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麦是六合区的主要夏熟作物,近年来,受秸秆还田的影响,以及栽培方式的改变,小麦播种期推迟,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黄苗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之一小麦的产量。该文分析了小麦黄苗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精细整地、加强田间管理、抓好病虫防治等应对措施,以期为大面积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生产;黄苗;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32-02
六合区属丘陵地区,常年耕地面积5.2万hm2,以稻麦茬口为主,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7万hm2,占全区夏熟作物面积的78.6%,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年粮食的增收。近年来,受秸秆全量还田的影响,以及栽培方式的改变、六合区小麦播种期推迟,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部分街镇小麦不同程度出现了黄苗现象,苗弱,茎蘖数不足,生长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小麦产量的提升。
1 小麦黄苗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耕作播种措施不当
1.1.1 整地质量不高 表现为田间幼苗长势不均衡,弱苗呈条块状分布,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少、生长细弱,麦株下部叶片发黄、叶缘干枯。主要原因是前茬秸秆还田留茬长、粉碎度不高,秸秆田间呈带状分布,厚薄不均匀,耕作时埋深不足,影响整地质量,致使田间部分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秆上,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而形成黄苗、弱苗。
1.1.2 播种质量差 主要表现在播量大、播种过深、缺乏适度镇压。(1)播量大。近年来,本地区由于受水稻茬口影响,小麦播种偏迟,大面积播种量都偏大,达300kg/hm2。播种量大,造成小麦出苗密而多,相互间争夺光照和养分,导致整片田块苗弱发黄。(2)播种过深。小麦适宜播种深度为3~5cm。目前推广的小麦免少耕技术,由于部分农机手操作水平不高,往往把控播种深度不均,造成播种过深,种子出苗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出土后生长不良,分蘖少,根系发育不正常,出现麦苗发黄。(3)缺乏适度镇压。前茬秸秆还田后,耕作层土壤过于蓬松,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从而影响到小麦幼苗扎根,易形成“吊根苗”、“悬空苗”,降低了麦苗的抗旱、抗寒能力,加剧黄弱苗的发生。
1.2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1.2.1 氮肥施用不足 主要是基肥中氮肥不足,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直立矮小,分蘖少而弱,叶片窄短,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主要原因是还田的水稻秸秆在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与小麦植株竞争土壤中的无机氮,从而影响到小麦对氮肥的吸收。按常规的施肥方法,基肥中氮肥已不能够满足稻秸还田小麦的生长,往往会出现因缺氮而引起黄苗现象。
1.2.2 田内外“三沟”不配套 目前,田间内外“三沟”配套率普遍不高,特别是沿滁河地带低洼地区,如在冬春季遭遇连续阴雨,沟系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极易引起麦苗渍害,导致低洼处麦苗根系生长不良,呈现出点片状分布的黄苗死苗。主要原因是农田基础设施差,规模种植户由于承租时间短,都不愿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
1.3 不良的气候条件影响
1.3.1 遇低温冻害 (1)长势过旺。全区总体冻害表现在冬季,小麦受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面积早播小麦受冻,出现黄苗、死苗现象。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杂交稻茬口小麦播种早,遭遇暖冬发苗快,长势过旺,抵抗力弱,容易出现冻害。(2)“冻药害”。冬季麦田施用除草剂后,如果短期内遇低温霜冻天气,麦苗易受冻,出现“冻药害”现象。其症状是受害麦苗叶片枯黄、失水萎蔫,生长受抑制,严重的整株死亡。主要原因是沿滁河圩区采取机插秧的田块,小麦播种过迟,麦苗生长量小,施用异丙隆除草剂后,植株抗寒能力下降,遇低温后出现“冻药害”。
1.3.2 缺墒旱灾 在苗后至冬季,连续干旱少雨,麦田缺墒严重,当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充蒸腾消耗時,小麦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变黄,严重时死亡。田间表现为麦田整墒发黄一致,分蘖慢,麦苗矮小,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甚至没有。其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旱作物田块种植小麦,田块底墒不足,在遭遇连续干旱天气的情况下,出现水分供消平衡失调,引发旱灾黄苗。
1.4 病虫害的影响
