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红豆杉
我喜欢在写下自己的名字之后,再加一个红豆杉。慢慢地,红豆杉就变成了我的笔名以及社交网络上的昵称。
最初,我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只是偶然在一本杂志里的一首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你温顺低斜的样子/不知道是一株红豆杉还是一棵青冈栎。”从此,我的脑袋里便不时冒出我是一株红豆杉还是一棵青冈栎这样的想法。
红豆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大熊猫”,而青冈栎则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常绿阔叶林树种之一。毫无疑问,我觉得我是一株红豆杉,只因我自视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并希冀着做生活的主角。
我很喜欢一个作者,叫八月长安。她写过一本《玛丽苏病例报告》,书里说“玛丽苏”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我们都是患者,感染无须惊恐,它只是宣告成长的开始。看完后我便不得不承认自己患过玛丽苏这种病,光是从我用红豆杉这样的笔名就能看出来。
“我是非主流,我非常的可爱……”那年这首歌很流行,大家都喜欢用带有伤感文字的男女人物图片做头像,拍蹲在街头“孤单寂寞”的照片,昵称要么是繁体要么带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个性签名隔三差五就换,都是些伤春悲秋的句子。
后来不知从哪里吹来的风,电视剧、青春小说都开始以“虐”为卖点,一个个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就是生生错过,将张爱玲的那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用得淋漓尽致。当时明月照年少,我也是哭得泪水肆流。只能说,在那个年纪其实喜欢什么都是出自喜欢,无论曾经多么幼稚、多么不愿承认它存在过,它都是属于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消逝在年华里,塑造过我们。
所以,我觉得红豆杉也不是多么难听的名字,过去的无知也可以偶尔当个笑料,玛丽苏也可以“苏”出新花样。
贰·青冈栎
所有峰回路转的剧情都华而不实,那些没有被自己向别人展示的片段,焦虑的等待和虔诚的祈祷,才是最真实的漫长。我明明应该是一棵青冈栎才对。我被湮没在硕大无比的校服里,每天都要写很多的作业,还要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后来,我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小说,有了一点儿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也自然有所扩大。我开始接触微博、豆瓣、天涯、知乎……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很重的好奇心,我看了很多人的故事,这个世界有极品、有恶意、有毫无逻辑,自然也有暖心。
我的世界观正在一点一点地搭建,也在不停重筑。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哪些技能,人与人之间要分多少圈子,何为辩证,生而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以及我所有的渴望与失望。
我不再轻易评价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我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瓶颈期,故作老成和心智不齐并存。在17岁的时候,我有很多想法和问题,然而一句“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就将我打败。我被打败了很多次,因为不成熟。每次都懊恼地自责,然后期盼快一点儿长大,觉得这样自己便能获得圆满。
我开始害怕眼泪这个东西,一方面觉得弱者才会掉泪,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自己的心真硬,大家都在哭,為什么我哭不出来。那时候觉得“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许偷偷想念,不许回头看”,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啊。
可是当真正明白在生命里“我是红豆杉,你是青冈栎”只是一场盛大的臆想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一点儿难过。
叁·声声慢
