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36名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发生情况,并对自我防护措施进行探讨。结果:36名护理人员共出现72起职业危害事件,包括9起化学性危害,30起物理性危害,33起生物性危害。结论:了解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类型和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自我防护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自我防护
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肩负着清洗、灭菌、养护医疗设备的重任,一系列零散的操作下来,难免会有个别细节处理不当,从而出现刺伤、感染等情况,既危害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又影响着消毒工作的进度[1]。要求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结合具体内容和常见危害,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升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率。本文以回顾分析的方式,对我院36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索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36名护理人员为对象,男性3名,女性33名,年龄介于21-42岁,平均(33.40±8.73)岁;护士28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
1.2方法 回顾分析36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统计职业危害的发生类型。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版本是SPSS25.0的软件分析文中数据,分别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对统计学差异进行检验时,前者行χ2检验,后者行t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日常工作期间,36名护理人员共出现72起职业危害事件。其中,化学性危害9起,占比12.50%;物理性危害30起,占比41.67%;生物性危害33起,占比45.83%。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3.1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3.1.1化学性危害 本研究中,化学性危害有9起,占比12.50%。具体包括:(1)环氧乙烷。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环氧乙烷是一种常用的消毒用品,能够快速清除医疗器械或设备上的毒素。同样,该用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比较大,一旦沾染将引起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2)含氯消毒剂。消毒医疗器械时,除了用相关设备处理外,还需要人工清洗[2]。若清洗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就会使含氯消毒剂粘附在皮肤表层,引起疼痛、瘙痒等反应,危害身体健康。
3.1.2物理性危害 本研究中,物理性危害有30起,占比41.67%。具體包括:(1)粉尘。医疗器材中多含有线条或棉絮,若包装时未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就会导致它们随着空气的流动而飘散,如若飘至咽喉、耳朵等部位,就会引起炎症反应。(2)高温烫伤。一般情况下,消毒供应室会配备蒸汽灭菌设备、烘干机等,升温时需要相关操作来配合。若护理人员操作不正确,就会被烫伤[3]。(3)噪音。近年来,虽然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但个别设备在运行中仍存在很大的噪音,污染内部环境,致使护理人员出现暂时性的耳鸣。而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多为女性,长时期的噪音干扰,不仅会增加工作压力,还会降低精气神,造成内分泌失调,从而诱发更多的安全事故。
3.1.3生物性危害 本研究中,生物性危害有33起,占比45.83%。具体包括:(1)针刺伤。需要清洗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中,有很多尖锐性的物品,若护理人员包装随意,通常会使尖锐部位暴露在外,例如针头。这种情况下,搬运过程中就会刺伤护理人员。(2)器械污染。医疗器材的回收使用过程中,多数器材会沾有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等,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比较隐秘[4]。若清洗消毒时疏于管理,就会在接触病原菌后感染。特别是皮肤被刺伤、伤口开裂时,病原菌经由各种渠道传播,危害生命健康。(3)气溶胶污染。具体工作中,会使用气枪、高压水枪等工具冲洗管道,此过程会产生气溶胶,属于微生物。若护理人员疏于自身防护,就会使气溶胶进入呼吸道,而引发感染。(4)社会性和生理性危害。在本组调查中,虽然没有出现此类事件,但仍要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消毒供应室工作量大,既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再加上随时面临危险,护理人员难免会出现工作热情削减,甚至出现抵触工作的心理。工作强度较大时,时常将工作制度要求抛到脑后,无法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导致各种细节被忽视,从而引发不可控的风险,其中也包括护理人员的离职风险[5]。
3.2自我防护措施
3.2.1化学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在消毒供应室安装新风系统,促使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因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受损现象。其次,规范各种消毒剂的使用,要求护理人员在使用消毒剂时做好自我防护,比如穿戴防护眼罩、手套等,防止消毒剂沾染皮肤造成感染。针对挥发性强的消毒用品,应存放在有良好密闭性的容器内,防止药效挥发影响消毒效果。
3.2.2物理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优化工作环境,对于在有噪音的设备旁工作的人员,提前叮嘱其佩戴耳塞,使用降噪设备,在防止噪音干扰的情况下,集中精力的开展医疗器材的消毒、清理工作。其次,要求护理人员按要求规范工作,在器械故障,或拆卸干燥柜等设备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处理,同时佩戴防烫手套。最后,对于容易出现粉尘的器材,护理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以免吸入粉尘诱发呼吸道感染。
3.2.3生物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对于各科室送至消毒供应室处理的医疗器材,护理人员应遵循相应制度,并佩戴防护器具,切勿因为其他缘由随意降低要求,保证自我防护的合理性、安全性。其次,对于有尖锐设施的器材,应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不可直接暴露在外面。拿取此类器材时,尤其是针头,不可直接用手拿,可以用镊子夹取。一旦清洗、消毒操作中刺伤皮肤,应立即处理,防止损伤加重[6]。通常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用肥皂水或流水冲洗,然后用乙醇消毒。若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到外科处理。另外,还要到体检中心进行检查,观察是否感染疾病,发现后立即上报并治疗。
综上,了解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类型和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自我防护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灿媛.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99-201.
[2]鲁萍.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策略[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79-80.
[3]孟志丽.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9):189-190.
[4]陈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1):102-103.
[5]张曼娜,黄瑞儿.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9):170,172.
