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晓辞去工作后踏上了寻访中国女修行者的旅途,历时4个月,她跨越十个省份,探访了二十个女性修行的道场。
知道了许晓的故事后,我和她在一次旅行分享活动上见了面,她是主讲人,我是她的听众之一。她本人比我想象的要柔和许多,当我有幸与她交谈,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才真正相信她早已强大到可以一个人行走在路上。
修行是件艰苦的事,并非人人能做到
2012年末日理论风靡。宣称地球将发生重大灾难,出现连续三天黑夜等异象。这种理论的来源是玛雅历法,理论认为该历法将在这一天结束。有人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真的着手准备逃亡。许晓虽不相信所谓世界末日,却被逃亡计划所吸引,好奇心促使她以义工的身份进入寺庙,也真正意义上正式接触到了修行。
许晓在探访修行者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理所当然的以为出家就只要本人愿意,然后“剃头”就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出家其实并不简单,也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修行者。
每个人对于修行的理解都不一样,许晓在理解修行前曾经提出许多浩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死亡?害怕死亡怎么办?绝望的时候怎么办?这些问题对于她是有意义的,它们让许晓展开好奇心,踏上了旅程。这也成为许晓开启探访修行者之路的真正源头。
在路上,许晓遇到过一位女修行者,才知道,修行是非常艰苦的,遵守“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戒律的规定十分严格,比如:正常情况下,修行者要每天3点起床做早课,7点准时吃早斋,早斋过后是正式的修行时间,12点午斋,下午继续修行,晚上10点休息。这样算下来,修行者的休息时间是很少的。恐怕光凌晨3点起床这件最基本的规定,于大多数人而言就很难做到,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
其实在那位女修行者真正受戒之前,也觉得遵守戒律是一件痛苦的事,需要努力才能坚持。但是,当她成为真正的修行者之后,就参悟到修行是在修心,心中坚定,身体就会随心而变。心有目标,路途中的艰苦自然会被淡化,抑或许这就是信仰和精神力量。
修行是一个人的事,修身也修心
许晓说,在探访中国女修行者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有着不同故事的修行者,但相同的是她们对于自己的修行之路都无比坚定。怀揣着自己对生命的疑问,她们通过修行寻求答案。
许晓也是如此,她在探访路上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修行应该有独特的属性,正如每个人的疑问只有自己才能了解,她在日记中写道:“让人困惑的问题才是真正量身定做的东西,只有我能提出。只有我有责任、有能力去为其寻求答案。”
“旅行为期漫长,我会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不同脾气的修行者,不同风格,不同法门。”但这样的过程并不会增进许晓对修行者或修行的认识,也并未让她自恃有对修行者做任何判断的资格。“唯一的意义在于增进我对自己的判断一通过亲身经历得来,而不是任何人或参照物赋予我的判断。”
探访修行者让许晓从精神层面剖析了自己:“我对物质有需求。我喜欢过好日子。只有当我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充分满意,觉得充分安全,我才会开始考虑过清贫而节制的生活。但是,当我觉得安全感已经充分,我必然要去做一些冒险。我一直耗费精力在做冒险和安全之间的平衡。”
人生之路与修行之路一样,漫长且充满未知,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当下,经历过的每—个事件,感受到的每一份情绪,这些大抵都可以算为一种修行。在修行中,每个人会遇到只属于自己的问题,也会获得只属于自己的答案。生命是孤独的,但并不一定寂寞。孤独是自足的,人需要独立的空间面对自己。这是人性,不是自闭或自私。唤醒被掩盖的情绪,
正视自己也是一种修行
对修行的探寻让许晓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理解。在某次去往温州探访—位女道士的旅途中,她被唤醒了目睹灾难后压抑了许久的恐惧。
探访这位女道士实属不易,因为她的住处实在太特别了。那天,许晓跟着导航走到了目的地,可眼前竟然是条公路。问过向导后才发现,原来这位女道士住在公路下面。许晓说:“我站在那条公路,而她就在我的脚下。她做这样的选择,只因为那里安静。没有人会去。”
为了对这位女道士有更深入的了解,许晓决定当晚就住在女道士家中。女道士虽然喜欢安静,但对于许晓的到访也是欢迎的。但这位女道士独居太久,虽然一直很虔诚地修行,但年纪渐长,身体上受着病痛的折磨。许晓留宿的当晚,病痛再次来袭,女道士靠着坚定的修行信念忍受折磨,为了增强自己的信念,她大声地自我告慰。告慰的过程吓坏了许晓,她惊慌失措连夜离开。许晓说,她一直记得那种恐惧的感觉。这种恐惧让她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辞职之前,许晓是位资深记者,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前往灾区采访。许晓回忆着8年前的经历,“动身前往都江堰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仍然充满新闻理想的激情,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缺乏灾难报道经验,也没有从后方了解新闻进展,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地震,也不知道这是一次多么空前的灾难。”
直到踏上都江堰的土地,当出租车消失在夜色中,许晓才发现自己那可怜的“战地记者梦”被击得粉碎。“我吓坏了,眼前的现实超出我全部的人生经验。楼群以未曾见过的方式扭曲倒塌,空中盘旋着直升机。在彻头彻尾的停电和黑暗中,我想找一个前晚南苑机场招待所那样的地方休息,却发现这个想法是多么愚蠢。”为了对抗恐惧,她暗示自己有过类似体验,美国灾难大片里的末日景象就是如此,试图让自己相信对此情此景并非毫无心理准备。在成都,经过一些对灾难和灾难报道的基本学习,两天后,许晓去了北川。
在女道士家的经历让许晓再次面对恐惧:“我为什么把这些深刻的恐惧遗忘了这么久?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大声告诉所有人我害怕!”最后,她找到了答案:“人们时常会因为种种原因忽视或者压抑某些感受,比如恐惧。或许在当时那一刻时根本意识不到,但之后再回忆,那些被掩盖的情绪会慢慢浮现。这一过程也可以算得上是对生命历程的理解,是自我修行的—部分。”
极致、坚持和爱
与许晓的交谈,就像乘上开往灵魂深处的列车,不由得想与她探讨一些一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极致”、“坚持”和“爱”。
CR:最近,《牛津词典》收录了一批新词,其中有一个词“YOLO”令人印象深刻。YOLO的全称为:you only live once(你只能活一次),这个词想表达的就是“极致”。你怎么理解?
