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中国经济继续放缓,但朗盛却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看到了机遇。
全球知名的特殊化学品公司德国朗盛集团的201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造成产品价格下降,销售额为19.53亿欧元,下滑4.3%,但净利润逆势增长了17.1%。朗盛2014年总营收达到80亿欧元。
这得益于朗盛在中国市场的发力。朗盛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863年,2004年拜耳集团进行战略重整分拆,将其化学品业务和部分聚合物业务进行了剥离,朗盛随之诞生。2005年,朗盛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其销售业绩从4.72亿欧元增至10亿欧元。亚太地区的固定资产占公司总资产比例由2004年的5%,已经提升到2015年的35%。
但朗盛在中国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独资理念甚至阻碍其获得快速扩张的机会。“朗盛入华11年,最大的遗憾是早期合资谨慎,步伐比较慢。”朗盛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谨慎合资
“如果早期我们愿意合资的话,可能朗盛现在在中国资产会更多,业务规模会更大。”钱明诚说。
2010年,朗盛宣布在新加坡投资4亿美元,新建一家合成橡胶的生产厂,以满足亚洲市场对丁基橡胶的旺盛需求,这是朗盛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单项投资。彼时,中国丁基橡胶的总需求量达22.5万吨。而国内仅有中石化旗下燕山石化一套年产3万吨的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中国80%以上的丁基橡胶只能依靠进口。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朗盛的新工厂设在中国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贴近市场。意外的是,朗盛最终选择在新加坡建厂,大量的橡胶产品只能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事实上,朗盛曾考虑在中国优先设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朗盛不愿意进行合资,但在当时,不合资就意味着在中国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
朗盛为什么执意不合资呢?脱胎于拜耳集团的朗盛,难免打上了拜耳集团的烙印,尤其是拜耳集团在合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朗盛分割出来后在合资中遭遇的文化理念、配合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深深影响了朗盛管理层的决策。从那以后,朗盛管理层坚持独资发展,避免合资。
加速调整
此后的几年里,朗盛先后决策在中国投资数个项目,包括2015年8月,在常州投产的三元乙丙橡胶工厂和11月在宁波竣工的无机颜料工厂。前者是迄今为止朗盛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后者是以新工艺生产高饱和度氧化铁红颜料,但是这些项目都是朗盛独资。少数例外的是,2010年5月,朗盛公司宣布与台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各持股50%的朗盛-台橡(南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朗盛合资真正加速在2014年。当年4月,朗盛集团新任CEO常牧天(MatthiasZachert)上任。他明确提出,只要是合资能够提升企业的战略地位,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朗盛都愿意考虑。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变革很快在朗盛全球业务中得到显现。2015年9月,朗盛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科隆签署协议,共同筹建一家合成橡胶合资公司。朗盛将包括轮胎和特种橡胶业务部(TSR)与高性能弹性体(HPE)业务部在内的合成橡胶业务注入新的合资企业,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则以12亿欧元现金持有合资公司50%股权。
“这次合资使得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商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和能源生产商走在了一起,从石油的开采一直到最终的橡胶产品,整个产业链都是一家公司来承担,彻底改变朗盛对原材料的依赖。”钱明诚说。
橡胶业务领域合资企业的建立使朗盛实现了调整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最佳的伙伴合作。在此之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商,朗盛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自有的原料,也是全球行业前五名企业中唯一一家不具有上游原料产业的企业。
“虽然2015年投产的项目都是独资,但这都是三年前的决策。未来在中国我们不会拘泥于合作形式。只要能够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大,更强,只要能够提升竞争力,我们都会考虑。”钱明诚说。事实上,朗盛也已经与汽车厂商、石化产业、橡胶工业等领域的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
