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作为一名在群文工作中的美术工作者,不光担负着组织开展美术活动,同时还肩负着为未来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事业发展重任,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少儿美术展览评奖方面有一些初浅见解:我认为美术评奖不利于儿童自我完善,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不适合孩子按规律性地学习,同时也是指导教师与评委的“较量”。
【关键词】少儿美术;评奖;发展;比赛;评价
笔者作为一名国家一级文化馆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光担负着组织开展美术活动,同时还肩负为未来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事业发展重任,培养城乡少儿美术专业教育,通过少儿美术绘画教学实践和开展、参加的各类美术活动,将在下文浅谈一下自己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少儿美术教育展览评奖方面的初浅见解。
一、美术评奖不利于儿童自我完善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明武好比,文难评。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在书画中展现出人的不同气质、品格和不同的追求。中国美术史上流传着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与李思训在长安大同殿绘制巨幅嘉陵江山水画的故事,吴道子善写意,李思训善工笔,从而画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如果今天大奖赛为两人决出一等和二等,又是一个什么局面!唐代玄宗皇帝为两位画家评判时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其极妙。”如果说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齐白石等画家们的作品同台展出时,将带给人们多少美感和愉快!但若按大奖赛的思维,给他们决出个金、银、铜牌来,那么谁能成为大赛金奖的得主呢!尽管儿童不如齐白石有名气,难道其作品就能准确地划分出一、二、三等奖来吗?不论名家非名家,美术作品总是要按照艺术规律去创造和表现的,凡好作品总是要充满艺术个性的,正象佛学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却以一种统一标准来评判艺术作品的高下的确不是科学之举。那么应该是断其大概。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古人还是聪明的,他们对书画作品不是评出个一、二、三,也非金、银、铜,却是分神品、逸品、妙品、能品。这种评价既符合了艺术的规律,更没有鼓励少数,打击多数,真可谓智高而无私。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的评奖不利于张扬艺术个性。艺术是个性的,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生命。梵高的艺术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艺术拍卖行中之榜首,正是由于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强烈地艺术个性。大画家如此,儿童画家也是如此。然而评奖总避免不了评委个人的好恶,口味不同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有些儿童作品不仅想象力丰富,艺术处理无拘无束,甚至出现一批象毕加索,马蒂斯,梵高之类的大手笔。这些作者今后的发展有时是一次大赛的推波助澜,也可能就是一次大赛的“判刑”,使之两极分化。不管怎样的结局,其评委们总是以“利刀”在一天或两天之间把大多数参赛的儿童“砍”了下去,然后再继续“沙里淘金”。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就掌控在评委们的手中,但大赛获奖者总是少数,评委们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地挫伤着孩子们的艺术个性。
二、美术评奖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独生子女是中国当代突出的特点,而“望子成龙”却是当代大多父母的共同理想,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者大有人在,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早已被大赛主办者们所描准。有的家长让孩子积极参加美术展览本是好意,目的是鼓励孩子发展美术兴趣,但却获“奖”了。因此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家长们为孩子的美术才能骄傲;学校里为出现一个小画家而自豪;主办者们更有诱惑的招术,有的把展览命名为“未来美术大师展览”;有的同学不服气,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下次一定也会参加。所以,凡有这类大赛其孩子们都会争着参加,最终达到主办者的目的,然而却形成了全社会的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的评奖鼓励了少数,打击多数。任何大奖赛的获奖者总是少数,有的百里挑一。这种行为造成极少数参赛者成为幸运儿,而绝大多数的参赛者不仅是落选者,更是大赛资助的主流,没有他们的参与,奖品、奖金和“油水”从何发来。至少大多少年儿童心理受到了打击或精神压力,他们本来很喜欢画画,一盆冷水浇在兴趣点上,窒息了他们挚爱美术的源动力。
评奖增加了少数人的虚荣心。由于某一次大赛的偶然获奖,孩子和家长们都会头脑发热,以为真的成了“画家”,固然更加热爱美术。但是当他再另一个大赛中,孩子可能任何奖项也拿不到,他的虚荣心便会遭到打击和心理压力。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们也会厌烦美术,从此远离美术学习。更有少数因获奖而自傲,目空一切,在儿童中孤立了自己。
三、美术评奖不适合孩子按规律性地学习
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美术教学更不例外,它不应该受到经济因素的冲击与干扰,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会使整个美术事业走向衰退,会成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一大障碍。
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为参赛而画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势必要把少儿的美术学习引到死胡同。那些只顾个人名利的做法,那些不正确的教学内容会误人子弟,那些不正规的教学会给少儿以后真正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带来不良影响。