许晓:极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最纯粹的、也是最不真实的。极致意味着没有遗憾,但人生怎么会没有遗憾呢?真正的极致人生并不存在,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放弃,而每一次的放弃都意味着一种遗憾。如此,我们拥有的皆为非极致的人生。
CR:“坚持”是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放下”也成了必备的能力,这两者问矛盾吗?
许晓:“坚持”和“放下”本身都是正确的。其实修行也是一种坚持。修行是非常艰苦的,有很多的规矩和戒律,比如:过午不食。这样的戒律在外人看来或许并没有意义,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守戒律”意味着对信仰的尊重,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并且,这样的坚持让他们感到快乐。所以,无论是“坚持”还是“放下”都不需要刻意去学,遵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下”了。
CR:修行中寻找到了“什么是爱”的答案吗?
许晓:“爱”这个问题太宏大,只能说“爱”和“恨”都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比如:愤怒这种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演变为悲伤。简单来讲,愤怒就是恨的表现,而悲伤就是爱的表现。有一个词叫做“爱恨交织”,说的就是爱与恨相互依存,恨由爱而生,但最终还是会转化为爱。
知道了许晓的故事后,我和她在一次旅行分享活动上见了面,她是主讲人,我是她的听众之一。她本人比我想象的要柔和许多,当我有幸与她交谈,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才真正相信她早已强大到可以一个人行走在路上。
修行是件艰苦的事,并非人人能做到
2012年末日理论风靡。宣称地球将发生重大灾难,出现连续三天黑夜等异象。这种理论的来源是玛雅历法,理论认为该历法将在这一天结束。有人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真的着手准备逃亡。许晓虽不相信所谓世界末日,却被逃亡计划所吸引,好奇心促使她以义工的身份进入寺庙,也真正意义上正式接触到了修行。
许晓在探访修行者之前和大多数人一样,理所当然的以为出家就只要本人愿意,然后“剃头”就行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出家其实并不简单,也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修行者。
每个人对于修行的理解都不一样,许晓在理解修行前曾经提出许多浩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活着?为什么死亡?害怕死亡怎么办?绝望的时候怎么办?这些问题对于她是有意义的,它们让许晓展开好奇心,踏上了旅程。这也成为许晓开启探访修行者之路的真正源头。
在路上,许晓遇到过一位女修行者,才知道,修行是非常艰苦的,遵守“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戒律的规定十分严格,比如:正常情况下,修行者要每天3点起床做早课,7点准时吃早斋,早斋过后是正式的修行时间,12点午斋,下午继续修行,晚上10点休息。这样算下来,修行者的休息时间是很少的。恐怕光凌晨3点起床这件最基本的规定,于大多数人而言就很难做到,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
其实在那位女修行者真正受戒之前,也觉得遵守戒律是一件痛苦的事,需要努力才能坚持。但是,当她成为真正的修行者之后,就参悟到修行是在修心,心中坚定,身体就会随心而变。心有目标,路途中的艰苦自然会被淡化,抑或许这就是信仰和精神力量。
修行是一个人的事,修身也修心
许晓说,在探访中国女修行者的过程中,她遇到了很多有着不同故事的修行者,但相同的是她们对于自己的修行之路都无比坚定。怀揣着自己对生命的疑问,她们通过修行寻求答案。
许晓也是如此,她在探访路上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在她看来修行应该有独特的属性,正如每个人的疑问只有自己才能了解,她在日记中写道:“让人困惑的问题才是真正量身定做的东西,只有我能提出。只有我有责任、有能力去为其寻求答案。”
“旅行为期漫长,我会在不同的地方遇见不同的人,不同脾气的修行者,不同风格,不同法门。”但这样的过程并不会增进许晓对修行者或修行的认识,也并未让她自恃有对修行者做任何判断的资格。“唯一的意义在于增进我对自己的判断一通过亲身经历得来,而不是任何人或参照物赋予我的判断。”