未来,朗盛在中国的橡胶业务将全部纳入与沙特阿美的合资公司,且朗盛在中国其他业务的拓展力度也在进一步增加。
加码绿色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空间,绿色机动化、城市化、洁净水等领域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们在中国还会不断寻找发展的机会。”钱明诚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去20年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及轮胎出产国,而中国目前的轮胎出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中国的600多个轮胎制造商承受着来自外部(更高的出口壁垒)和内部(严格的环境法规)的巨大双重压力。
钱明诚认为,“目前轮胎行业的发展已经与资源、环境和能源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绿色轮胎已经成为轮胎发展的长久战略。轮胎制造商想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跟随趋势走,制造出越来越绿色环保的轮胎。这种轮胎属于高档轮胎,它们的性能更好而且能效更高。”
事实上,朗盛在此前就推崇“绿色机动化概念”,包括绿色轮胎、轻量化材料、可持续发展的皮革材料以及电池等。而作为全球第一梯队的合成橡胶生产商,朗盛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可以通过减少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阻力,进而实现降低能耗。以汽车材料为例,朗盛的材料可以帮助汽车生产商减轻零部件重量多达50%,从而降低油耗。
“朗盛一直在和奥迪、宝马、奔驰等许多汽车产业知名厂商以及包括德国梦达驰在内的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持合作,在保证汽车速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为汽车提供高性能的塑料汽车部件。如果使用了绿色机动化技术,2020年上海可以减少38万吨燃油以及12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钱明诚说。
洁净水领域是朗盛正在加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据介绍,在水处理方面的解决方案上,朗盛目的是将污水净化,以满足发电厂、半导体工业、制药甚至饮用水的循环利用需求。
朗盛投资于宁波的无机颜料工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工艺,这家工厂能够减少约80%的能源需求量,实现80%的工业用水直接循环利用。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氧化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由于工艺落后,每年有很多的工厂因为环境污染而被停产。
“中国水污染方面的挑战非常严峻,洁净水领域存在商业机遇。”钱明诚说。
全球知名的特殊化学品公司德国朗盛集团的2015年三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造成产品价格下降,销售额为19.53亿欧元,下滑4.3%,但净利润逆势增长了17.1%。朗盛2014年总营收达到80亿欧元。
这得益于朗盛在中国市场的发力。朗盛集团的历史可追溯至1863年,2004年拜耳集团进行战略重整分拆,将其化学品业务和部分聚合物业务进行了剥离,朗盛随之诞生。2005年,朗盛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其销售业绩从4.72亿欧元增至10亿欧元。亚太地区的固定资产占公司总资产比例由2004年的5%,已经提升到2015年的35%。
但朗盛在中国市场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独资理念甚至阻碍其获得快速扩张的机会。“朗盛入华11年,最大的遗憾是早期合资谨慎,步伐比较慢。”朗盛大中华区总裁钱明诚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谨慎合资
“如果早期我们愿意合资的话,可能朗盛现在在中国资产会更多,业务规模会更大。”钱明诚说。
2010年,朗盛宣布在新加坡投资4亿美元,新建一家合成橡胶的生产厂,以满足亚洲市场对丁基橡胶的旺盛需求,这是朗盛有史以来的最大一笔单项投资。彼时,中国丁基橡胶的总需求量达22.5万吨。而国内仅有中石化旗下燕山石化一套年产3万吨的丁基橡胶生产装置,中国80%以上的丁基橡胶只能依靠进口。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朗盛的新工厂设在中国应该是最理想的选择,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贴近市场。意外的是,朗盛最终选择在新加坡建厂,大量的橡胶产品只能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满足客户需求。
事实上,朗盛曾考虑在中国优先设厂,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朗盛不愿意进行合资,但在当时,不合资就意味着在中国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
朗盛为什么执意不合资呢?脱胎于拜耳集团的朗盛,难免打上了拜耳集团的烙印,尤其是拜耳集团在合资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朗盛分割出来后在合资中遭遇的文化理念、配合协调等多方面的问题,深深影响了朗盛管理层的决策。从那以后,朗盛管理层坚持独资发展,避免合资。