1.4.1 病害 小麦苗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梭条花叶病等。纹枯病在小麦幼苗期主要危害地下茎,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造成小麦叶片发黄,随后逐渐向上发展。梭条花叶病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病害,麦株发病初期在未展开心叶上出现褪绿或淡黄色梭形点,不久变成黄色不连续的短条斑并逐渐扩大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规则条纹,部分病株心叶扭曲。田间群体症状表现为麦田成团或全田发黄,易被误认为缺肥或渍害现象。该病害一般于2月中旬麦苗4~6叶期见病,2月底至3月上旬盛发。因预防梭条花叶病主要是依靠抗性品种,而病区的农户没有重视抗性品种的应用,从而引起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
1.4.2 虫害 小麦苗期虫害主要有麦蚜和麦蜘蛛等,它们都是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其中以麦蜘蛛发生严重、危害面积大。麦蜘蛛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先出现细小白点,然后麦叶逐渐变黄,造成麦株发育不良,全株矮小呈枯黄。该虫具有群集、假死性,主要发生在初春气温回升时期。本区因丘陵山地为较多,处于低洼的旱田小麦常常发生严重。
2 应对措施
2.1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2.1.1 精细整地 整地前先对前茬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处理,使粉碎长度不超过5㎝。秸秆多的地方要及时散开,深翻后掩埋,然后旋耕整地、耙实土壤,结合整地施入适量氮肥,避免秸秆腐熟过程中与麦苗争氮。
2.1.2 提高播种质量 通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项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利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小麦精确栽培技术、稻麦周年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小麦种植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控制播种量,掌握播种深度,从而达到壮群体、增后劲的目的[1]。在小麦整地播种时,要做到“秸秆还田必深耕,旋耕麦田必镇压”,以解决土壤桥孔不实、过于疏松、踏墒不实的问题。 2.2 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抗灾能力
2.2.1 因苗补肥,促进弱苗转化 播种前要做到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比施足施好底肥。对于基肥不足、出现黄苗的小麦田块,应尽早追施苗肥,以补足基肥,促进生长和分蘖。对秸秆还田量较大且有落黄趋势的田块,以及茎蘖数不足450万/hm2的田块,可追施尿素75~112.5㎏/hm2,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2.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针对沿滁河地带低洼地区,要利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集中资金用于沟渠路建设配套,确保生产基地能灌能排。针对已出现的黄苗现象,要注意清沟理墒,在土壤湿度适宜时顺麦行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同时,可结合中耕松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促进缓苗。
2.3 强化分类指导,应对不利天气
2.3.1 预防冻害 对于长势偏旺的小麦,要及时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控制旺长。镇压应选择在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进行,切忌在寒流天气来临前镇压。要根据麦苗旺长程度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对已受冻麦苗,要适当喷施腐殖酸盐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药肥,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冬季不宜化除,以防冻药害;寒流天气来临时,不宜用异丙隆化除。
2.3.2 及时浇好越冬水 在苗后至冬季,针对底墒不足的丘陵山地,根据条件要及时采取冬灌措施,保苗安全越冬。特别对秸秆还田、缺墒的麦田必须尽早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
2.4 抓好病虫害防治,保证健康生长
2.4.1 病害防治 纹枯病的防治,掌握在病菌侵入茎秆前、病株率达10%时用药。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梭条花叶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对于老病区,种植抗病品种宁麦14、镇麦168,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对于新发病的田块,采取增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麦苗生长,减轻发病程度[3]。
2.4.2 防治虫害 根据区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信息,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对于麦蚜的防治,可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对于红蜘蛛的防治,以丘陵地的低洼旱田为重点,可用7.5%勁赛(高氯·啶虫脒)微乳剂或10%阿维·哒螨灵乳油防治。
参考文献
[1]朱训泳,薛世芳,金立强,等.浅析六合区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丰产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7,9:74-75.
[2]庄家花,徐勇,叶如林,等.南京市六合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19:27-28.