在国外,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的学科”,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在数学中2+3=5,似乎不存在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中,黄加蓝就可以调出许多不同的绿。所以学生设计一幅画时,严格地说是不应有任何限制的,也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可贵的,因为它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美术中,学生作品里显示出的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而且应受到赞赏才好。从正面评价学生的美术活动,表达对他们与众不同的欣赏,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评定美术成绩时,不仅要看作业质量,而且还要考虑整个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根据上述理论,传统的以作业水平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作法显然有待改革。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全班儿童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儿童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我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我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我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 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如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一名小朋友,画画时总是有头无尾,好好的画一上色就涂得乱七八糟。当他经过努力受到同伴表扬,又得到老师给他盖上的一个图章时(一个卡通画小狗,下面写着THANK YOU,谢谢你),他高兴得不得了,对我说:“我想现在就把这张画放在我的床上,中午睡觉时我抱着它睡。”
我还经常让儿童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儿童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四、美术评奖是指导教师与评委的“较量”
通过比赛决出胜负,分出冠亚军本是体坛特点或专利,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悄然兴起了书画大赛热,且愈演愈烈,这其中必有诱人的动因。举办单位收取报名费、参赛费、评奖费、通讯费等等,确实尝到了经济利益的甜头。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各地市书协、美协、出版社、电视台等都一哄而上地参与了竞争行列。由于竞争激烈,花样翻新也较快,当展览大赛使人厌倦时,又开始了“当代名家大辞典”等类的出版活动,在这个潮流中,有多少人上当受骗,又有多少骗子一再得逞,他们扛大旗做虎皮,采取种种手段,骗走了多少人的钱财和书画作品。当这一个个活动在成人中逐渐失去市场以后,这套“成功”的经验同样地转移到孩子们身上,果真灵验,而且经久不衰。我们面对事实不难发现有两种心态是互补的:一是利益驱动,举办大奖赛确实能为主办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名声驱动,参加人往往是出于社会名声,在名声和获奖等级的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利益。因此,这一幕幕的大奖赛活动便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真可谓“愿者上钩”,“愿打愿挨”。确实到了要呼喊救救孩子的时候了,应尽早解除硬套在他们头上的可怕“光环”。
任何评奖,包括美术评奖,所邀请的评委大都是名家,因此,书画大奖赛才具有权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近几年的儿童大奖赛却同样搬出了那些著名书画家,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疑问:那些著名书画家对儿童画或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究竟了解多少?当然这其中不乏儿童画研究专家,但却有不少人从未涉入过儿童画研究。我们说人无完人,著名的国画家去做油画大奖赛的评委是否适合?同样,国画家或油画家去做儿童画的评委有否欠妥?既然这么简单,很多儿童画大奖赛为何总是要挂上那几个著名书画家?要的是名声,有了名家的评价似乎活动就有了权威性,同时也就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事实上,有一些研究儿童画的专家由于不如那些著名的书画家具有社会影响,所以,请他们的并不多,他们似乎与儿童画评奖没有任何关系。(这里且不论儿童画与成人画同样是一种个性精神的创造,难予评出一、二、三)。
在每次的儿童画大奖赛中,评委的观点不仅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极具导向性。辅导儿童作画的美术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奖,不得不按照导向指挥棒旋转。与其说大赛评儿童的作品,不如说是在评教师的作品,指导教师的确在认真地与评委“较量”。指导教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或家长所聘)可谓费尽心机,不仅认真辅导、了解评选信息,而且关键时候还必须要亲自出马在儿童画上来个构思引导或“画龙点睛”,有的干脆代画,让儿童签上个歪歪字。笔者从很多儿童画展上发现这类伪作。美术教师为什么要“帮忙”,其原因既简单要清楚。一是借机自己也能产生社会影响,他辅导的作品获得一定数量的奖牌,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包装,好的包装也会给美术教师办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学生为学校争了光,学校在社会上也可以显示学校素质教育的“优秀成果”;三是美术教师积累了评职进级的重要成果和硬条件,因为在学生获奖的同时,辅导教师也得到了“园丁奖”。所以,儿童画大奖赛能否获奖何止是孩子和父母的期待。由于主办者非常了解“民情”,根据人们的心理要求正在逐步地改进评奖策略。大多数主办者已注意到获奖的面要大,并使出了吸引落选儿童的种种招术。