高三时我们搬到了山中的新校区,窗外全是青葱的颜色,教室里全是鲜红的标语横幅,我时常左顾右盼,企图寻找顾城诗里“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的感觉。虽然我觉得那种感觉是禁锢,但我还是决定为了想去的地方拼搏一次。
我将“湖南大学”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桌上最醒目的地方,每次不想听课或者因为解不出数学题而抓狂的时候,我就看着它,告诉自己:你不是要去长沙吗?你不是想去湖南大学吗?然后继续开启学习模式。
其实我的高三一点儿也不精彩刺激,我依旧会在数学课上打盹儿,看着满黑板的解题步骤发呆。我的英语单词并没有记完,文科框架也只认真整理了前半部分,买的各种练习册更是只翻开过几次……所以电视里那些学渣十几个镜头三五个月就逆袭名校的事情,我从不相信。
整个高三我做得最认真的就是语文作文素材收集。我买了一个很好看的本子,从《诗经》到元曲,只要遇见有哲理有味道的词句就都记录下来,后来我开始抄现代诗,还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名人名言。可就算是这样,我的作文每次得到的分数还是会让我很失望。
高三我常常生病,我总是挑晚自习请假。夜晚的重庆很美,远处棱角分明的高楼大厦因五彩的灯光而变得柔软。我背着书包走在暖黄的路灯下,想着这日子什么时候才会到头。密集的考试,熬夜的疲倦,还有总是让人灰心丧气的分数。可是我只能选择努力一点,更努力一点。
直到二模后我才熬出头,分数开始稳步上升。我终于坐在了总是考全区第一的易大哥后面,在最后一个月,我甚至融入了我们班的学霸小团体。课后,我和易大哥交流着文学和诗歌,还有无尽的想象。
高考前一周我倒没怎么紧张,状态保持得也挺好。不过这一年的题很简单,大家都考得不错,一本线也比往年高了近20分,尽管最后我考了一个高三以来最好的分数,但我还是没能考上湖南大学。最后我去了青岛大学,那是一个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我也没有学中文,而是学了我从未想过的经济。也许高考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自此,我的中学生涯结束。我只带了语文素材本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学校。我深情地回望了它很多眼,回忆起从前,月色变得很慢,晨曦变得遥远,其中的人与事也都悠长而缓慢。
我在回家的路上,慢慢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我从一个小屁孩到非主流少女,再到小清新,然后到现在成为一个吐得一手好槽的成年人。我的心慢慢地越来越柔软,同时韧性十足。
我的成长和我的青春没有到此为止,我会去陌生的地方,认识陌生的人,接触陌生的领域,我会坚持写下去,我会一点一点地接纳和包容自己。我既是红豆杉,也是青冈栎。
有所为,有所止。
我喜欢在写下自己的名字之后,再加一个红豆杉。慢慢地,红豆杉就变成了我的笔名以及社交网络上的昵称。
最初,我并不了解这种植物,只是偶然在一本杂志里的一首诗中读到这样的句子:“你温顺低斜的样子/不知道是一株红豆杉还是一棵青冈栎。”从此,我的脑袋里便不时冒出我是一株红豆杉还是一棵青冈栎这样的想法。
红豆杉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大熊猫”,而青冈栎则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常绿阔叶林树种之一。毫无疑问,我觉得我是一株红豆杉,只因我自视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并希冀着做生活的主角。
我很喜欢一个作者,叫八月长安。她写过一本《玛丽苏病例报告》,书里说“玛丽苏”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我们都是患者,感染无须惊恐,它只是宣告成长的开始。看完后我便不得不承认自己患过玛丽苏这种病,光是从我用红豆杉这样的笔名就能看出来。
“我是非主流,我非常的可爱……”那年这首歌很流行,大家都喜欢用带有伤感文字的男女人物图片做头像,拍蹲在街头“孤单寂寞”的照片,昵称要么是繁体要么带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个性签名隔三差五就换,都是些伤春悲秋的句子。
后来不知从哪里吹来的风,电视剧、青春小说都开始以“虐”为卖点,一个个的结局不是你死我活就是生生错过,将张爱玲的那句“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用得淋漓尽致。当时明月照年少,我也是哭得泪水肆流。只能说,在那个年纪其实喜欢什么都是出自喜欢,无论曾经多么幼稚、多么不愿承认它存在过,它都是属于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消逝在年华里,塑造过我们。
所以,我觉得红豆杉也不是多么难听的名字,过去的无知也可以偶尔当个笑料,玛丽苏也可以“苏”出新花样。
