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而“文本解读”又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本文以“交互式教学”理念为导向,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环节逐步展开讨论,为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语教学;文本解读;交互式教学
“阅读”是语言学习“输入”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外语教学中地位极其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一直是广大外语研究者和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拿到“文本”教师该如何教,如何处理,教师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为了确实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文本教学,本文将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介绍。
读前准备工作
1.利用文本特征(Text Features)进行预测活动,激活已有背景知识,突出中心思想
Field(2007)指出文本特征是指对印刷材料所做的改变,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文本特征除了包括字号与字体外,还包括照片、图表、工具条、线条、方框、说明、简表、颜色等表现形式。
在高中教材中,无论是哪个版本,课文的设置中都会涉及丰富的文本特征。打开课本,随处可见图片、黑标题、美术字、表格等,教师可借助这些更加直观的东西去启发学生对文本的预测;另外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拿荧光笔等有颜色的笔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短语、单词等进行“文本特征创作”,进而有助于学生的文本阅读。
文本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中心大意的理解,提高他们文本的预测能力,激活更多的背景知识,并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综合阅读技能。
2. 利用语义网(Semantic Web)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文本背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语义网是指利用该文本的一个“核心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或话题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列出的词,渐渐引出与文本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能结合学生或教师的亲身经历体会,效果将会更好。
比如在讲外研版选修七第一模块“Basketball”这一课时,教师给出“Basketball”这个话题,让学生列出能想到的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反馈见图1。
通过这样一个语义网,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列出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篮球的知识,关于NBA、姚明、乔丹和科比的知识,尤其是篮球巨星科比的退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男篮2016年夺亚锦赛冠军获得里约奥运会入场券以及男篮教练选帅风波等;还有同学结合自己在美国看NBA得经历,谈了他在现场看篮球赛的感受。这些话题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于篮球背景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本课的欲望,为教师开展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教学
1.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框架
要掌握文章结构,首先要了解作者常用的几种设置篇章架构的方法。总体篇章来看常见的有“总分总”结构、按时间发展叙述、按空间位置叙述、倒叙法等;就具体段落而言常见的有例证法、因果关系法、问题求解法、比较法等。
“总分总”结构是文本设置最常见的结构,文章先总述总论点,然后接下来几段分别设置分论点,最后再次强调总论点,或总结概括,或总结升华。学生对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叙事结构相对熟悉,需要注意的是倒叙结构。例如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福建卷的完形填空,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学钢琴,从二年级开始每年都要举行独奏会,每一年作者都乞求父亲能不能略去一次,但父亲每一次都拒绝并鼓励他要建立起信心,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正当学生们期待看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却让人意外,第二段中父亲已经68岁了,且父亲第一次在台上独奏钢琴,非常紧张,学生一下子乱了,在这一段学生错误率很高。接下来就开始讲父亲是怎么开始学钢琴的,怎么用实际行动给作者上了一课,采用了一种倒叙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那么做题正确率将大大提高。
具体段落设置的例证法指的是先给出作者的观点然后用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言语又或具体数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果关系法指的是给出一些具体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具体的事实,最后通过一些信号词,比如“as a result” “consequently”“finally”等来引出最终的结果;问题求解法指的是给出一些问题,然后运用一些信号词给出解决办法,比如“one solution is to…” “another solution would be to…”等;比较法指的是比较两种事物如何相似,或两种事物如何不同。
2. 引导学生确认或推测文本段落的主旨
一个段落由一组句子组成,这组句子是为了要辅助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Farrell(2007)指出中心思想是作者就文本主题想表达的主要观点;在很多的具体文本段落中,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被包含在该段的主题句中,而这个主题句又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始部分。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引导他们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能够将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关键信息在文章中的具体段落中定位出来,并通过快速的略读(skimming)和寻读(scanning),以回答该问题为目标获得问题的答案。
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不认识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汇时,要通过训练利用上下文语境(context)对该词进行推断,常见的方法有对比(与文本中出现的另一个认识的词对比)、因果(本段所描述的起因或结果)、解释(上下文中对其已经有具体的解释)、例句(通过后文举例推断)。能够推测出相关的关键词汇对于抓住文本的主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本阅读后的教学引导
整体掌握了文章的结构框架,能够回答教师设置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准确掌握文本主旨大意和一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就基本上了达到了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效果。阅读文本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提出一些和文本话题相关的开放式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相关搜索进行“再阅读”,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写作,来提升学生的总体概括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对文本故事的发展进行大胆的想象,拓展思维,并进行“续写”。
