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经验是:“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
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就为世界瞩目,发展模式被西方学者冠之以“北京共识”。中国改革的经验是什么?它给世界带来什么启示?这是所有关注中国改革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经验
“选准切入点”是改革顺利起步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中国改革从何处入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改革从农村开始是非常正确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就必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农民出工不出力”的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不仅使农民收入增加,使农民得到实惠,而且得到了城市居民的拥护。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农村改革实际上产生了经济学上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即使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效果。这是中国改革波澜壮阔,但起步稳健的关键所在。
“渐进式”是改革稳步推进的基本方略。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先例可资借鉴,所以,改革目标并非一开始就明确的。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际上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改革初期被形象地表述为“摸着石头过河”。其特点是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先试点后推广,及时总结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确立改革目标。中国改革的成功,说明渐进式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实际,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反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以激进方式即所谓的“休克疗法”推进改革,引发激烈的社会震荡,甚至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付出沉重代价的教训,不能不说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明智,方法论的正确。
“先增量后存量”是改革攻坚的正确路径。国有经济如何改革,始终是我国改革的敏感问题,难点所在。然而,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国有经济不改革,就不可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国有经济改革是非常难的。在对改革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情况下,急于推进国有经济的“存量”改革,很可能乱了整个改革的阵脚,引发经济急剧波动。中国改革的独到之处是,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体制外向体制内渗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最终导向产权制度改革。我国的改革实践说明,只有选择“对”的改革路径,才会有“好”的改革结果。
“改革与开放紧密结合”是改革取得高效率的重要条件。把改革的进程始终置于对外开放的环境之下,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外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革。另一方面,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源。
经验表明,一些体制弊端,仅仅从内部发起攻击难以奏效,由扩大开放带来的外部压力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加入WTO后的情况观察到。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WTO规则相衔接,对国内各种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力度明显加大。
“政府主导”是改革平稳推进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政府主导”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中国市场化改革给世界的启示
中国市场化改革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中国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不仅可用以指导中国今后的改革实践,而且对其他国家也不乏借鉴意义。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启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公平和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有计划发展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是,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不能长期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破解的头号难题。中国市场化改革以其独特的方式,成功开创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先河,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
通过近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公有制企业都已被改造成面向市场的经营主体,在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许多关键性部门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优点的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打破了市场经济只能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的“定律”,昭示世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发展极大地吸引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光,中国的改革经验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发展中国家的参考价值。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讲,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在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它们曾经一度受“华盛顿共识”(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主张走私有化、自由化和透明化的经济发展道路)的影响,模仿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结果证明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有的国家甚至因此深陷危机难以自拔。中国市场化改革无疑给发展中国家以新的启示。
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作了理性思考和分析,把中国的发展模式概括为“北京共识”,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北京共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其中,创新和试验是“北京共识”的灵魂,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北京共识”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认同,中国市场化改革道路正在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探索的摹本。
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借鉴意义。正如中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断学习西方国家的经验一样,西方国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处于成功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吸取合理的元素。1965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宣称:资本主义国家要“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功,自然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和学界的研究,介绍中国改革经验的文章常常见诸西方媒体,“北京共识”即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自然包括中国改革模式影响的扩大。随着中国改革经验在世界范围的扩散,西方国家从中吸收有益元素,获得启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副部长、经济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