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祥子、老李和祁瑞宣分别来自老舍先生的三部作品《骆驼祥子》、《离婚》和《四世同堂》,虽是不同境遇中的三个人物,倘若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位来自乡间的纯朴、自强的人力车夫——祥子,为了改变生活地位竭力挣扎、奋斗,终因梦想和努力的失败而逐渐沉沦的经历,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穷苦民众的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小说简洁精练的白描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纯净的北京方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添了小说的韵味与厚度。读的过程中,这个生活在京城下层社会的劳动者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最初怀抱着纯洁的生活理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凭勤劳和力气过着拉车的生活,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朴素的精神追求,不抢不偷,只想诚实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指望上辈祖宗留下的生活依靠,也不希冀生活中发一笔不义之财来成就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朴朴素素地开启了一个乡下人来城里的生活追求。这时的祥子是纯洁的,头顶着湛蓝的天,身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是祥子一段有梦的生活。可是在他辛苦的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时,意外地被兵匪抢去了;第二次祥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稀里糊涂地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在虎妞的帮助下买来的第二辆属于祥子的人力车却在虎妞母子难产死亡后被迫卖出。一连串的打击在祥子的身上、心上,击碎了祥子心中的梦。一个想诚实劳动换取最低生活的梦想却不容于社会,一个勤劳本分的青年不容于社会,与其一味迁就、妥协,不如拿起板凳砸碎这吃人的统治机器,可是祥子和许许多多性格有点懦弱的人一样,选择了退让、沉沦,不多久便被吞噬的无影无踪。
写于1933年的《离婚》描写旧北京几个机关公务员的琐碎生活和家庭纠纷,揭露了旧官场的腐败,塑造了一群庸庸碌碌的市民知识分子形象,讥讽了这类人的敷衍、怯懦、折中,苟安的人生哲学,揭示出这些人身上传统文化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惰性,已成为阻碍社会变革的沉滞力量。老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最初生活在这样一个吹不进半点新鲜空气的沉闷的无聊的机关中,在“好心人”张大哥的怂恿下把家眷由乡下接到城里,于是一幅幅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开始了。这里有庸俗的邱先生,一心想包“二奶”的吴太极,吃人不吐骨头的小赵等等,老李深陷其中,不停地与他们周旋着。开始时妥协的多,反抗的少。渐渐的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起来了,老李变了,变得腰杆挺直了许多,说话的底气足了许多,脑子里意志坚强了许多。不喜欢的浑浑噩噩的生活发生改变,既不能等更不能靠。于是老李思想变得坚定起来,关注的目光也转向了硬起来的丁管家身上,并最终选择义无返顾的离开人人眼馋的“安乐窝”去追寻向往的精神自由的生活。老李是出去了,不苟安的选择了出走,自然超越了落魄的祥子,是思想上的超越,让人怀着赞许与期望,可是步娜拉后尘的老李会不会在出走之后又如娜拉那般回到原先的机关呢?回来后是否也如祥子一般沉沦于原来的环境而窒息呢?我很怀疑,纵然老李的出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净身出门的老李能全然忘却结发的李太太?嗷嗷待哺的菱和英子?无根的浮萍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我们全然有理由认为成熟的老李在成熟的年代做了件不成熟的出走,虽然比祥子前进了一大步。
