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的274名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交流访谈、统计分析,发现实行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其课题进度、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一导师制培养和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分析其原因在于:双导师制可综合不同导师的优点,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研究生尽快度过科研适应期,进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导师指导方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导师指导方式和模式研究”(JGYJ-2018003)
[作者简介] 钱明芳(1987—),女,浙江湖州人,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铁磁功能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5-12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沈文钦等[1]通过对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博士生认可联合指导制(双导师制或小组导师制),且理工科的博士生和导师主张联合指导制的比例,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师生更高,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差异所导致的。同时,作者也看到,由于目前国内博士生联合指导制推行仍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实行联合指导制容易造成“责任分散效应”和“旁观者效应”,即由于导师责任的不确定性,导师放松了对博士生的指导[2]。因而,是否采用联合指导制度应充分考虑到博士生的意愿和指导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导师指导制度本质上影响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影响着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而不同的导师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又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彭湃[3]通过对导师指导行为进行分类后,引入情景互动模式进行解释后,认为个体特征、导师指导观、外在情景均会影响着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行为,在需求满足和期望达成机制的作用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决定着具体的指导行为。吴嘉琦等[4]通过对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着博士生科研产出,而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科类博士生群体中,作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来实现的。徐岚[5]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博士生对于专制型和放任型导师的满意度最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至少要扮演好“问题解决者”和“引导者”这两重角色。对于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包水梅等[6]认为,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等四个要素不可或缺,同时唯有坚持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研究生指导的满意度和培养质量。
二、問卷分析与研究发现
文章聚焦于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方面的影响,面向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到了274份有效问卷。其中,单一导师制(只有一位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165人、占总人数的60.22%,双导师制(有导师和副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57人、占总人数的20.80%,小组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负责、集体指导)培养的研究生52人、占总人数的18.98%;就问卷调查对象就读高校而言,来自985高校的有196人、占总人数的71.53%,来自211高校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0.95%,来自其他高校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17.52%。
(一)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
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体分析发现: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较好、但未发表论文;7.3%的研究生已发表论文或有其他突出成果。此外,在专利产出方面,10.95%的研究生已申请或授权专利。对上述研究生群体,按照不同导师指导模式进行筛选后发现,在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50.3%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而在小组导师制培养和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分别有42.31%、38.60%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在论文产出方面,4.85%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有SCI论文产出,且有0.6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在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3.85%的人有SCI论文,但无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而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8.77%的人有SCI论文产出,当中更是有3.5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为三种模式下的最高。在专利产出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9.0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小组导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7.6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19.30%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同样为三种模式中的最高。
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筛选后发现,有3位研究生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高水平论文,当中有2人为双导师制培养,1人为单一导师制培养。在已发表1~3篇SCI论文的群体中,有5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03%;有4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7.02%;有2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84%。在已发表7篇以上SCI论文的群体中,有1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0.61%;有1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75%;无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对已申请专利的研究生群体进行筛选发现,有16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70%;有9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5.79%;有5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62%。因此,不论是在课题进度,还是在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均更优于实行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另一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实行单一导师制并不是一种较优的培养模式。 (二)导师指导模式与导师指导方式的关系分析
为反映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影响,文章设置了研究生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课题组召开小组会的频率、导师是否会帮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等4个观测指标,旨在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例证不同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影响。表1为研究生与导师每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次统计,表2为小组会召开的频次统计。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35.76%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且15.15%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的频率也少于或等于1次,均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较高值。可见,实行单一导师制培养,容易产生导师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况,从而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受到影响。这一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50.3%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而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虽然有44.23%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但仅有5.77%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且有59.62%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的频率大于或等于9次。可见,虽然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较少,但课题组定期召开的小组会,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导师一对一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该种指导模式下,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的研究生要低于单一导师制指导的研究生。相较而言,双导师制培养很好地综合了两种不同导师指导模式的优点,仅有21.05%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同时他们也有机会定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显然,以上两个指标对于研究生培养是有益的。因此,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硕士生群体中,只有38.6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为三种模式中的最低值。当然,除了师生之间能够定期交流之外,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导师是否会帮研究生修改PPT和论文展开调查,得出如表3所示的统计结果。从表中不难发现,11.51%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从不帮助其修改PPT。而这项数据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8.77%,为三种指导模式下的最低值,这也侧面反映了双导师制培养有利于对研究生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23.0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从不帮助其修改PPT,为三种模式下的最高值,因此,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容易造成导师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况。
不同指导模式之间的核心问题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表4为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的统计。從表中可以看出,34.62%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高。而在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22.4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低,同时在这部分群体中,有20.61%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经常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高值。这两项数据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与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较为接近。可见,从研究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这一角度看,实行单一导师制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44.23%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次数小于等于1次,综合表4的结果,本文认为,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同样也不是较优的导师指导模式。
(三)结论与启示
1.单一导师制作为我国高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导师指导模式,其虽有利形成研究生对于导师的信任关系,但也容易造成导师对于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态,从而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受到影响。而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容易因为导师的权责不清晰,造成师生之间的一对一交流过少这一状况,虽然不少实行小组导师制的课题组内有定期召开的小组会,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之间交流较少这一缺点,但仍然有超过1/3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不愿意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这显然不利于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因此,同样不是一种较优的指导模式。
2.相较而言,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无论是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还是课题组召开小组会的频率,均为三种模式中的较优值。同时,该种模式下导师会在不同程度上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因此,不论是从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上的指导,还是生活上的关心关爱角度,实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3.通过对调查群体进行个例分析发现,在科研产出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不论是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数量,均优于实行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特别在已发表SCI论文的群体中,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比例,均在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比例的2倍以上。因此,实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
4.通过对科研成果较为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分析发现,其指导模式普遍具体以下特征:每月导师能与研究生进行一对一交流2~4次,每学期研究生能参与课题组小组会9次以上,同时导师会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一定程度上会向导师寻求帮助。因此,本文建议明确不同指导模式中导师的责任,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有定期交流的机会,避免出现导师因为工作忙、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造成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态,可更好地发挥出不同模式各自的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文钦,高耀,赵世奎.单一导师制抑或联合指导制——博士生对不同指导方式的偏好及其满意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54-59. [2]沈文欽,金帷.博士生联合指导制度的全球扩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89-95.