[3]朱训永,叶如林,杨有斌.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58-160.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生产;黄苗;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5-0032-02
六合区属丘陵地区,常年耕地面积5.2万hm2,以稻麦茬口为主,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67万hm2,占全区夏熟作物面积的78.6%,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全年粮食的增收。近年来,受秸秆全量还田的影响,以及栽培方式的改变、六合区小麦播种期推迟,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部分街镇小麦不同程度出现了黄苗现象,苗弱,茎蘖数不足,生长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小麦产量的提升。
1 小麦黄苗形成的原因分析
1.1 耕作播种措施不当
1.1.1 整地质量不高 表现为田间幼苗长势不均衡,弱苗呈条块状分布,根系发育不良、分蘖少、生长细弱,麦株下部叶片发黄、叶缘干枯。主要原因是前茬秸秆还田留茬长、粉碎度不高,秸秆田间呈带状分布,厚薄不均匀,耕作时埋深不足,影响整地质量,致使田间部分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秆上,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水分而形成黄苗、弱苗。
1.1.2 播种质量差 主要表现在播量大、播种过深、缺乏适度镇压。(1)播量大。近年来,本地区由于受水稻茬口影响,小麦播种偏迟,大面积播种量都偏大,达300kg/hm2。播种量大,造成小麦出苗密而多,相互间争夺光照和养分,导致整片田块苗弱发黄。(2)播种过深。小麦适宜播种深度为3~5cm。目前推广的小麦免少耕技术,由于部分农机手操作水平不高,往往把控播种深度不均,造成播种过深,种子出苗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出土后生长不良,分蘖少,根系发育不正常,出现麦苗发黄。(3)缺乏适度镇压。前茬秸秆还田后,耕作层土壤过于蓬松,小麦种子与土壤接触不紧密,从而影响到小麦幼苗扎根,易形成“吊根苗”、“悬空苗”,降低了麦苗的抗旱、抗寒能力,加剧黄弱苗的发生。
1.2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
1.2.1 氮肥施用不足 主要是基肥中氮肥不足,导致小麦叶片发黄,植株直立矮小,分蘖少而弱,叶片窄短,从叶尖开始,逐渐变黄干枯,并向上部叶片发展。主要原因是还田的水稻秸秆在被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与小麦植株竞争土壤中的无机氮,从而影响到小麦对氮肥的吸收。按常规的施肥方法,基肥中氮肥已不能够满足稻秸还田小麦的生长,往往会出现因缺氮而引起黄苗现象。
1.2.2 田内外“三沟”不配套 目前,田间内外“三沟”配套率普遍不高,特别是沿滁河地带低洼地区,如在冬春季遭遇连续阴雨,沟系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极易引起麦苗渍害,导致低洼处麦苗根系生长不良,呈现出点片状分布的黄苗死苗。主要原因是农田基础设施差,规模种植户由于承租时间短,都不愿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
1.3 不良的气候条件影响
1.3.1 遇低温冻害 (1)长势过旺。全区总体冻害表现在冬季,小麦受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面积早播小麦受冻,出现黄苗、死苗现象。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杂交稻茬口小麦播种早,遭遇暖冬发苗快,长势过旺,抵抗力弱,容易出现冻害。(2)“冻药害”。冬季麦田施用除草剂后,如果短期内遇低温霜冻天气,麦苗易受冻,出现“冻药害”现象。其症状是受害麦苗叶片枯黄、失水萎蔫,生长受抑制,严重的整株死亡。主要原因是沿滁河圩区采取机插秧的田块,小麦播种过迟,麦苗生长量小,施用异丙隆除草剂后,植株抗寒能力下降,遇低温后出现“冻药害”。
1.3.2 缺墒旱灾 在苗后至冬季,连续干旱少雨,麦田缺墒严重,当小麦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难以补充蒸腾消耗時,小麦体内水分收支平衡失调,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变黄,严重时死亡。田间表现为麦田整墒发黄一致,分蘖慢,麦苗矮小,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甚至没有。其主要原因是丘陵山地旱作物田块种植小麦,田块底墒不足,在遭遇连续干旱天气的情况下,出现水分供消平衡失调,引发旱灾黄苗。
1.4 病虫害的影响
1.4.1 病害 小麦苗期病害主要有纹枯病、梭条花叶病等。纹枯病在小麦幼苗期主要危害地下茎,阻碍养分和水分的运输,造成小麦叶片发黄,随后逐渐向上发展。梭条花叶病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引起的病害,麦株发病初期在未展开心叶上出现褪绿或淡黄色梭形点,不久变成黄色不连续的短条斑并逐渐扩大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或不规则条纹,部分病株心叶扭曲。田间群体症状表现为麦田成团或全田发黄,易被误认为缺肥或渍害现象。该病害一般于2月中旬麦苗4~6叶期见病,2月底至3月上旬盛发。因预防梭条花叶病主要是依靠抗性品种,而病区的农户没有重视抗性品种的应用,从而引起病害在局部地区发生。
