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把握规律中运筹帷幄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年来的文科高考题目,证明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已经无法取得高分了。文综的地理再也不是将课本“倒背如流”即可高枕无忧了。这表明地理学习的深度、广度、难度都在加大,地理的理性思维在高考试题中的呈现更为突出了。因此,要求师生对地理学科规律性有更高的认识。
  
  一、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1.成因规律。这在自然地理中尤为突出。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黄赤交角有密切的相关性。规律是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其他地方纬度渐高,昼夜的变化渐大。
  2.分布规律。例如,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它的形成是地壳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和聚集的结果。内生矿床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外生矿床提供了沉积矿产。故而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理环境有关:有色金属总是分布在内力作用的岩浆岩地区,煤和石油总是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地势较低的陆地盆地和海洋等沉积地区。
  
  二、对教的规律性要求
  1.注重分析归纳规律。地理教师应该具有分析地理规律性的能力,即通过地理思维活动,将个别的、局部的、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从而得出概括性的结论。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突出特征,阐明共性,揭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地理位置一般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和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课本上讲述中国:“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说经纬度位置;“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说海陆位置。教师就可指出以后在做题时要求概括其他国家的地理位置也可以这样描述。
  2.注重总结演绎规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复习中把教材里点到为止的知识点做必要的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适当了解。例如:2008年全国文综1卷的第36题,问刚果河为何没有形成三角洲。课本上对三角洲的介绍仅限于“分布于河流入海口”。如果复习时教师稍加拓展,三角洲的形成是泥沙在河口淤积而成,关键有两个条件:有泥沙到河口、水流速度慢易沉积。学生写答案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组织,答题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对学的规律性要求
  1.善于理解掌握规律。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规律理解记忆是答题的基本前提。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阅读教材。教师教会学生首先经常看看目录及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录。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在对每个章节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其次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隐性知识,隐蔽在教材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之中,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再次,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在平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把基本规律理解透,不留死角,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必修内容,里面的知识都是高考的主干考点,对它的来龙去脉要一清二楚,不能一知半解。教师在平常习题中也要出一些基础题唤起学生对基本规律的高度重视。
  2.善于灵活运用规律。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运用。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说到底就是做题、练习。首先要选好题,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应走“精练”之路,选典型题目。典型题目一般有两类,一是近几年较好的高考题,特别是列入了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的例证题;二是教师们设计的对某一类专题有“范例”意义的练习题。其次要认真做题。近年来高考地理选择题一般分为比较型、材料型、等值线判读型、地图解读型、计算型五类。在做题时就要区别对待,一看材料信息,二回忆相应教材规律性的知识,三通过关键词寻求突破口。
  3.善于适当扩展规律。扩展规律就是在原有书本规律的基础上适当拔高,以求更好地适应高考的要求。例如,地球运动单元对昼夜长短的描述较为浅显,只说夏至、冬至日的全球纬度表现。书上相关日照上的数字信息不太引人注意:20°N夏至日昼长13时13分,40°N夏至日昼长14时51分,60°N夏至日昼长18时29分。这个数据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除了表达夏至日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昼渐长的规律外,从中有没有更丰富、有规律性的内容呢?当然有,中低纬度昼长年变化有准确的数据:20°N昼长年变化2时26分、40°N昼长年变化5时42分、60°N昼长年变化12时42分。当然,这种扩展一定要掌握“度”。一是基础好的学生才可以扩展,二是教师要介入指导,否则,就适得其反。(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县中学)■
其他文献
自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起,我开始写些小消息,偶尔也会在市县级报刊上发表。尽管这样走过了七八个春秋,但总感觉自己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进展。平时,写起东西来,总觉得心里没底,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写起稿子来如同是一脚踩在西瓜皮上,滑到哪里算哪里。通过此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精炼的教育教学论文和新闻报道、教育通讯写作技巧,还能够通过与编辑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了解栏目风格,掌握第一手专题策划征稿要求,真可谓受
期刊
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目中,“成为一名作家”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梦。平时在博客上的“信手拈来”,难登大雅之堂,更别想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培训班上,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叶存洪主任讲授的“做有研究的教师”专题讲座,为我们拨开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这层神秘面纱。  叶教授提到有的教师总是这样抱怨:“我这么忙,哪有时间搞什么研究?”的确,叶教授所说的“有的教师”确实存在,特别是当学校通知教师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时,诸如此
期刊
教研部门出台了一项新举措: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改为“小课题实验报告”,一改多年要求教师写论文的老套路,我不禁为这一举措叫好。  目前教师教研的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论文,二是教育叙事,三是课题报告。当下,似乎每所学校都有论文写作要求,但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评比或者职称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论文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所学校里真正自觉独立的写作者并不多见。教育叙事是最近几年的新生事物,而真正坚
期刊
7月,在美丽的庐山,我参加了2010年《江西教育》举办的第三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感觉就像井底之蛙猛然跳出了井底,眼前豁然开朗。此次培训的授课内容有理可依、有据可循,不仅可以提高认识,还能提升理论水平,对自己今后撰写好教育教学论文有着极大的帮助。每节课无不让我醍醐灌顶,感触颇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写好教育教学论文,不能仅靠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还要有深
期刊
★龙南县教育名片★  概况:龙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是江西的“南大门”。全县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场、管委会),总人口31.5万。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94所,教职工2586人,在校学生41327人。民办幼儿园100所,入园幼儿10246人。该县客家文化历史悠久,矿藏丰富,被誉为“世界重稀土之乡”。  理念:着力构建体制机制,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感言:办人民满意教育,既要善
期刊
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是新课程新增的一个内容。小学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其目标定位是直观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不对概念进行理性分析和阐述。因此,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它们不同的特点。教材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让学生来感知平移的几何特征。只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
期刊
开掘文本的隐性资源,精心捕捉语言训练点,营造厚实的语言场,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催化剂。在实施教学中,如果开掘文本隐性资源出现“凝滞”或需要提升时,教师不妨给学生搭个平台,让他们自由炫舞。特级教师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中的两个片段给了我们启示。  【片段一】  师:是的,我们表面看到的林冲的确谦虚,而进入内心发现的是谨慎,他既谦虚也谨慎,武艺更是高强,所以你们觉得林冲是好汉?  生(齐):
期刊
有没有这样一种课堂?没有沉闷的气氛,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抽象的理论,没有乏味的讲解……在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就是构建这种理想课堂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情境创设的实践中,有些教师目的不明确,方式不恰当,或只重形式,忽视内容,致使教学情境成为一个花架子,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产生实效。笔者以为,有效的情境须与实效同行。    一、情境创设应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建构主义认为,
期刊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头。许多教师都深知这一点,因此特别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如激情导入、多媒体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但在实际教学中,什么样的导入才是真正有效的呢?  【片段一】“情”更远  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但不应该只是昙花一现。真正有效的导入应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得更加长久。请看特级教师陈金才《祖父的园子》(人教版五下)的导入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
期刊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在评课时我们也常听到诸如“这节课‘语文味’很浓”,“那节课‘语文味’淡了些”的评价。“语文味”已然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那何谓“语文味”?怎样的课堂才算具有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试图透过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明晰“语文味”的概念,探寻“语文味”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  【片段一】语文味充盈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中(吉春亚《小草和大树》)  师:课前,大家都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