加速调整
此后的几年里,朗盛先后决策在中国投资数个项目,包括2015年8月,在常州投产的三元乙丙橡胶工厂和11月在宁波竣工的无机颜料工厂。前者是迄今为止朗盛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后者是以新工艺生产高饱和度氧化铁红颜料,但是这些项目都是朗盛独资。少数例外的是,2010年5月,朗盛公司宣布与台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各持股50%的朗盛-台橡(南通)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朗盛合资真正加速在2014年。当年4月,朗盛集团新任CEO常牧天(MatthiasZachert)上任。他明确提出,只要是合资能够提升企业的战略地位,能够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朗盛都愿意考虑。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的变革很快在朗盛全球业务中得到显现。2015年9月,朗盛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在科隆签署协议,共同筹建一家合成橡胶合资公司。朗盛将包括轮胎和特种橡胶业务部(TSR)与高性能弹性体(HPE)业务部在内的合成橡胶业务注入新的合资企业,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则以12亿欧元现金持有合资公司50%股权。
“这次合资使得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商与全球最大的石油和能源生产商走在了一起,从石油的开采一直到最终的橡胶产品,整个产业链都是一家公司来承担,彻底改变朗盛对原材料的依赖。”钱明诚说。
橡胶业务领域合资企业的建立使朗盛实现了调整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最佳的伙伴合作。在此之前,作为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胶生产商,朗盛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自有的原料,也是全球行业前五名企业中唯一一家不具有上游原料产业的企业。
“虽然2015年投产的项目都是独资,但这都是三年前的决策。未来在中国我们不会拘泥于合作形式。只要能够让我们做得更好,更大,更强,只要能够提升竞争力,我们都会考虑。”钱明诚说。事实上,朗盛也已经与汽车厂商、石化产业、橡胶工业等领域的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
未来,朗盛在中国的橡胶业务将全部纳入与沙特阿美的合资公司,且朗盛在中国其他业务的拓展力度也在进一步增加。
加码绿色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空间,绿色机动化、城市化、洁净水等领域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我们在中国还会不断寻找发展的机会。”钱明诚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过去20年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及轮胎出产国,而中国目前的轮胎出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中国的600多个轮胎制造商承受着来自外部(更高的出口壁垒)和内部(严格的环境法规)的巨大双重压力。
钱明诚认为,“目前轮胎行业的发展已经与资源、环境和能源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绿色轮胎已经成为轮胎发展的长久战略。轮胎制造商想要在竞争中生存就必须跟随趋势走,制造出越来越绿色环保的轮胎。这种轮胎属于高档轮胎,它们的性能更好而且能效更高。”
事实上,朗盛在此前就推崇“绿色机动化概念”,包括绿色轮胎、轻量化材料、可持续发展的皮革材料以及电池等。而作为全球第一梯队的合成橡胶生产商,朗盛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可以通过减少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的阻力,进而实现降低能耗。以汽车材料为例,朗盛的材料可以帮助汽车生产商减轻零部件重量多达50%,从而降低油耗。
“朗盛一直在和奥迪、宝马、奔驰等许多汽车产业知名厂商以及包括德国梦达驰在内的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持合作,在保证汽车速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为汽车提供高性能的塑料汽车部件。如果使用了绿色机动化技术,2020年上海可以减少38万吨燃油以及126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钱明诚说。
洁净水领域是朗盛正在加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据介绍,在水处理方面的解决方案上,朗盛目的是将污水净化,以满足发电厂、半导体工业、制药甚至饮用水的循环利用需求。
朗盛投资于宁波的无机颜料工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工艺,这家工厂能够减少约80%的能源需求量,实现80%的工业用水直接循环利用。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氧化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由于工艺落后,每年有很多的工厂因为环境污染而被停产。
“中国水污染方面的挑战非常严峻,洁净水领域存在商业机遇。”钱明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