反映日军占领下北京居民的苦难和抗争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口语化的语言和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展现了这个皇城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揭示出千年古都的政治、文化所铸造的居民性格和传统心态,在这个环境里我看到了出走的老李,他已经更名换姓叫祁瑞宣了,是祁家大院里的长孙。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正直善良,可是在日军的铁骑之下,他却有着无尽的痛苦,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目睹任何一件不合道义的事而不能挺身而出是莫大的痛苦,一种从心底涌起的,仿佛那恶事就是自己做的一般。对于瑞宣而言,更令他痛苦的是明明知道不作为的维持是没有出路的,可是偏偏在祁家大院里他却不能做出振臂一呼的壮举,因为在他的眼里有老态龙钟的祖父,需要照料的父母,不顶事的瑞丰夫妇,不谙世事的孩子。这些牵挂他不能割舍,因为这些连着他的血脉精髓。于是他把出走的打算交由弟弟瑞全去完成,把出走的步伐变换了招式——有力地去支持一切的反击行为:以韧性坚持着、忍受着生活中的一切苦与痛,亲眼目睹着亲人的无辜离去,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他的孩子;见证着一桩桩罪恶,把所有的怒火与愤恨统统埋在心里,攥在手里,并坚信总有一天会石破天惊地爆发出来;支持着一幕幕反抗的正义斗争。不仅自己始终挺直腰杆,而且坚定的支持着一切的正义行为。最终祁瑞宣以他不妥协的韧性迎来了斗争的胜利。这种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坚持虽没有老李出走的果敢与坚毅,但我认为瑞宣少了些许老李的真空,显得更为稳当而实际。
由祥子到老李,再到祁瑞宣,构成了人物在困境中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需要祥子的纯朴与老实,一种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原生态的美好品质;我们也需要保持住这份难得的纯朴与老实,不让它因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更替而蒙灰上色。我们需要老李的冷静与清醒,不苟安于庸庸碌碌的机关生活和家庭纠纷,我们也需要老李摆脱窒息生活的勇气与决心,这种思量好就不惜代价去实施的魄力与精神。我们同样需要祁瑞宣统筹兼顾的周全与不易,立足现实牺牲自我,我们特需要在困境中不回避、不沉沦的战斗者的韧性。消沉只会让困难得手,拱手把自己毫无抵抗地交了出去;出走只是回避,回避本身就是夹着尾巴败了下来,有着真空般的不真实;有韧性的坚持是不妥协的战斗,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的长跑。
在这个充满浮躁空气的时代,我以为学一点韧性与坚持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
《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这位来自乡间的纯朴、自强的人力车夫——祥子,为了改变生活地位竭力挣扎、奋斗,终因梦想和努力的失败而逐渐沉沦的经历,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穷苦民众的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小说简洁精练的白描手法,细腻的心理刻画,纯净的北京方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添了小说的韵味与厚度。读的过程中,这个生活在京城下层社会的劳动者的形象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最初怀抱着纯洁的生活理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凭勤劳和力气过着拉车的生活,这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朴素的精神追求,不抢不偷,只想诚实的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不指望上辈祖宗留下的生活依靠,也不希冀生活中发一笔不义之财来成就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朴朴素素地开启了一个乡下人来城里的生活追求。这时的祥子是纯洁的,头顶着湛蓝的天,身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是祥子一段有梦的生活。可是在他辛苦的拥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时,意外地被兵匪抢去了;第二次祥子辛苦积攒的买车钱稀里糊涂地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在虎妞的帮助下买来的第二辆属于祥子的人力车却在虎妞母子难产死亡后被迫卖出。一连串的打击在祥子的身上、心上,击碎了祥子心中的梦。一个想诚实劳动换取最低生活的梦想却不容于社会,一个勤劳本分的青年不容于社会,与其一味迁就、妥协,不如拿起板凳砸碎这吃人的统治机器,可是祥子和许许多多性格有点懦弱的人一样,选择了退让、沉沦,不多久便被吞噬的无影无踪。
