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陌生化”理論源自俄国,是一种旨在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保持学习的新鲜感,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小说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课文文体,如何将常见的文体讲得具有吸引力,就需要陌生化策略来实现。陌生字词、陌生句式、陌生标点、陌生教学流程、陌生教学方法都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策略的运用。本文从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的陌生化策略入手,分析并探讨在课堂上应用的具体策略,希望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说阅读;陌生化;策略
引言: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强调对熟悉事物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练习,但往往忽视了“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陌生化”理论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这一理论强调内容、形式、艺术上对常情、常事、常境的超越,强调将表面不相关、内部存在联系的因素形成对立和冲突,强调陌生化带来的感官刺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原本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将艺术凸显事物、凸显美的过程有效剖析,后来,这一理论被过度至文学创作领域,在语文阅读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将课文中的语言资源陌生化
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对字词的运用、对典故的运用、对文章结构、写法的运用都是不同的,文章反应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同,每一个作者的文章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性,为学生营造一种陌生感,抓住个性化、异常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在进行正式讲解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不寻常之处,借助这些陌生的不寻常来深入挖掘文章。
二、借助陌生化句式挖掘文本内涵
陌生化句式是指文章中与以往不同的语句结构、表达方式,比如,正常的句式是“我的母亲直起背来。”为了强调“母亲”而将句子强调部分单独列出,变形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一类的陌生句式非常容易辨认,教师不可忽视,要抓住这些不同寻常的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这样的句式,是在强调什么,这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而将课堂教学从句式引向文章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借助陌生的文章结构发掘作者的深意
文章结构大致可分为正叙、倒叙、插叙等几种,通常情况下,文章都是正叙的结构来阐述作者的所思所想,倒叙、插叙结构的文章往往代表着强调,代表着作者的强烈情感和思想。以高中语文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关于祥林嫂倒毙街头的片段描写中采用了倒叙的结构,一开篇就将祥林嫂的悲惨描写出来,对读者造成情感上的冲击,而后再通过对话等形式将其一生描写出来,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与读者形成共鸣。在小说的主线描写中,第一人称“我”起到了引领视线的作用,是见证人也是条线,是与读者站在统一视角的人物,“我”的所见所闻能够迅速激起读者对祥林嫂的同情,对于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四、将课堂教学模式陌生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材中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都是出示课题、作者介绍、阐述文章、作者背景、疏通字词、划分文章内容、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一套教学模式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仍然没有完全退出国内教育舞台,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这样一个固定的、没有变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活力,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更改、调整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套路完全摸透,不时加入一些契合教学内容的、不常见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遇到对话较多的小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为剧本模式;遇到作者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小说文章组,教师可以在单元开启第一课进行一次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而不是每一课都讲一遍相差不大的内容。
五、定期进行陌生的教学评价输出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都十分固定,日记批改就是一个“阅”字,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正确就评价为“好”、“不错”,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评价失去了兴趣,鼓励的语言和文字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当定期变化自己对于的教学评价方式,定期变化教学评价的用词、用语,可以加深积极方面评价的程度,把“好”改成“非常好”,把“阅”改为有效的提点和评价,用发自内心的赞赏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投入。
结束语
陌生化策略是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小说阅读的重要方式,能够打破教学的固定模式,使学生们从固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更新的角度去挖掘、分析教材内的小说题材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教师的更有效的鼓励和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炳誉,廖志英. “陌生化”视野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新教师,2017(09):27-28.
[2]朱雪琴. 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0.
关键词:小说阅读;陌生化;策略
引言: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强调对熟悉事物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反复练习,但往往忽视了“熟视无睹”,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陌生化”理论来源于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1],这一理论强调内容、形式、艺术上对常情、常事、常境的超越,强调将表面不相关、内部存在联系的因素形成对立和冲突,强调陌生化带来的感官刺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原本应用在艺术创作领域,将艺术凸显事物、凸显美的过程有效剖析,后来,这一理论被过度至文学创作领域,在语文阅读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将课文中的语言资源陌生化
不同的作者在写作时,对字词的运用、对典故的运用、对文章结构、写法的运用都是不同的,文章反应的是作者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因此,每一篇文章都是不同,每一个作者的文章都是不同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性,为学生营造一种陌生感,抓住个性化、异常之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在进行正式讲解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字里行间的不寻常之处,借助这些陌生的不寻常来深入挖掘文章。
二、借助陌生化句式挖掘文本内涵
陌生化句式是指文章中与以往不同的语句结构、表达方式,比如,正常的句式是“我的母亲直起背来。”为了强调“母亲”而将句子强调部分单独列出,变形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这一类的陌生句式非常容易辨认,教师不可忽视,要抓住这些不同寻常的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会用这样的句式,是在强调什么,这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而将课堂教学从句式引向文章中心思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借助陌生的文章结构发掘作者的深意
文章结构大致可分为正叙、倒叙、插叙等几种,通常情况下,文章都是正叙的结构来阐述作者的所思所想,倒叙、插叙结构的文章往往代表着强调,代表着作者的强烈情感和思想。以高中语文课文中,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关于祥林嫂倒毙街头的片段描写中采用了倒叙的结构,一开篇就将祥林嫂的悲惨描写出来,对读者造成情感上的冲击,而后再通过对话等形式将其一生描写出来,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与读者形成共鸣。在小说的主线描写中,第一人称“我”起到了引领视线的作用,是见证人也是条线,是与读者站在统一视角的人物,“我”的所见所闻能够迅速激起读者对祥林嫂的同情,对于旧社会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
四、将课堂教学模式陌生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材中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都是出示课题、作者介绍、阐述文章、作者背景、疏通字词、划分文章内容、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一套教学模式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今,仍然没有完全退出国内教育舞台,被称为“红领巾”教学法。这样一个固定的、没有变化的教学模式,非常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失去活力,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有意识地更改、调整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套路完全摸透,不时加入一些契合教学内容的、不常见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遇到对话较多的小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为剧本模式;遇到作者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小说文章组,教师可以在单元开启第一课进行一次统一的历史背景介绍,而不是每一课都讲一遍相差不大的内容。
五、定期进行陌生的教学评价输出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都十分固定,日记批改就是一个“阅”字,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正确就评价为“好”、“不错”,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从教师那里得到的评价失去了兴趣,鼓励的语言和文字也激不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当定期变化自己对于的教学评价方式,定期变化教学评价的用词、用语,可以加深积极方面评价的程度,把“好”改成“非常好”,把“阅”改为有效的提点和评价,用发自内心的赞赏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投入。
结束语
陌生化策略是高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小说阅读的重要方式,能够打破教学的固定模式,使学生们从固化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从更新的角度去挖掘、分析教材内的小说题材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在教师的更有效的鼓励和引导下,提高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炳誉,廖志英. “陌生化”视野下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 新教师,2017(09):27-28.
[2]朱雪琴. 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