探访修行者让许晓从精神层面剖析了自己:“我对物质有需求。我喜欢过好日子。只有当我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充分满意,觉得充分安全,我才会开始考虑过清贫而节制的生活。但是,当我觉得安全感已经充分,我必然要去做一些冒险。我一直耗费精力在做冒险和安全之间的平衡。”
人生之路与修行之路一样,漫长且充满未知,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当下,经历过的每—个事件,感受到的每一份情绪,这些大抵都可以算为一种修行。在修行中,每个人会遇到只属于自己的问题,也会获得只属于自己的答案。生命是孤独的,但并不一定寂寞。孤独是自足的,人需要独立的空间面对自己。这是人性,不是自闭或自私。唤醒被掩盖的情绪,
正视自己也是一种修行
对修行的探寻让许晓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理解。在某次去往温州探访—位女道士的旅途中,她被唤醒了目睹灾难后压抑了许久的恐惧。
探访这位女道士实属不易,因为她的住处实在太特别了。那天,许晓跟着导航走到了目的地,可眼前竟然是条公路。问过向导后才发现,原来这位女道士住在公路下面。许晓说:“我站在那条公路,而她就在我的脚下。她做这样的选择,只因为那里安静。没有人会去。”
为了对这位女道士有更深入的了解,许晓决定当晚就住在女道士家中。女道士虽然喜欢安静,但对于许晓的到访也是欢迎的。但这位女道士独居太久,虽然一直很虔诚地修行,但年纪渐长,身体上受着病痛的折磨。许晓留宿的当晚,病痛再次来袭,女道士靠着坚定的修行信念忍受折磨,为了增强自己的信念,她大声地自我告慰。告慰的过程吓坏了许晓,她惊慌失措连夜离开。许晓说,她一直记得那种恐惧的感觉。这种恐惧让她感觉有些似曾相识。
辞职之前,许晓是位资深记者,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前往灾区采访。许晓回忆着8年前的经历,“动身前往都江堰的那一刻,我的心中仍然充满新闻理想的激情,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缺乏灾难报道经验,也没有从后方了解新闻进展,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地震,也不知道这是一次多么空前的灾难。”
直到踏上都江堰的土地,当出租车消失在夜色中,许晓才发现自己那可怜的“战地记者梦”被击得粉碎。“我吓坏了,眼前的现实超出我全部的人生经验。楼群以未曾见过的方式扭曲倒塌,空中盘旋着直升机。在彻头彻尾的停电和黑暗中,我想找一个前晚南苑机场招待所那样的地方休息,却发现这个想法是多么愚蠢。”为了对抗恐惧,她暗示自己有过类似体验,美国灾难大片里的末日景象就是如此,试图让自己相信对此情此景并非毫无心理准备。在成都,经过一些对灾难和灾难报道的基本学习,两天后,许晓去了北川。
在女道士家的经历让许晓再次面对恐惧:“我为什么把这些深刻的恐惧遗忘了这么久?为什么我从来没有大声告诉所有人我害怕!”最后,她找到了答案:“人们时常会因为种种原因忽视或者压抑某些感受,比如恐惧。或许在当时那一刻时根本意识不到,但之后再回忆,那些被掩盖的情绪会慢慢浮现。这一过程也可以算得上是对生命历程的理解,是自我修行的—部分。”
极致、坚持和爱
与许晓的交谈,就像乘上开往灵魂深处的列车,不由得想与她探讨一些一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极致”、“坚持”和“爱”。
CR:最近,《牛津词典》收录了一批新词,其中有一个词“YOLO”令人印象深刻。YOLO的全称为:you only live once(你只能活一次),这个词想表达的就是“极致”。你怎么理解?
许晓:极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最纯粹的、也是最不真实的。极致意味着没有遗憾,但人生怎么会没有遗憾呢?真正的极致人生并不存在,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一次放弃,而每一次的放弃都意味着一种遗憾。如此,我们拥有的皆为非极致的人生。
CR:“坚持”是美德。但不知从何时起,“放下”也成了必备的能力,这两者问矛盾吗?
许晓:“坚持”和“放下”本身都是正确的。其实修行也是一种坚持。修行是非常艰苦的,有很多的规矩和戒律,比如:过午不食。这样的戒律在外人看来或许并没有意义,但对于修行者来说,“守戒律”意味着对信仰的尊重,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并且,这样的坚持让他们感到快乐。所以,无论是“坚持”还是“放下”都不需要刻意去学,遵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该“放下”了。
CR:修行中寻找到了“什么是爱”的答案吗?
许晓:“爱”这个问题太宏大,只能说“爱”和“恨”都有很多种表现方式,比如:愤怒这种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演变为悲伤。简单来讲,愤怒就是恨的表现,而悲伤就是爱的表现。有一个词叫做“爱恨交织”,说的就是爱与恨相互依存,恨由爱而生,但最终还是会转化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