1.4.2 虫害 小麦苗期虫害主要有麦蚜和麦蜘蛛等,它们都是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其中以麦蜘蛛发生严重、危害面积大。麦蜘蛛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先出现细小白点,然后麦叶逐渐变黄,造成麦株发育不良,全株矮小呈枯黄。该虫具有群集、假死性,主要发生在初春气温回升时期。本区因丘陵山地为较多,处于低洼的旱田小麦常常发生严重。
2 应对措施
2.1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
2.1.1 精细整地 整地前先对前茬作物秸秆进行粉碎处理,使粉碎长度不超过5㎝。秸秆多的地方要及时散开,深翻后掩埋,然后旋耕整地、耙实土壤,结合整地施入适量氮肥,避免秸秆腐熟过程中与麦苗争氮。
2.1.2 提高播种质量 通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项目,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利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应用小麦精确栽培技术、稻麦周年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小麦种植精耕细作、精量播种,控制播种量,掌握播种深度,从而达到壮群体、增后劲的目的[1]。在小麦整地播种时,要做到“秸秆还田必深耕,旋耕麦田必镇压”,以解决土壤桥孔不实、过于疏松、踏墒不实的问题。 2.2 加强田间管理,提升抗灾能力
2.2.1 因苗补肥,促进弱苗转化 播种前要做到有机无机肥料结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比施足施好底肥。对于基肥不足、出现黄苗的小麦田块,应尽早追施苗肥,以补足基肥,促进生长和分蘖。对秸秆还田量较大且有落黄趋势的田块,以及茎蘖数不足450万/hm2的田块,可追施尿素75~112.5㎏/hm2,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2.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抗灾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针对沿滁河地带低洼地区,要利用农业生态补偿项目实施,集中资金用于沟渠路建设配套,确保生产基地能灌能排。针对已出现的黄苗现象,要注意清沟理墒,在土壤湿度适宜时顺麦行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同时,可结合中耕松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促进缓苗。
2.3 强化分类指导,应对不利天气
2.3.1 预防冻害 对于长势偏旺的小麦,要及时采取镇压或化控措施控制旺长。镇压应选择在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进行,切忌在寒流天气来临前镇压。要根据麦苗旺长程度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对已受冻麦苗,要适当喷施腐殖酸盐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药肥,促进麦苗恢复生长。冬季不宜化除,以防冻药害;寒流天气来临时,不宜用异丙隆化除。
2.3.2 及时浇好越冬水 在苗后至冬季,针对底墒不足的丘陵山地,根据条件要及时采取冬灌措施,保苗安全越冬。特别对秸秆还田、缺墒的麦田必须尽早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保苗安全越冬。
2.4 抓好病虫害防治,保证健康生长
2.4.1 病害防治 纹枯病的防治,掌握在病菌侵入茎秆前、病株率达10%时用药。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己唑醇、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梭条花叶病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对于老病区,种植抗病品种宁麦14、镇麦168,是预防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对于新发病的田块,采取增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麦苗生长,减轻发病程度[3]。
2.4.2 防治虫害 根据区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信息,及时开展防治工作。对于麦蚜的防治,可用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或10%烯啶虫胺水剂防治。对于红蜘蛛的防治,以丘陵地的低洼旱田为重点,可用7.5%勁赛(高氯·啶虫脒)微乳剂或10%阿维·哒螨灵乳油防治。
参考文献
[1]朱训泳,薛世芳,金立强,等.浅析六合区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丰产措施[J].基层农技推广,2017,9:74-75.
[2]庄家花,徐勇,叶如林,等.南京市六合区小麦生产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8,19:27-28.
[3]朱训永,叶如林,杨有斌.小麦梭条花叶病发生与防控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158-16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