[3]彭湃.情境与互动的形塑:导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与解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9):61-67.
[4]吴嘉琦,罗蕴丰.博士生导师如何影响博士生科研发表?——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5):55-62.
[5]徐岚.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6):58-66.
[6]包水梅,杨冰冰.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08-114+121.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utorial System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AN Ming-fang, ZHONG Shi-jiang, ZHANG Xue-xi, GENG Lin, LI Ju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 tutor is the first person responsible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e guidance mode and method of postgraduate tutor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74 postgraduates from some domes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trained with double tutor system are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are trained with single tutor system and group tutor system in terms of project progress, 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output in achievement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can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tutors,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elp postgraduate students ge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daptation perio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by hel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double tutor system; tutor’s guidance mode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导师指导方式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导师指导方式和模式研究”(JGYJ-2018003)
[作者简介] 钱明芳(1987—),女,浙江湖州人,工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铁磁功能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5-12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展、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沈文钦等[1]通过对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博士质量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博士生认可联合指导制(双导师制或小组导师制),且理工科的博士生和导师主张联合指导制的比例,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师生更高,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生产方式差异所导致的。同时,作者也看到,由于目前国内博士生联合指导制推行仍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因此实行联合指导制容易造成“责任分散效应”和“旁观者效应”,即由于导师责任的不确定性,导师放松了对博士生的指导[2]。因而,是否采用联合指导制度应充分考虑到博士生的意愿和指导需求,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导师指导制度本质上影响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影响着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行为,而不同的导师指导模式和指导方式又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彭湃[3]通过对导师指导行为进行分类后,引入情景互动模式进行解释后,认为个体特征、导师指导观、外在情景均会影响着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行为,在需求满足和期望达成机制的作用下,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决定着具体的指导行为。吴嘉琦等[4]通过对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导师的学术指导显著正向影响着博士生科研产出,而这种影响更多体现在理工科类博士生群体中,作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博士生科研参与来实现的。徐岚[5]以一所研究型大学为案例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博士生对于专制型和放任型导师的满意度最低,导师在师生关系中至少要扮演好“问题解决者”和“引导者”这两重角色。对于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包水梅等[6]认为,知识水平、专业态度、指导内容与技能、专业发展等四个要素不可或缺,同时唯有坚持指导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才能正确地处理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提高研究生指导的满意度和培养质量。
二、問卷分析与研究发现
文章聚焦于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模式对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锤炼等方面的影响,面向国内部分理工科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到了274份有效问卷。其中,单一导师制(只有一位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165人、占总人数的60.22%,双导师制(有导师和副导师)培养的研究生有57人、占总人数的20.80%,小组导师制(一主多辅,导师负责、集体指导)培养的研究生52人、占总人数的18.98%;就问卷调查对象就读高校而言,来自985高校的有196人、占总人数的71.53%,来自211高校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10.95%,来自其他高校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17.52%。
(一)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
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体分析发现: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46.3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较好、但未发表论文;7.3%的研究生已发表论文或有其他突出成果。此外,在专利产出方面,10.95%的研究生已申请或授权专利。对上述研究生群体,按照不同导师指导模式进行筛选后发现,在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50.3%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而在小组导师制培养和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分别有42.31%、38.60%的人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在论文产出方面,4.85%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有SCI论文产出,且有0.6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在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3.85%的人有SCI论文,但无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而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8.77%的人有SCI论文产出,当中更是有3.51%的人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为三种模式下的最高。在专利产出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9.0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小组导师培养的研究生中,有7.69%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中,19.30%的人已经申请或授权专利,同样为三种模式中的最高。
对问卷进行进一步筛选后发现,有3位研究生有影响因子大于5的高水平论文,当中有2人为双导师制培养,1人为单一导师制培养。在已发表1~3篇SCI论文的群体中,有5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03%;有4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7.02%;有2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3.84%。在已发表7篇以上SCI论文的群体中,有1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0.61%;有1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75%;无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对已申请专利的研究生群体进行筛选发现,有16人是单一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70%;有9人是双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15.79%;有5人是小组导师制培养,占这一群体人数的9.62%。因此,不论是在课题进度,还是在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均更优于实行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另一方面,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明显高于调查总体的平均值,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实行单一导师制并不是一种较优的培养模式。 (二)导师指导模式与导师指导方式的关系分析