贰·青冈栎
所有峰回路转的剧情都华而不实,那些没有被自己向别人展示的片段,焦虑的等待和虔诚的祈祷,才是最真实的漫长。我明明应该是一棵青冈栎才对。我被湮没在硕大无比的校服里,每天都要写很多的作业,还要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后来,我在杂志上发表了几篇小说,有了一点儿自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也自然有所扩大。我开始接触微博、豆瓣、天涯、知乎……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很重的好奇心,我看了很多人的故事,这个世界有极品、有恶意、有毫无逻辑,自然也有暖心。
我的世界观正在一点一点地搭建,也在不停重筑。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哪些技能,人与人之间要分多少圈子,何为辩证,生而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以及我所有的渴望与失望。
我不再轻易评价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我陷入了一个尴尬的瓶颈期,故作老成和心智不齐并存。在17岁的时候,我有很多想法和问题,然而一句“你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就将我打败。我被打败了很多次,因为不成熟。每次都懊恼地自责,然后期盼快一点儿长大,觉得这样自己便能获得圆满。
我开始害怕眼泪这个东西,一方面觉得弱者才会掉泪,另一方面又会觉得自己的心真硬,大家都在哭,為什么我哭不出来。那时候觉得“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许偷偷想念,不许回头看”,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啊。
可是当真正明白在生命里“我是红豆杉,你是青冈栎”只是一场盛大的臆想时,我还是忍不住有一点儿难过。
叁·声声慢
高三时我们搬到了山中的新校区,窗外全是青葱的颜色,教室里全是鲜红的标语横幅,我时常左顾右盼,企图寻找顾城诗里“在一片死灰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的感觉。虽然我觉得那种感觉是禁锢,但我还是决定为了想去的地方拼搏一次。
我将“湖南大学”写在便利贴上,贴在课桌上最醒目的地方,每次不想听课或者因为解不出数学题而抓狂的时候,我就看着它,告诉自己:你不是要去长沙吗?你不是想去湖南大学吗?然后继续开启学习模式。
其实我的高三一点儿也不精彩刺激,我依旧会在数学课上打盹儿,看着满黑板的解题步骤发呆。我的英语单词并没有记完,文科框架也只认真整理了前半部分,买的各种练习册更是只翻开过几次……所以电视里那些学渣十几个镜头三五个月就逆袭名校的事情,我从不相信。
整个高三我做得最认真的就是语文作文素材收集。我买了一个很好看的本子,从《诗经》到元曲,只要遇见有哲理有味道的词句就都记录下来,后来我开始抄现代诗,还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名人名言。可就算是这样,我的作文每次得到的分数还是会让我很失望。
高三我常常生病,我总是挑晚自习请假。夜晚的重庆很美,远处棱角分明的高楼大厦因五彩的灯光而变得柔软。我背着书包走在暖黄的路灯下,想着这日子什么时候才会到头。密集的考试,熬夜的疲倦,还有总是让人灰心丧气的分数。可是我只能选择努力一点,更努力一点。
直到二模后我才熬出头,分数开始稳步上升。我终于坐在了总是考全区第一的易大哥后面,在最后一个月,我甚至融入了我们班的学霸小团体。课后,我和易大哥交流着文学和诗歌,还有无尽的想象。
高考前一周我倒没怎么紧张,状态保持得也挺好。不过这一年的题很简单,大家都考得不错,一本线也比往年高了近20分,尽管最后我考了一个高三以来最好的分数,但我还是没能考上湖南大学。最后我去了青岛大学,那是一个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我也没有学中文,而是学了我从未想过的经济。也许高考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如愿以偿,而是阴差阳错。
自此,我的中学生涯结束。我只带了语文素材本然后一身轻松地离开了学校。我深情地回望了它很多眼,回忆起从前,月色变得很慢,晨曦变得遥远,其中的人与事也都悠长而缓慢。
我在回家的路上,慢慢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我从一个小屁孩到非主流少女,再到小清新,然后到现在成为一个吐得一手好槽的成年人。我的心慢慢地越来越柔软,同时韧性十足。
我的成长和我的青春没有到此为止,我会去陌生的地方,认识陌生的人,接触陌生的领域,我会坚持写下去,我会一点一点地接纳和包容自己。我既是红豆杉,也是青冈栎。
有所为,有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