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台风“海葵”亲密接触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8月8日,强台风“海葵”袭击上海。上海市有关方面对此作了充分的防范准备,发出最高等级的橙色预警,并提前一天向全市所有单位发出紧急通知:“自8月7日21时起至台风橙色预警解除前,请各单位加强安全巡查、组织值班、抓紧落实各项防范措施:提醒员工尽量不要外出,停止群体性户外活动及室内大型集会;培训班停课、建设工地停工、公共区域文化体育设施关闭。请相互转告。”
  本人在8月7日晚间,已经得悉上海市政府的这一紧急通知。所以,8月8日这一天,理应老老实实呆在家中,避免外出。可是,此前一周,我的一位外地朋友,通过我联系同济大学某研究所所长,面谈一个对这位外地朋友颇为重要的问题,约定的时间就是8月8日下午4时。
  “君子重诺”。已经约定的事情,不能失信。何况,8月8日中午收到外地朋友发来的手机短信,他们已经抵达上海虹桥站(这趟动车原定从安徽、江苏驶往浙江,但当日到上海后即停运),正在乘坐地铁10号线赶往四平路同济大学主校区。
  于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当然,平生也经历过多次台风,不过大都躲在屋内没有外出。记得有一年夏天在大连遭遇超强台风,那真的是狂风大作、昏天黑地,白日犹如黑夜。现在,至少白昼如常,怕什么呢?
  当日,上海市内公交车辆正常运行,只是限速行驶。我出门乘上驶往四平路同济大学主校区的937路公交车,车上乘客很少,但大家都很镇静,心想平安无事。车行一路,明显感觉到风速和雨势越来越大。下午二时许,我终于到达目的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海葵”立即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下车伊始还没挪动几步,我就随即摔倒在地四脚朝天。幸好此时车已开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朋友在马路对面的酒店等我。顾不得是否腰酸背痛,我挣扎着爬起来,顶着狂风暴雨走向酒店。平时两分钟的路程,此刻却像是着了魔一般,就是迈不开脚步。而且祸不单行,我手中的第二把雨伞,也不堪风吹雨打伞骨折断、“光荣牺牲”。放眼望去,马路四周一片狼藉,到处都有躺着伤筋动骨的各色漂亮雨伞。(现在市面上这种雨伞,又称“洋伞”,虽然轻巧美观,却是弱不禁风;而中国本土的油布伞,虽然笨拙古朴,但抗灾能力明显超过“洋伞”。可惜的是,不知什么时候起,本土的油布伞早已不见踪影。)
  奇怪的是,我虽然在大马路上重重地摔了一跤,却像没事儿一样,事后也没有发现什么后遗症,这大概就是因为“善有善报”吧。更奇怪的是,我在这困境之中,没有急于死里逃生,而是不由自主地想起我本人刚在8月刊号《焦点》上发表的《比郁达夫写得好》,想到我在文章中引述的一段作者原文“画面里的孩子是上小学二年级时的我,前面学校的上课铃在响着,身在大台风里的我,虽已被风雨吹得七倒八歪似醉酒般,双脚无法踩到地面。但无形中,我仿佛与身边的河流心灵相连,被同一种信念的力量支撑着,为了迈向目的地,硬是顶着台风顽强地往小木桥前的学校走去。”想起文中此处还配了一幅小学童过桥的图像,虽然不见昔日小木桥的踪影,但这幅照片仍然会激起读者个人的丰富想象。当然,我也想起自己在文章中所说过的话:“海明威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并因为《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果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那么,《西溪往事》里学童勇抗台风的光辉形象,同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不过,感受最深的是,通过与台风“海葵”的零距离亲密接触,自己总算是对“《西溪往事》里学童勇抗台风的光辉形象”,有了最最真切的亲身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实际经验,或者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总归难免肤浅。
  当然,不提倡冒险体验强台风。“海葵”来袭,上海全市严阵以待,但媒体事后报道,当日仍有极少数伤亡。所以,我还是有点“后怕”。
  作者简介
  柯平凭,上海学者,现任同济大学中国文学中心研究员。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著有《现实主义文学论》、《“创新思维”才是鲁迅精神实质》等。
其他文献
西西里岛的海洋不是纯蓝色,而是橄榄绿色。  我的这种感觉,不知是受其紧邻城区酱红活火山的暖色影响?还是因为蓝色被岛上三步一个的罗马古迹,五步一个古希腊遗址象牙白调和了?或是成片橄榄树林的掺与?又抑或是因黑手党曾经的血腥,渗染了大自然的调色板?  橄榄绿色——  也是西西里大区美术馆内的墙面颜色。  橄榄绿色——  是西西里的过往生命,留下了太过浓郁的色痕。历史,挥着大画笔,将这海岛不掺杂色的蓝色天
期刊
