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中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705664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提升语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语文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与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二、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为将来提供创新人才。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呢?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培養学生乐学的习惯。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接受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庞杂,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尤其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其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其内在兴趣。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和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增强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组织的,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同学们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做好心理准备。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热烈的课堂氛围。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所以在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不仅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语文新课标”中被反复提及,而且成为了我们教学中的一种要求,一种规定,一种基本精神。  策略之一:根据学情,难易适度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觉得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把握好几个“度”。重视深度,把握难度,掌握时间度,提高效益度,关注参与度。由于初中生阅历不深,知识积累不够,
低年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相当短暂的,往往会受一些干扰而分心,也没有专心学习的强烈意识,不能克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有效地创设情境,是让情境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一座桥梁。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运用实物、录像、录音、演示等教育手法,或通过讲述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使学生闻其声、观其行、临其境、触景生情,给学生提供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努力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首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兴趣,树立自信。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
[摘要]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塑造他人灵魂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我国非常重视教师师德的建设。在我国,师德建设已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但师德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名目繁多的师德工程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实效。师德建设涉及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面。要确保师德建设能快速、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本文根据教师及教育系统的实际,从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师德建设的师德标准,构建宣传与师德分层建
期刊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它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在毛泽东新闻思想中也时有群众路线的表现,这主要体现在群众办报的观点上。 关于群众办报的观点,毛泽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则应是美的使者。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师审美能力与语文教
期刊
精心设计,潜心研究,就会创设浓郁的班级语文环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语文素质一定会得到提高。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教学跳出课堂和课本的圈子,并且紧密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又可以促进班集体建设,形成优良的班风,真可谓一举多得。   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促使教学跳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