笔者真诚地呼吁,不要为挣儿童的钱去做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事,要为孩子们创造艺术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天真潇洒、无忧无虑地尽情表现自己,不要再去设置人为阻碍了。
【关键词】少儿美术;评奖;发展;比赛;评价
笔者作为一名国家一级文化馆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不光担负着组织开展美术活动,同时还肩负为未来中国少儿美术教育事业发展重任,培养城乡少儿美术专业教育,通过少儿美术绘画教学实践和开展、参加的各类美术活动,将在下文浅谈一下自己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少儿美术教育展览评奖方面的初浅见解。
一、美术评奖不利于儿童自我完善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明武好比,文难评。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在书画中展现出人的不同气质、品格和不同的追求。中国美术史上流传着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与李思训在长安大同殿绘制巨幅嘉陵江山水画的故事,吴道子善写意,李思训善工笔,从而画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如果今天大奖赛为两人决出一等和二等,又是一个什么局面!唐代玄宗皇帝为两位画家评判时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其极妙。”如果说徐悲鸿、刘海粟、林凤眠、齐白石等画家们的作品同台展出时,将带给人们多少美感和愉快!但若按大奖赛的思维,给他们决出个金、银、铜牌来,那么谁能成为大赛金奖的得主呢!尽管儿童不如齐白石有名气,难道其作品就能准确地划分出一、二、三等奖来吗?不论名家非名家,美术作品总是要按照艺术规律去创造和表现的,凡好作品总是要充满艺术个性的,正象佛学中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面对如此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却以一种统一标准来评判艺术作品的高下的确不是科学之举。那么应该是断其大概。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古人还是聪明的,他们对书画作品不是评出个一、二、三,也非金、银、铜,却是分神品、逸品、妙品、能品。这种评价既符合了艺术的规律,更没有鼓励少数,打击多数,真可谓智高而无私。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的评奖不利于张扬艺术个性。艺术是个性的,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生命。梵高的艺术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艺术拍卖行中之榜首,正是由于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强烈地艺术个性。大画家如此,儿童画家也是如此。然而评奖总避免不了评委个人的好恶,口味不同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于有些儿童作品不仅想象力丰富,艺术处理无拘无束,甚至出现一批象毕加索,马蒂斯,梵高之类的大手笔。这些作者今后的发展有时是一次大赛的推波助澜,也可能就是一次大赛的“判刑”,使之两极分化。不管怎样的结局,其评委们总是以“利刀”在一天或两天之间把大多数参赛的儿童“砍”了下去,然后再继续“沙里淘金”。儿童艺术个性的发展就掌控在评委们的手中,但大赛获奖者总是少数,评委们又不得不忍痛割爱地挫伤着孩子们的艺术个性。
二、美术评奖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独生子女是中国当代突出的特点,而“望子成龙”却是当代大多父母的共同理想,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者大有人在,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早已被大赛主办者们所描准。有的家长让孩子积极参加美术展览本是好意,目的是鼓励孩子发展美术兴趣,但却获“奖”了。因此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家长们为孩子的美术才能骄傲;学校里为出现一个小画家而自豪;主办者们更有诱惑的招术,有的把展览命名为“未来美术大师展览”;有的同学不服气,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下次一定也会参加。所以,凡有这类大赛其孩子们都会争着参加,最终达到主办者的目的,然而却形成了全社会的恶性循环。
笔者认为儿童美术的评奖鼓励了少数,打击多数。任何大奖赛的获奖者总是少数,有的百里挑一。这种行为造成极少数参赛者成为幸运儿,而绝大多数的参赛者不仅是落选者,更是大赛资助的主流,没有他们的参与,奖品、奖金和“油水”从何发来。至少大多少年儿童心理受到了打击或精神压力,他们本来很喜欢画画,一盆冷水浇在兴趣点上,窒息了他们挚爱美术的源动力。
评奖增加了少数人的虚荣心。由于某一次大赛的偶然获奖,孩子和家长们都会头脑发热,以为真的成了“画家”,固然更加热爱美术。但是当他再另一个大赛中,孩子可能任何奖项也拿不到,他的虚荣心便会遭到打击和心理压力。虚荣心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们也会厌烦美术,从此远离美术学习。更有少数因获奖而自傲,目空一切,在儿童中孤立了自己。
三、美术评奖不适合孩子按规律性地学习
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美术教学更不例外,它不应该受到经济因素的冲击与干扰,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会使整个美术事业走向衰退,会成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一大障碍。
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为参赛而画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势必要把少儿的美术学习引到死胡同。那些只顾个人名利的做法,那些不正确的教学内容会误人子弟,那些不正规的教学会给少儿以后真正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带来不良影响。
