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的文科高考题目,证明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已经无法取得高分了。文综的地理再也不是将课本“倒背如流”即可高枕无忧了。这表明地理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都在加大,地理的理性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更为突出了。因此,要求师生对地理学科规律性有更高的认识。
一、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1.成因规律。这在自然地理中尤为突出。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黄赤交角有密切的相关性。规律是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方纬度渐高,昼夜的变化渐大。
2.分布规律。例如,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它的形成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的结果。内生矿床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外生矿床提供了沉积矿产。故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理环境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内力作用的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势较低的陆地盆地和海洋等沉积地区。
二、对教的规律性要求
1.注重分析归纳规律。地理教师应该具有分析地理规律性的能力,即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课本上讲述中国:“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说经纬度位置;“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说海陆位置。教师就可指出以后在做题时要求概括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这样描述。
2.注重总结演绎规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复习中把教材里点到为止的知识点做必要的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适当了解。例如:2008年全国文综1卷的第36题,问刚果河为何没有形成三角洲。课本上对三角洲的介绍仅限于“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如果复习时教师稍加拓展,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淤积而成,关键有两个条件:有泥沙到河口、水流速度慢易沉积。学生写答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组织,答题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对学的规律性要求
1.善于理解掌握规律。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规律理解记忆是答题的基本前提。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阅读教材。教师教会学生首先经常看看目录及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录。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在对每个章节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其次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隐性知识,隐蔽在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之中,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再次,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在平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把基本规律理解透,不留死角,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必修内容,里面的知识都是高考的主干考点,对它的来龙去脉要一清二楚,不能一知半解。教师在平常习题中也要出一些基础题唤起学生对基本规律的高度重视。
2.善于灵活运用规律。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说到底就是做题、练习。首先要选好题,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应走“精练”之路,选典型题目。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近几年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其次要认真做题。近年来高考地理选择题一般分为比较型、材料型、等值线判读型、地图解读型、计算型五类。在做题时就要区别对待,一看材料信息,二回忆相应教材规律性的知识,三通过关键词寻求突破口。
3.善于适当扩展规律。扩展规律就是在原有书本规律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以求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例如,地球运动单元对昼夜长短的描述较为浅显,只说夏至、冬至日的全球纬度表现。书上相关日照上的数字信息不太引人注意:20°N夏至日昼长13时13分,40°N夏至日昼长14时51分,60°N夏至日昼长18时29分。这个数据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表达夏至日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渐长的规律外,从中有没有更丰富、有规律性的内容呢?当然有,中低纬度昼长年变化有准确的数据:20°N昼长年变化2时26分、40°N昼长年变化5时42分、60°N昼长年变化12时42分。当然,这种扩展一定要掌握“度”。一是基础好的学生才可以扩展,二是教师要介入指导,否则,就适得其反。(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中学)■
一、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1.成因规律。这在自然地理中尤为突出。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黄赤交角有密切的相关性。规律是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方纬度渐高,昼夜的变化渐大。
2.分布规律。例如,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它的形成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的结果。内生矿床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外生矿床提供了沉积矿产。故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理环境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内力作用的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势较低的陆地盆地和海洋等沉积地区。
二、对教的规律性要求
1.注重分析归纳规律。地理教师应该具有分析地理规律性的能力,即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课本上讲述中国:“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说经纬度位置;“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说海陆位置。教师就可指出以后在做题时要求概括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这样描述。
2.注重总结演绎规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复习中把教材里点到为止的知识点做必要的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适当了解。例如:2008年全国文综1卷的第36题,问刚果河为何没有形成三角洲。课本上对三角洲的介绍仅限于“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如果复习时教师稍加拓展,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淤积而成,关键有两个条件:有泥沙到河口、水流速度慢易沉积。学生写答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组织,答题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对学的规律性要求
1.善于理解掌握规律。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规律理解记忆是答题的基本前提。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阅读教材。教师教会学生首先经常看看目录及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录。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在对每个章节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其次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隐性知识,隐蔽在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之中,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再次,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在平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把基本规律理解透,不留死角,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必修内容,里面的知识都是高考的主干考点,对它的来龙去脉要一清二楚,不能一知半解。教师在平常习题中也要出一些基础题唤起学生对基本规律的高度重视。
2.善于灵活运用规律。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说到底就是做题、练习。首先要选好题,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应走“精练”之路,选典型题目。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近几年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其次要认真做题。近年来高考地理选择题一般分为比较型、材料型、等值线判读型、地图解读型、计算型五类。在做题时就要区别对待,一看材料信息,二回忆相应教材规律性的知识,三通过关键词寻求突破口。
3.善于适当扩展规律。扩展规律就是在原有书本规律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以求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例如,地球运动单元对昼夜长短的描述较为浅显,只说夏至、冬至日的全球纬度表现。书上相关日照上的数字信息不太引人注意:20°N夏至日昼长13时13分,40°N夏至日昼长14时51分,60°N夏至日昼长18时29分。这个数据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表达夏至日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渐长的规律外,从中有没有更丰富、有规律性的内容呢?当然有,中低纬度昼长年变化有准确的数据:20°N昼长年变化2时26分、40°N昼长年变化5时42分、60°N昼长年变化12时42分。当然,这种扩展一定要掌握“度”。一是基础好的学生才可以扩展,二是教师要介入指导,否则,就适得其反。(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