2012年,我追寻自己的心,踏着时空的烙印,开始了一段对自我的旅程。  时光很静,岁月很安详,而人生还是波澜不惊,很多人喜欢旅途,那是因为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因为一件事,一些志趣相同的东西成为莫逆之交,然后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开始我们生命的征程,年华虽美,记忆最深,有的人在这条路上,小憩一段时间继续前行,有的人,选择了真正的留下,并且开始肆意的享受,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我只知道,时间的旅程就
期刊
记得2003年夏天我在梵蒂冈博物馆内驻足太久,在外边驾车等候我的朋友不断打来手机电话催促我。匆匆走出梵蒂冈后,我还是坚持拉着妻子抓紧时间跑进圣彼得大教堂。我对妻子说:“你必需看看米开朗基罗的《怜悯》,哪怕只看一眼。”  上世纪90年代末,我第一次站在米开朗基罗这件举世闻名的雕塑作品前,整整站了20分钟。我那时的感受是——我自己成了凝固不动的石雕了。2003年这次,我再一次站在《怜悯》前面,感到的是
期刊
那不勒斯被描述成欧洲最脏且黑手党横行的城市,去前朋友一再讲述这个城市不安全的故事,但越是危险的东西,越是容易激起人的挑战欲,我倒是满心期待见到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城市。  直到亲自置身于这个城市,才大呼上当。先是碰到一位不把你送到目的地不罢休的司机,然后是单纯可爱不会说英文但真诚想和你交流的另类艺术家,再后来是我见过最最热心及完美主义的酒店老板娘,以及一路上不断提醒你把背包背在胸前把相机收好的路人(
期刊
在我小时候,大人往往会讲一些童话来警示小孩不要说谎,他们会提到《狼来了》中那只爱开玩笑的小羊羔,当然也会提到《木偶奇遇记》中那个鼻子不断变长的匹诺曹。  在我的潜意识里,变成木偶,是一件极为可怖的事情。巫毒娃娃、提姆·波顿的《圣诞夜惊魂》、鬼娃娃花子……这些人偶们不断挑战我脆弱神经的极限,让我一提木偶就联想到恐怖片中一个个被背后黑暗的大手操纵着的傀儡,心中升起一股寒气。后来,我大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
期刊
(1)  无法不到波格赛美术馆去看看。  真正是太了不起了,从网络信息上知道,拥有贝尔尼尼、卡诺瓦、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等著名艺术家精品而闻名遐迩的波格赛美术馆,竟是私人美术馆。  以散步的心情,自由呼吸的形式,释放一下灵魂,与艺术来一次美丽的邂逅,是我们这次赴欧洲美术馆巡礼的准则。  以前随国内旅行团来过意大利,行动像赶场,根本无法享受行程的自由呼吸。这次,我们借在那不勒斯参加国际人类学大会的
期刊
第二次来罗马,有别于上一次的艳阳高照,这次的罗马,更像我心中的那个浪漫的罗马,赫本和派克的罗马。  我们冒雨从波格赛美术馆出来,步行到罗马国家美术馆,再从斗兽场的地铁站步行到卡比托里欧美术馆,一路上时而冷雨霏霏,时而阳光和煦,天上厚厚的乌云始终没有大规模发作,但拍在照片里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配角。套用一句很酸的话,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看来今天的罗马城并不那么安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罗马有70多
期刊
马斯垂克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古城,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几个国家交界的地方,它曾被古罗马、西班牙、法国、比利时、德国分别占领过,所以这里的建筑别具特色,融合了多国的风格,而且保留了很多战争的痕迹和古老的韵味,光是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就有1650座。一过晚上8点,路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但是却没有不安全感,或许是因为这里静谧的生活气息,让人自然的安心了。从下火车开始,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暴走之旅,只消两
期刊
萧十一郎说,他从小就失去了爹娘,与狼生活在一起,狼是最忠贞的动物,就好像他一样,从小,他就学会了在苦中作乐,他清楚的知道世界的现实,他想要逃避,想要过宁静的生活,可是现实却逼迫着他向前,不允许他停止脚步。  我知道萧十一郎本就是古龙想象中的一个人物,可是这也是他自己形象的一种典范,年轻的时候受尽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到老通过酗酒来度过余生,这也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其实,比起金庸我是更加的喜欢古龙的,至少
期刊
果实是树的心  有一次,我和一位农人与他的水牛一起下田,我看到那头水牛的巨眼是红色的,像烧炙过的铜铃,我问起那位农人,他说:“所有耕田的水牛都是红眼的,因为它们被穿了鼻环。”  据说很久以前,当水牛没有穿鼻环,没有下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在耕田以后,它们没有流泪,却红了眼睛。  我想到,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动物都是有感应的,水牛如此,你看过真正快乐的猪吗?  纹身琵琶  我们看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