针对课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高度重视,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就学生课后“再阅读”进行课堂展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和创作的积极性,也是对新时期外语阅读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Farrell, T.S.C. (2002). 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Field, M. L.(2007). Text Featur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hinese Edition).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语教学;文本解读;交互式教学
“阅读”是语言学习“输入”的重要一环,尤其在外语教学中地位极其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阅读教学?”一直是广大外语研究者和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拿到“文本”教师该如何教,如何处理,教师的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为了确实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阅读文本教学,本文将从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进行具体介绍。
读前准备工作
1.利用文本特征(Text Features)进行预测活动,激活已有背景知识,突出中心思想
Field(2007)指出文本特征是指对印刷材料所做的改变,以提供与标准印刷体不同的视觉特征;文本特征除了包括字号与字体外,还包括照片、图表、工具条、线条、方框、说明、简表、颜色等表现形式。
在高中教材中,无论是哪个版本,课文的设置中都会涉及丰富的文本特征。打开课本,随处可见图片、黑标题、美术字、表格等,教师可借助这些更加直观的东西去启发学生对文本的预测;另外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拿荧光笔等有颜色的笔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短语、单词等进行“文本特征创作”,进而有助于学生的文本阅读。
文本特征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中心大意的理解,提高他们文本的预测能力,激活更多的背景知识,并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综合阅读技能。
2. 利用语义网(Semantic Web)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文本背景知识,激发阅读兴趣
语义网是指利用该文本的一个“核心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词或话题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教师通过学生列出的词,渐渐引出与文本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能结合学生或教师的亲身经历体会,效果将会更好。
比如在讲外研版选修七第一模块“Basketball”这一课时,教师给出“Basketball”这个话题,让学生列出能想到的与此话题相关的内容。学生的反馈见图1。
通过这样一个语义网,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列出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篮球的知识,关于NBA、姚明、乔丹和科比的知识,尤其是篮球巨星科比的退役,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中国男篮2016年夺亚锦赛冠军获得里约奥运会入场券以及男篮教练选帅风波等;还有同学结合自己在美国看NBA得经历,谈了他在现场看篮球赛的感受。这些话题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对于篮球背景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本课的欲望,为教师开展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教学
1.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框架
要掌握文章结构,首先要了解作者常用的几种设置篇章架构的方法。总体篇章来看常见的有“总分总”结构、按时间发展叙述、按空间位置叙述、倒叙法等;就具体段落而言常见的有例证法、因果关系法、问题求解法、比较法等。
“总分总”结构是文本设置最常见的结构,文章先总述总论点,然后接下来几段分别设置分论点,最后再次强调总论点,或总结概括,或总结升华。学生对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叙事结构相对熟悉,需要注意的是倒叙结构。例如2014年全国高考英语福建卷的完形填空,第一段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学钢琴,从二年级开始每年都要举行独奏会,每一年作者都乞求父亲能不能略去一次,但父亲每一次都拒绝并鼓励他要建立起信心,并为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正当学生们期待看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却让人意外,第二段中父亲已经68岁了,且父亲第一次在台上独奏钢琴,非常紧张,学生一下子乱了,在这一段学生错误率很高。接下来就开始讲父亲是怎么开始学钢琴的,怎么用实际行动给作者上了一课,采用了一种倒叙的方法。如果学生能迅速地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那么做题正确率将大大提高。
具体段落设置的例证法指的是先给出作者的观点然后用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言语又或具体数据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果关系法指的是给出一些具体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具体的事实,最后通过一些信号词,比如“as a result” “consequently”“finally”等来引出最终的结果;问题求解法指的是给出一些问题,然后运用一些信号词给出解决办法,比如“one solution is to…” “another solution would be to…”等;比较法指的是比较两种事物如何相似,或两种事物如何不同。
2. 引导学生确认或推测文本段落的主旨
一个段落由一组句子组成,这组句子是为了要辅助表达作者的主要观点。Farrell(2007)指出中心思想是作者就文本主题想表达的主要观点;在很多的具体文本段落中,一个段落的中心思想被包含在该段的主题句中,而这个主题句又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始部分。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来引导他们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能够将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关键信息在文章中的具体段落中定位出来,并通过快速的略读(skimming)和寻读(scanning),以回答该问题为目标获得问题的答案。
在阅读过程中,当学生不认识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汇时,要通过训练利用上下文语境(context)对该词进行推断,常见的方法有对比(与文本中出现的另一个认识的词对比)、因果(本段所描述的起因或结果)、解释(上下文中对其已经有具体的解释)、例句(通过后文举例推断)。能够推测出相关的关键词汇对于抓住文本的主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本阅读后的教学引导
整体掌握了文章的结构框架,能够回答教师设置的一些关键问题,并准确掌握文本主旨大意和一些故事的来龙去脉,就基本上了达到了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效果。阅读文本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首先教师提出一些和文本话题相关的开放式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通过课后相关搜索进行“再阅读”,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其次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总结写作,来提升学生的总体概括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对文本故事的发展进行大胆的想象,拓展思维,并进行“续写”。
针对课后学生的阅读,教师要高度重视,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就学生课后“再阅读”进行课堂展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和创作的积极性,也是对新时期外语阅读教学的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Farrell, T.S.C. (2002). 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Field, M. L.(2007). Text Feature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hinese Edition).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