在国外,人们把美术称为“无错误的学科”,它对错误的谅解和新的尝试有着更宽松的态度。在数学中2+3=5,似乎不存在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中,黄加蓝就可以调出许多不同的绿。所以学生设计一幅画时,严格地说是不应有任何限制的,也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可贵的,因为它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美术中,学生作品里显示出的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而且应受到赞赏才好。从正面评价学生的美术活动,表达对他们与众不同的欣赏,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评定美术成绩时,不仅要看作业质量,而且还要考虑整个美术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态度,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根据上述理论,传统的以作业水平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作法显然有待改革。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儿童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每次画完画,我就把全班儿童的作品一一张贴出来,一个不落地展现在全班儿童面前,让孩子们互相审视、交流。有时我还让孩子们到前面向大家介绍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有的孩子就像讲故事一样述说自己有趣的构思。然后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评论。我从来不给儿童的作品打分,不造成恐惧心理。但我经常引导他们去比较,并经常拿名画家的画、中外小朋友的画让他们欣赏。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辨别,从中悟出道理。 孩子们自己心里明白,谁的画颜色搭配得最好,谁的画构图有主有次,谁的画画得更有趣,自己的画有哪些不足,一旦他们发现了,自己就会改正。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自强、自爱心逐步在增长。当听到同伴们表扬、老师赞同他们的画时,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他们今后的创造性会更强,更有动力。如控制能力比较差的一名小朋友,画画时总是有头无尾,好好的画一上色就涂得乱七八糟。当他经过努力受到同伴表扬,又得到老师给他盖上的一个图章时(一个卡通画小狗,下面写着THANK YOU,谢谢你),他高兴得不得了,对我说:“我想现在就把这张画放在我的床上,中午睡觉时我抱着它睡。”
我还经常让儿童搞集体创作,让大家出主意,大家动手画。经过两年的实验,我们觉得最突出的成绩是保持了儿童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你追我赶,谁也不示弱。另外,孩子们在其他科目的学习能力方面,如思考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
四、美术评奖是指导教师与评委的“较量”
通过比赛决出胜负,分出冠亚军本是体坛特点或专利,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悄然兴起了书画大赛热,且愈演愈烈,这其中必有诱人的动因。举办单位收取报名费、参赛费、评奖费、通讯费等等,确实尝到了经济利益的甜头。由于经济效益可观,各地市书协、美协、出版社、电视台等都一哄而上地参与了竞争行列。由于竞争激烈,花样翻新也较快,当展览大赛使人厌倦时,又开始了“当代名家大辞典”等类的出版活动,在这个潮流中,有多少人上当受骗,又有多少骗子一再得逞,他们扛大旗做虎皮,采取种种手段,骗走了多少人的钱财和书画作品。当这一个个活动在成人中逐渐失去市场以后,这套“成功”的经验同样地转移到孩子们身上,果真灵验,而且经久不衰。我们面对事实不难发现有两种心态是互补的:一是利益驱动,举办大奖赛确实能为主办者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二是名声驱动,参加人往往是出于社会名声,在名声和获奖等级的后面还有更深层的利益。因此,这一幕幕的大奖赛活动便成为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真可谓“愿者上钩”,“愿打愿挨”。确实到了要呼喊救救孩子的时候了,应尽早解除硬套在他们头上的可怕“光环”。
任何评奖,包括美术评奖,所邀请的评委大都是名家,因此,书画大奖赛才具有权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近几年的儿童大奖赛却同样搬出了那些著名书画家,不能不令人产生一些疑问:那些著名书画家对儿童画或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究竟了解多少?当然这其中不乏儿童画研究专家,但却有不少人从未涉入过儿童画研究。我们说人无完人,著名的国画家去做油画大奖赛的评委是否适合?同样,国画家或油画家去做儿童画的评委有否欠妥?既然这么简单,很多儿童画大奖赛为何总是要挂上那几个著名书画家?要的是名声,有了名家的评价似乎活动就有了权威性,同时也就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事实上,有一些研究儿童画的专家由于不如那些著名的书画家具有社会影响,所以,请他们的并不多,他们似乎与儿童画评奖没有任何关系。(这里且不论儿童画与成人画同样是一种个性精神的创造,难予评出一、二、三)。
在每次的儿童画大奖赛中,评委的观点不仅仅具有权威性,而且还极具导向性。辅导儿童作画的美术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奖,不得不按照导向指挥棒旋转。与其说大赛评儿童的作品,不如说是在评教师的作品,指导教师的确在认真地与评委“较量”。指导教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或家长所聘)可谓费尽心机,不仅认真辅导、了解评选信息,而且关键时候还必须要亲自出马在儿童画上来个构思引导或“画龙点睛”,有的干脆代画,让儿童签上个歪歪字。笔者从很多儿童画展上发现这类伪作。美术教师为什么要“帮忙”,其原因既简单要清楚。一是借机自己也能产生社会影响,他辅导的作品获得一定数量的奖牌,无疑增加了自己的包装,好的包装也会给美术教师办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二是学生为学校争了光,学校在社会上也可以显示学校素质教育的“优秀成果”;三是美术教师积累了评职进级的重要成果和硬条件,因为在学生获奖的同时,辅导教师也得到了“园丁奖”。所以,儿童画大奖赛能否获奖何止是孩子和父母的期待。由于主办者非常了解“民情”,根据人们的心理要求正在逐步地改进评奖策略。大多数主办者已注意到获奖的面要大,并使出了吸引落选儿童的种种招术。
笔者真诚地呼吁,不要为挣儿童的钱去做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事,要为孩子们创造艺术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天真潇洒、无忧无虑地尽情表现自己,不要再去设置人为阻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