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分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klie198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非常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于是人们考虑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更好的保护,本文将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并且以本地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数字化上面存在的问题,在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比如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进步对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保护方式,找寻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方式。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管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46-02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竹藤编织技艺为例》(项目编号:2019KY1356)阶段性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民族向心凝聚力的重要代表。因此,应该要积极保护好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着的是我们的伦理意识,对于指引我国文化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民间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许多劳动人民以及手工艺人们的文化和历史传承精神,包含着各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许多艺术工作者、手工业者的灵感和创作源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联系着当今变化发展的世界又牵引着悠久的过去。现如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有一些不足,应坚持在解决的过程中,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转变保护方式。也不能把保护局限于古代的亭台楼阁,甚至是制造假文物,反而使真正的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对于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具体措施,“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开始措施,需要去发掘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去保存文化遗产所沉淀下来的悠久历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大众的美好意识,国家文化的繁荣源泉。但是,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存和发展遇到许多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仍然面临着比较不好的形势。
  二、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数字化保护策略
  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用数字化技术的方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化技术在当今传统手工艺展示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当今世界,数字化在大信息化时代中发展迅速并且被用于各个专业领域,他们之间相互渗透。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相结合,可以让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传统非物质文化,而是成为它的创作者、传播者。举例来说,以粤剧文化产物为例,它不断通过吸收创新元素来不断扩展自己,不管是它的民间祭祀演剧类型还是城市剧院演剧的种类,从粤剧、电影粤剧、动漫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新技术的变化与粤剧文化紧密联系。以此来看,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必然的未来趋势。
  从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合理地进行非遗建档措施;(二)举行各种活动宣传非遗文化,通过设置各种数字化平台等来宣传非遗文化;(三)研究非遗的历史文化,通过各种数字化系统的研究来进行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未来方向的探索。目前,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本来面目很难在传统中继续保持。当今世界,数据化现实技术已经开发的越来越成熟,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更加真实地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以本地
  代表性非遗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
  竹藤草芒编织业是都安瑶族自治县传统民族产业,被评为“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小小的村落,传承着悠久的文化,推开窗子,手艺篮子濡染着古老的气息,手艺人专心编織着芒草篮子,动作十分娴熟。篮子的用途很广 ,可以用于装酒、果、花、菜等。篮子的原材料是“芒草”,是当地的药材,在山上随处可见,“芒草”有抗虫蛀的功效,可以保留很久。勤劳智慧的都安人民利用竹、藤、草、芒等原材料,编织出一些诸如竹帽、花篮、茶盘等日用器具以及鸟、兽、牛、羊等各种动物形状的工艺品。广西都安竹藤草芒编织历史悠久,因石山地区盛产竹、藤、草、芒等编织原料,且当地人心灵手巧,把传统的民族手工工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被评为“中国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之乡”。但是现如今,以广西地区瑶族的竹藤草芒编织技艺为例的非遗文化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保留,但是其中很多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广泛的宣传与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比较复杂,融合各种民俗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包容天地万物,并且拥有复杂性多样性,这种多变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在社会中进行广泛宣传。于是,利用数字化网络进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效果可观。因此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在人民群众中的认知度,了解度,引入新的数字化技术是现在非常需要的。但是,当前我国利用数字化系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数字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是每一个非遗艺术品所特有的,人们能够在这种文化中看到它的情怀、文化、历史,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意义。然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数据化信息技术资源比非遗文化资源还要少,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含义,这是数字技术应用不够广泛的后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业数字化保护。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比较淡,保护不利现象时常发生。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商业化的趋势,有的甚至改变了继承创新的本意,随意改动非物质文化民俗艺术,导致原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比如在一些少数地区人们进行过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保护意识,只有在比较良好的稳定的背景中进行专业数字化保护方面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社会人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缺乏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以及局限性,所以人们对其认识还处在相对封闭狭隘的认知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中并没有完美的表现。很多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还是十分浅薄,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对社会精神文化的繁荣也非常不利。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不够。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风险挑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流失对于保护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产生不良后果,以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少资金而消逝在这个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有着良好的稳定方式来进行提升我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形象,就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优化的保护。
  五、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措施
  (一)培养更多数字化方面的人才。采用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前提首先是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可以和现代化数字化技术保护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相关联的研究课程,保证现代的优秀青年能学会数字化技术保护的方法,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可以在不断地进步中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构建数字化信息库。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顺利地进行,在这个大信息化时代可以构建一个大型的数字化信息库,它可以具备找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和修复历史资料的作用,还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统一有效的分类,由此看来,构建数字化信息库相对来说是最合适的能够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做法。
  六、总结
  综合上述,应继续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上面的保护,对不同的困难任务,进行合理的解决,数字化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提供了许多的支持。作为一种外向的科学技术来说,通过优化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的建档、宣传、研究、保存、传承、利用等不同方面的措施,使我们能够很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此外,通过对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也会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利用以及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技术保护下的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闰华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2]王明月.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风险与路径反思[J].文化遗产,2015,(3).