写于1933年的《离婚》描写旧北京几个机关公务员的琐碎生活和家庭纠纷,揭露了旧官场的腐败,塑造了一群庸庸碌碌的市民知识分子形象,讥讽了这类人的敷衍、怯懦、折中,苟安的人生哲学,揭示出这些人身上传统文化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惰性,已成为阻碍社会变革的沉滞力量。老李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群体中的一员,最初生活在这样一个吹不进半点新鲜空气的沉闷的无聊的机关中,在“好心人”张大哥的怂恿下把家眷由乡下接到城里,于是一幅幅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开始了。这里有庸俗的邱先生,一心想包“二奶”的吴太极,吃人不吐骨头的小赵等等,老李深陷其中,不停地与他们周旋着。开始时妥协的多,反抗的少。渐渐的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起来了,老李变了,变得腰杆挺直了许多,说话的底气足了许多,脑子里意志坚强了许多。不喜欢的浑浑噩噩的生活发生改变,既不能等更不能靠。于是老李思想变得坚定起来,关注的目光也转向了硬起来的丁管家身上,并最终选择义无返顾的离开人人眼馋的“安乐窝”去追寻向往的精神自由的生活。老李是出去了,不苟安的选择了出走,自然超越了落魄的祥子,是思想上的超越,让人怀着赞许与期望,可是步娜拉后尘的老李会不会在出走之后又如娜拉那般回到原先的机关呢?回来后是否也如祥子一般沉沦于原来的环境而窒息呢?我很怀疑,纵然老李的出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净身出门的老李能全然忘却结发的李太太?嗷嗷待哺的菱和英子?无根的浮萍是经不起风吹日晒的。我们全然有理由认为成熟的老李在成熟的年代做了件不成熟的出走,虽然比祥子前进了一大步。
反映日军占领下北京居民的苦难和抗争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口语化的语言和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展现了这个皇城社会的善与恶、美与丑,揭示出千年古都的政治、文化所铸造的居民性格和传统心态,在这个环境里我看到了出走的老李,他已经更名换姓叫祁瑞宣了,是祁家大院里的长孙。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正直善良,可是在日军的铁骑之下,他却有着无尽的痛苦,对于一个正直的人来说目睹任何一件不合道义的事而不能挺身而出是莫大的痛苦,一种从心底涌起的,仿佛那恶事就是自己做的一般。对于瑞宣而言,更令他痛苦的是明明知道不作为的维持是没有出路的,可是偏偏在祁家大院里他却不能做出振臂一呼的壮举,因为在他的眼里有老态龙钟的祖父,需要照料的父母,不顶事的瑞丰夫妇,不谙世事的孩子。这些牵挂他不能割舍,因为这些连着他的血脉精髓。于是他把出走的打算交由弟弟瑞全去完成,把出走的步伐变换了招式——有力地去支持一切的反击行为:以韧性坚持着、忍受着生活中的一切苦与痛,亲眼目睹着亲人的无辜离去,无论是他的父亲还是他的孩子;见证着一桩桩罪恶,把所有的怒火与愤恨统统埋在心里,攥在手里,并坚信总有一天会石破天惊地爆发出来;支持着一幕幕反抗的正义斗争。不仅自己始终挺直腰杆,而且坚定的支持着一切的正义行为。最终祁瑞宣以他不妥协的韧性迎来了斗争的胜利。这种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坚持虽没有老李出走的果敢与坚毅,但我认为瑞宣少了些许老李的真空,显得更为稳当而实际。
由祥子到老李,再到祁瑞宣,构成了人物在困境中三种不同的人生轨迹。我们需要祥子的纯朴与老实,一种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原生态的美好品质;我们也需要保持住这份难得的纯朴与老实,不让它因岁月的变迁、环境的更替而蒙灰上色。我们需要老李的冷静与清醒,不苟安于庸庸碌碌的机关生活和家庭纠纷,我们也需要老李摆脱窒息生活的勇气与决心,这种思量好就不惜代价去实施的魄力与精神。我们同样需要祁瑞宣统筹兼顾的周全与不易,立足现实牺牲自我,我们特需要在困境中不回避、不沉沦的战斗者的韧性。消沉只会让困难得手,拱手把自己毫无抵抗地交了出去;出走只是回避,回避本身就是夹着尾巴败了下来,有着真空般的不真实;有韧性的坚持是不妥协的战斗,是需要智慧与耐力的长跑。
在这个充满浮躁空气的时代,我以为学一点韧性与坚持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