为反映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影响,文章设置了研究生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课题组召开小组会的频率、导师是否会帮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等4个观测指标,旨在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例证不同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影响。表1为研究生与导师每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次统计,表2为小组会召开的频次统计。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35.76%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且15.15%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的频率也少于或等于1次,均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较高值。可见,实行单一导师制培养,容易产生导师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况,从而使得研究生的科研进度受到影响。这一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50.3%的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而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虽然有44.23%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但仅有5.77%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且有59.62%的研究生每学期参与课题组小组的频率大于或等于9次。可见,虽然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较少,但课题组定期召开的小组会,能一定程度上弥补导师一对一指导研究生的时间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该种指导模式下,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无论文的研究生要低于单一导师制指导的研究生。相较而言,双导师制培养很好地综合了两种不同导师指导模式的优点,仅有21.05%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少于或等于1次,同时他们也有机会定期参与课题组小组会。显然,以上两个指标对于研究生培养是有益的。因此,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硕士生群体中,只有38.60%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课题进展不顺利,为三种模式中的最低值。当然,除了师生之间能够定期交流之外,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导师是否会帮研究生修改PPT和论文展开调查,得出如表3所示的统计结果。从表中不难发现,11.51%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从不帮助其修改PPT。而这项数据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8.77%,为三种指导模式下的最低值,这也侧面反映了双导师制培养有利于对研究生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有23.0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从不帮助其修改PPT,为三种模式下的最高值,因此,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容易造成导师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况。
不同指导模式之间的核心问题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导师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表4为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是否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的统计。從表中可以看出,34.62%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高。而在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仅有22.4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低,同时在这部分群体中,有20.61%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经常向导师寻求帮助,为三种指导模式中的最高值。这两项数据在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与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中较为接近。可见,从研究生对导师的信赖程度这一角度看,实行单一导师制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44.23%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次数小于等于1次,综合表4的结果,本文认为,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同样也不是较优的导师指导模式。
(三)结论与启示
1.单一导师制作为我国高校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导师指导模式,其虽有利形成研究生对于导师的信任关系,但也容易造成导师对于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态,从而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受到影响。而实行小组导师制培养,容易因为导师的权责不清晰,造成师生之间的一对一交流过少这一状况,虽然不少实行小组导师制的课题组内有定期召开的小组会,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生之间交流较少这一缺点,但仍然有超过1/3的小组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不愿意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这显然不利于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因此,同样不是一种较优的指导模式。
2.相较而言,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无论是研究生每月与导师单独讨论课题的频率,还是课题组召开小组会的频率,均为三种模式中的较优值。同时,该种模式下导师会在不同程度上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帮助。因此,不论是从导师对于研究生科研上的指导,还是生活上的关心关爱角度,实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
3.通过对调查群体进行个例分析发现,在科研产出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不论是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数量,均优于实行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特别在已发表SCI论文的群体中,双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比例,均在小组导师制和单一导师制培养的研究生比例的2倍以上。因此,实行双导师制更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产出。
4.通过对科研成果较为突出的研究生进行分析发现,其指导模式普遍具体以下特征:每月导师能与研究生进行一对一交流2~4次,每学期研究生能参与课题组小组会9次以上,同时导师会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和PPT,研究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一定程度上会向导师寻求帮助。因此,本文建议明确不同指导模式中导师的责任,让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有定期交流的机会,避免出现导师因为工作忙、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造成对研究生“放任不管”的状态,可更好地发挥出不同模式各自的优势,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文钦,高耀,赵世奎.单一导师制抑或联合指导制——博士生对不同指导方式的偏好及其满意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54-59. [2]沈文欽,金帷.博士生联合指导制度的全球扩散: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12):89-95.
[3]彭湃.情境与互动的形塑:导师指导行为的分类与解释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9):61-67.
[4]吴嘉琦,罗蕴丰.博士生导师如何影响博士生科研发表?——基于2016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5):55-62.
[5]徐岚.导师指导风格与博士生培养质量之关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6):58-66.
[6]包水梅,杨冰冰.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指导能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08-114+121.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utorial System o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IAN Ming-fang, ZHONG Shi-jiang, ZHANG Xue-xi, GENG Lin, LI Ju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Postgraduate tutor is the first person responsible for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e guidance mode and method of postgraduate tutor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74 postgraduates from some domestic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trained with double tutor system are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who are trained with single tutor system and group tutor system in terms of project progress, 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output in achievement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double tutor system can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tutors,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elp postgraduate students ge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daptation perio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by help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Key words: postgraduate training; double tutor system; tutor’s guidance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