  [3]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既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4]邹启山.联合国救科文化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宋仪艳.民俗旅游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和谐共赢——以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为例[J].旅游学研究,2007.
  [6]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
  [7]吴倩.刍议数字媒体艺术[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10):225.
  [8]贺琛.苗族蜡染[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9]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运用[J].艺术百家,2009,25(5):233-234.
  [10]丁丽.数字技术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播途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7.
  作者简介:
  陆筱欣,女,汉,广西蒙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景观设计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有所提升。现代陶艺的特点不再只是局限于日常生活的使用,更多的是结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而设计的。陶瓷的设计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在原始时期陶瓷的设计主要是以自在为设计方向,到秦朝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自为式发展过程,而当今的中国陶瓷文创设计更追求以复归自然的方式结合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趋势,创造出更符合当代需求的陶瓷作品。  【关键词】 陶瓷文创;复归自然;陶瓷设计
期刊
【摘要】 众所周知,伦理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治国,还是安家都有伦理的意蕴,在校园中,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校园环境十分和谐。然而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生思想越来越自由和越来越开放,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为了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高校的管理工作更是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建立起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
期刊
【摘要】 做好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有着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强化全民素养的关键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开始得到大力普及和应用,给群众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文化服务中心工作者,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推动群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大限度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本
期刊
【摘要】 《临川四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出版和研究成果丰富,以《临川四梦》插图为研究对象,可以得到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插图研究变迁史的样本,本文旨在梳理出从明清至今,较为翔实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川四梦》插图本的出版版本,以及分析随之产生的研究方法的变迁问题。  【关键词】 《临川四梦》插图; 版本梳理; 研究方法变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步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获得了人们更高的重视。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传统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现代文化的积累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现代化设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更加有利的基础,一方面能够有效强化文化的保护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体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价值。本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
期刊
【摘要】 通读史料时不难发现,相同事件在不同的史料中会出现不同注解。本文将通过对比《史记》《左传》《春秋》中对赵氏孤儿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载,以察独属司马迁的著史观。  【关键词】 司马迁;《史记》;《左传》;《春秋》;赵氏孤儿;著书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0-0017-02  一、引言  《史记》中的世家章节中记载了
期刊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位杰出词人,为宋词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表面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词风,但仔细分析起来却风格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苏轼豪放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乐观与旷达、潇洒与自适,辛弃疾则沉郁、悲壮。潜藏在二者“豪放”背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是有很大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迥然相异的。本文就是从对比中发现二人词作气质的差异。  【关键词】 苏、辛词;精神气质;差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他摆脱了传统的羁绊和束缚,一生最大的贡献在于撰写了全面客观介绍世界的著作《瀛环志略》。在社会转型时期,以世界多元化的视角,分析了欧洲强大的历史及现实原因,并对近代世界格局的状况和周边进行了分析。徐继畲的开放思想及其实践活动,给中国近代化留下深刻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近代世界格局;启蒙;《瀛环志略》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纪录片(记录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记录、反映现实的使命。自“新纪录电影风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各国的影坛,“虚实互补”的创作手法也逐步成为纪录片突破固有模式的一剂良方。而作为架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上的历史题材纪录片,现代科技条件下虚拟技术发展与应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从另一个角度对“什么才是纪录片本质”和“如何更好地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本质”进行了讨论与尝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