[6]马国防.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2):293-294.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自我防护
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肩负着清洗、灭菌、养护医疗设备的重任,一系列零散的操作下来,难免会有个别细节处理不当,从而出现刺伤、感染等情况,既危害护理人员的生命安全,又影响着消毒工作的进度[1]。要求在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结合具体内容和常见危害,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提升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率。本文以回顾分析的方式,对我院36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索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36名护理人员为对象,男性3名,女性33名,年龄介于21-42岁,平均(33.40±8.73)岁;护士28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
1.2方法 回顾分析36名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统计职业危害的发生类型。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版本是SPSS25.0的软件分析文中数据,分别用(n,%)、()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对统计学差异进行检验时,前者行χ2检验,后者行t检验。标准为P<0.05。
2结果
日常工作期间,36名护理人员共出现72起职业危害事件。其中,化学性危害9起,占比12.50%;物理性危害30起,占比41.67%;生物性危害33起,占比45.83%。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3.1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3.1.1化学性危害 本研究中,化学性危害有9起,占比12.50%。具体包括:(1)环氧乙烷。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中,环氧乙烷是一种常用的消毒用品,能够快速清除医疗器械或设备上的毒素。同样,该用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比较大,一旦沾染将引起呕吐、发热等不良反应。(2)含氯消毒剂。消毒医疗器械时,除了用相关设备处理外,还需要人工清洗[2]。若清洗过程中护理人员没有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就会使含氯消毒剂粘附在皮肤表层,引起疼痛、瘙痒等反应,危害身体健康。
3.1.2物理性危害 本研究中,物理性危害有30起,占比41.67%。具體包括:(1)粉尘。医疗器材中多含有线条或棉絮,若包装时未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就会导致它们随着空气的流动而飘散,如若飘至咽喉、耳朵等部位,就会引起炎症反应。(2)高温烫伤。一般情况下,消毒供应室会配备蒸汽灭菌设备、烘干机等,升温时需要相关操作来配合。若护理人员操作不正确,就会被烫伤[3]。(3)噪音。近年来,虽然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但个别设备在运行中仍存在很大的噪音,污染内部环境,致使护理人员出现暂时性的耳鸣。而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多为女性,长时期的噪音干扰,不仅会增加工作压力,还会降低精气神,造成内分泌失调,从而诱发更多的安全事故。
3.1.3生物性危害 本研究中,生物性危害有33起,占比45.83%。具体包括:(1)针刺伤。需要清洗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中,有很多尖锐性的物品,若护理人员包装随意,通常会使尖锐部位暴露在外,例如针头。这种情况下,搬运过程中就会刺伤护理人员。(2)器械污染。医疗器材的回收使用过程中,多数器材会沾有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等,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比较隐秘[4]。若清洗消毒时疏于管理,就会在接触病原菌后感染。特别是皮肤被刺伤、伤口开裂时,病原菌经由各种渠道传播,危害生命健康。(3)气溶胶污染。具体工作中,会使用气枪、高压水枪等工具冲洗管道,此过程会产生气溶胶,属于微生物。若护理人员疏于自身防护,就会使气溶胶进入呼吸道,而引发感染。(4)社会性和生理性危害。在本组调查中,虽然没有出现此类事件,但仍要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消毒供应室工作量大,既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抗压能力,长时间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再加上随时面临危险,护理人员难免会出现工作热情削减,甚至出现抵触工作的心理。工作强度较大时,时常将工作制度要求抛到脑后,无法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导致各种细节被忽视,从而引发不可控的风险,其中也包括护理人员的离职风险[5]。
3.2自我防护措施
3.2.1化学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在消毒供应室安装新风系统,促使室内空气流通,防止因空气污染引发的呼吸道受损现象。其次,规范各种消毒剂的使用,要求护理人员在使用消毒剂时做好自我防护,比如穿戴防护眼罩、手套等,防止消毒剂沾染皮肤造成感染。针对挥发性强的消毒用品,应存放在有良好密闭性的容器内,防止药效挥发影响消毒效果。
3.2.2物理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优化工作环境,对于在有噪音的设备旁工作的人员,提前叮嘱其佩戴耳塞,使用降噪设备,在防止噪音干扰的情况下,集中精力的开展医疗器材的消毒、清理工作。其次,要求护理人员按要求规范工作,在器械故障,或拆卸干燥柜等设备时,应安排专业人员处理,同时佩戴防烫手套。最后,对于容易出现粉尘的器材,护理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以免吸入粉尘诱发呼吸道感染。
3.2.3生物性危害的自我防护 首先,对于各科室送至消毒供应室处理的医疗器材,护理人员应遵循相应制度,并佩戴防护器具,切勿因为其他缘由随意降低要求,保证自我防护的合理性、安全性。其次,对于有尖锐设施的器材,应放在有盖的容器内,不可直接暴露在外面。拿取此类器材时,尤其是针头,不可直接用手拿,可以用镊子夹取。一旦清洗、消毒操作中刺伤皮肤,应立即处理,防止损伤加重[6]。通常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用肥皂水或流水冲洗,然后用乙醇消毒。若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到外科处理。另外,还要到体检中心进行检查,观察是否感染疾病,发现后立即上报并治疗。
综上,了解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类型和原因,制定针对性的自我防护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安全性,提高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灿媛.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及防护对策[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99-201.
[2]鲁萍.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策略[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4):79-80.
[3]孟志丽.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进展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9):189-190.
[4]陈静.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1):102-103.
[5]张曼娜,黄瑞儿.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措施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9):170,172.
[6]马国防.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42):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