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情缘60年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西省资溪县革命烈士陵园的山腰上。与烈士陵墓相邻不远的一排破旧平房内,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南下离休干部,他就是1950年2月初那场震惊全国的“资溪事件”中,唯一健在的幸存者——李东汉。2014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0日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李老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为了缅怀牺牲的亲密战友,李老坚守烈士陵园60余载,书写出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生死情缘。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老一直在烈士陵墓西侧旁的那两间旧平房里居住,为的是陪伴那些曾经生死相依的战友。李老经常会去陵园打扫,清理杂草。擦拭墓碑。累了他就在烈士墓前坐坐,回想战友的音容笑貌,和战友们说说心里话:每年清明节在烈士墓前。李老都要为机关干部、部队战士及青少年学生讲革命故事;每年正月初五(资溪事件的祭日),李老总要在桌上摆上酒杯和碗筷,为牺牲的战友斟满酒……
  李老育有3男1女。现在儿孙满堂,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谈起60多年前的往事。李老仍然抑制不住激动情绪。
  1948年冬,李东汉在辽宁锦州家乡参加土改运动。此时组织上急需一批人员南下。参加新生红色政权建设。李东汉报名参加了南下工作队,跟随部队一路浩浩荡荡,来到江西抚州专区。不久,年仅18岁的李东汉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东汉、李文、吴有才等人作为通信员在田永丰、林兴才、王佑臣等南下干部的带领下,组成一支工作队进入刚解放的资溪县。当时,田永丰任资溪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林兴才任抚州军分区483团副教导员兼资溪武装大队大队长,王佑臣为县委宣传部部长。张茂亭为县委组织部部长。他们白天一起工作,晚上打通铺一块睡觉,互相关照,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在革命大家庭里当干部的毫无官架子,本应我们通信员担负服务领导的责任。现实却反过来。年长有经验的领导像兄长一样处处照护我们这些年幼的小兵。”回首往事,李老满怀深情地说。年轻的李东汉感受到革命阵营的无限温暖。在革命熔炉中,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李老说,有一次他生病了,县领导得知后。立即带卫生员为他看病,并亲自为他取药,安排他吃病号伙食,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资溪刚解放不久,匪患猖獗。1950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初五)凌晨,参加完军民联欢会的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这时,隐藏在资溪县、福建省光泽县、江西黎川和金溪一带的土匪和国民党残兵800余人,在资溪匪首曾皋九的带领下,趁着漫天大雾,向资溪县城发起了猖狂进攻。当时县城驻军只有一个排,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县委决定组织突围转移,由林兴才任军事指挥。土匪们入城后先攻占了公安局、粮食局、县政府、县委机关所在地。机关干部和战士、民兵一边抵抗,一边突围。在这危急关头,林兴才首先想到的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南下工作队人员的安危,他沉着掩护30多名干部从城西北突围出去后,发现还有一些干部战士仍在土匪的包围中,他毫不犹豫旋即又冒着枪林弹雨二进县城,寻找尚未突围脱险的战友。在他的掩护下,李东汉和陈子忠、林木根、候振兴、吕东壁、于鸿思、张继臣、晨光(县长)等一批南下同志,从三江方向突围出来。这时天色已渐明,浓雾将散尽,林兴才本可以同大家一道安全转移,但他发现还有县委副书记田永丰和宣传部长王佑臣等领导及家属尚陷在匪徒的重围中,生死未卜。他不顾个人安危,决定再进城去寻找。同志们都劝阻说:“不能去了,太危险!”林兴才坚定地回答:“我的任务是保卫县城、掩护首长、让战友们安全撤离,我要顾全大局,与资溪共存亡!”言毕,他带领几名有战斗经验的同志毅然掉头再次冲进县城。林兴才在城里四处寻找田副书记等人,但终未能找到。正当他们返回城北门时,匪徒已堵住了去路。敌人的机枪疯狂地向他们扫射,林兴才临危不惧,指挥还击。通信员李文不幸被土匪击中大腿,负伤倒地,不能走动,林兴才见状立刻返回,背着李文撤退,这时土匪的机枪一阵扫射,两人都中弹光荣牺牲。余下的同志从罐头洲山脚下向三江村撤离,在这次突围战斗中有田永丰、王佑臣、林兴才、李文等17名干部、战士壮烈牺牲。事后,烈士的忠骨被安葬在资溪烈士陵园。“资溪事件”震惊了全国,党中央立即下令展开剿匪,曾皋九等匪徒被先后剿灭。
  昔日南下工作队人员中,如今住在资溪的只剩李老一人。李老的子孙先后多次要把他接到新楼房去居住,但李老总是婉言谢绝,李老满怀深情地告诉孩子们:“我是舍不得离开当年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要一直守护着他们。”
  李老常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他给孩子们讲述革命烈士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李老几十年如一日,自愿守护烈士墓的壮举在当地传为佳话。李老离开家乡南下资溪已半个多世纪,他早已把资溪当做故乡。他在资溪先后担任过土改工作队队长、县供销社主任、县邮电局局长、高阜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等职务。
