艺术学科教师的构图、配色等的优势会给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带来授课的灵感,反过来,面对需要编程实现的媒体的高级控制,例如一些高层次的交互控制,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无疑会更具有优势。通过适当的交流学习,由具备双方面素质并对此课程感兴趣的教师来承担全校多媒体应用的技能课,将更为可行。
一门课程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讲授,这也将打破一门课程要归属于一个学科的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而将高校作为一个资源的整体,有效的整合、利用师资,将开创高校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综上所述,伴随计算机和日用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正逐步充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系统、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是未来走出高校大门的年轻学子所必备的一项基本、必要技能,因此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开设为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将是多元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陆树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研究发展态势.http://www.doc88.com/p-10185285287.html
[2]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
关键词:多媒体;高校基础平台课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是指各学科专业统一开设的必修类课程,时间一般在大一学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1]。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信息化的工具,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因此一般高等院校都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平台必修课,主要涵盖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基础与Internet技术等,部分版本也含有多媒体部分的简单介绍,但一般不涉及应用技术。在信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部分的教育相对缺失。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院校基础平台课程中,已经成为必然。
多媒体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影像等信息载体[2],生活中,文字媒体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作为文字处理最通用的工具word一般作为重点部分进行讲述。但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多媒体信息加工的技能,成为一种必然需求。
但出于种种原因,多数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中,并没有把多媒体技术作为必修课来进行设置,分析原因如下:
一、 课程设置和社会需求存在滞后性
一般高校的应用型课程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置。早期受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发展的制约,多媒体技术离人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上世纪90年代中叶,USB外部总线标准的出现,使电子产品与计算机的接口得到了解决,进一步推动了数码产品的普及。
录音笔,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进入百姓家庭后,人们面对“海量”的媒体信息,出现了种种个性化需求,随着人们对各种媒体处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专业性的处理软件成为人们需求的必然,而高校的平台基础课程设置传承性较强,相对稳定,因此没有及时对这一社会需求做出应有的反应。
二、 多媒体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存在争议
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是讲述多种媒体编辑软件工具的使用,通常可以通过自学通常得到一定的掌握,很多院校由此认定该类工具属于自学可解决的范畴,无需开设专门的课程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是只满足于浅层应用,忽略更加完美的细节所能带来的意向不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体现。
根据笔者多年授课的经验,讲授应用类的软件,不光是单纯的讲授工具如何使用,更要将何时使用,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引入到课堂中去,并将其所涉及的艺术、美学知识,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授,开拓学生的思维,开放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创新性应用的境界。例如,在讲授图像处理软件的时候,其中的选择工具有五六种之多,它们各有特色,如果单纯讲授其功能,一句话便可,但如果创建一副有情境的作品,在其中巧妙的运用上所有的工具,那么在讲授这些工具基本功能的同时,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让他们知道怎么用,何时用,再配合合理的色彩,无形之中,又传授了色彩搭配的知识,这种多层面的知识浸润,很显然是自学所无法达到的。
如上段所述,多媒体虽然是计算机方面的应用性课程,但由于其所涉及对象的特殊性,使得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内涵其中,而计算机方面的教师是偏重理工科的思维,大多数教师对艺术并不擅长,这就造成了讲授与实际应用的落差,使得原本具备美感创作的课程变的枯燥无味,教师学生双方面都对开设此类课程产生疑惑,于是就出现了学校不教此类课程,在校学生和走向社会的工作人员,又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的现象。
三、 高校不同学科间的师资交流机制欠缺
一般综合类院校都包含文理不同种类的多个学科,多媒体技术是涉及计算机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课程,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艺术方面的知识,致使课程的讲授缺乏吸引力和亮点,因此从事这方面授课的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数量稀少,相反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那些多媒体的培训机构大多是由艺术学院的附属机构去创办的。
做为高校,师资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按学科专业划分的各自独立的部分。就多媒体课程而言,要想实现教授远大于自学的目标效益,就必须让授课教师具备计算机和艺术两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学科和艺术学科的教师建立互相交流的机制,必然可以取长补短,一方面,艺术学科教师的构图、配色等的优势会给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带来授课的灵感,反过来,面对需要编程实现的媒体的高级控制,例如一些高层次的交互控制,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无疑会更具有优势。通过适当的交流学习,由具备双方面素质并对此课程感兴趣的教师来承担全校多媒体应用的技能课,将更为可行。
一门课程可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讲授,这也将打破一门课程要归属于一个学科的传统的思维模式,从而将高校作为一个资源的整体,有效的整合、利用师资,将开创高校人力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综上所述,伴随计算机和日用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正逐步充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接受系统、完善的多媒体技术的教育,是未来走出高校大门的年轻学子所必备的一项基本、必要技能,因此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开设为高校的基础平台课程,将是多元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文献:
[1]陆树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研究发展态势.http://www.doc88.com/p-10185285287.html
[2]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