  李老一生跟党走,无怨无悔,他常常告诫后代:“要世代感党恩,没有党的培育就没有我的一切;没有先烈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69岁,自去年6月以来,右膝关节处一直疼痛,尤其是上下楼或行走时间稍长点,疼痛感更加剧烈:疼痛加剧时,右脚三四天不能着地。经磁共振检查显示:右膝退变,右髌上囊积液。经抽取积液和服药治疗,疼痛逐渐缓解。我一直在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但右膝关节左侧还有一固定压痛点,行走稍多一点,右膝关节内及两侧肌肉会异常酸痛,并有一种牵扯感。同时,我还有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请问:我的右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82岁,患高血压几十年,一直服氨氯地平和倍他乐克等药物治疗。目前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以下,舒张压在60mmHg左右,脉压差在80mmHg左右,且还有扩大之趋势。我的血压特点是白天控制较好,一到晚上便逐渐升高,凌晨两点以后收缩压为170mmHg以上。请问:我这样的情况是否要加服降压药,脉压差大有何危害,应怎样治疗和调理?  宜春市 朱××  朱××同志:  你患高
期刊
按中医理论。肝在五行中属木,春木旺,肝主事。也就是说,春季是肝脏当令的季节,要养阳益肝,以防肝脏淤滞不畅,因此春季护肝尤为重要。  春季养肝食为先。饮食调养是防春火于未然的重要措施,而且操作十分方便。下面介绍几款适合家庭制作的去春火药膳方,平时有面红口干、急躁易怒、小便短赤、头晕目眩等肝火旺盛现象的人,常吃这些药膳,可养生护肝。  苦瓜炒肉丝  瘦猪肉50克,切丝,加黄酒、淀粉拌匀,入热油锅以旺火
期刊
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药物,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也较高。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滥用现象也不断发生。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使滥用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大家有必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炎症?  抗生素,我们习惯叫“消炎药”,作为家庭的最常备药物,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事实上,抗生素是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而医学意
期刊
保姆待遇  3位年轻妈妈在一起谈论自家保姆的待遇。  甲:“我家保姆是从家政公司雇来的,给了高薪。”  乙:“我家保姆是从农村来的,平时给些衣物,逢年过节给她三瓜两枣就可以了。反正是孩子的亲姑姑。”  丙:“我家保姆是从乡下老家来的,我分文不给。”  甲、乙惊问其故。  丙徐徐答道:“她是孩子的奶奶。”  孙子纳闷  爷爷60多岁了,为什么要上老年大学?孙子纳闷。  爷爷有退休金,衣食无忧,为什么
期刊
这虽是一个甲子以前的往事,现在一想起来却依然那么清晰。说起自己和文学艺术的最初结缘,那还是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南昌市的一条小巷深处大房子里面的堂屋有“书场”,说书人每当夜幕降临之时,就开场说将开来。老祖母是“书场”的常客,每次花5分钱听完一段故事,或喜或悲,或感或叹,总要陪上一把眼泪回家,而且第二天还非要跟我们絮叨一番。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朦胧地意识到说书人的精彩表演——文学艺术原本会对一个
期刊
五谷养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国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的说法。如今,祖先们的智慧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科学地食用五谷,确实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杂粮的药用价值,  燕麦降血脂。燕麦最受推崇的保健成分是B葡聚糖,它是一种水溶性纤维,能给燕麦带来黏稠的口感。研究表明,燕麦中的B葡聚糖具有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效果,同时又不会影响到高
期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想起了50年前,在农村工作的一段往事。  1963年1月30日,我作为中共吉安地委工作组的一员,到吉安市禾埠公社观前大队徐家生产队蹲点,任务是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力争实现地委提出的农业跨“纲要”,粮食亩产800斤的目标。  徐家村生产条件差,往年粮食亩产不过四五百斤。徐家绿肥种得很少,前些时候又发生过猪瘟,几乎家家空了栏,猪牛栏粪也不多。面对这种状况,我走村串户,宣
期刊
从山东到西北,从西北到新疆,从新疆到江西,从学校到部队,从部队到农村,92岁高龄的她曾走过大半个中国。她几十年扎根乡村,教书育人、扶贫济困,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她就是全国优秀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龚全珍。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34岁的龚全珍相随而归。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
期刊
家庭教育就是家教、家训、家规,有的家庭有明文撰写的家规,多数家庭和家族没有明文书写,都是由长辈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世代流传成为家风。古时有许多家教典范流传至今,如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忠”是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俭”是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勤”为曾家之家风;杨家将世代挂帅,出兵抗击外敌,保卫国家,“勇”是杨家之家风,这些都是人人崇敬、世代传诵的典范。  我出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