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探讨了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及重要性,提出了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此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達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 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 1 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 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 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 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 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
[4] 董德军,张玉生,张正国.吉林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现状分析[J].广东园林,2007(3):33-34
[5] 王晓晓,谭峰,黎章程.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04,6(2):25-28.
【关键词】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环境;植物造景;景观效果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植物景观设计的概念
植物景观设计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景观设计,运用乔木、灌木、藤本植物以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适宜、相协调,并表達一定意境,供人们观赏。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现代的植物景观设计概念不但包括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还包含生态上的和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2. 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了现代国际园林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2.1 植物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战胜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许多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如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盛行、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建筑增多导致绿地的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经验证明,城市的植物造景是一个很好的改善城市环境的方法。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净化空气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创造适合城市居民生存的生态环境。
2.2 植物的景观效果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植物美,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优美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3.国内城市环境中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植物景观不符合当地气候环境
目前,一些城市环境建设者及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创造新颖的景观效果,盲目追求新奇高档。营造“欧陆风情”、“热带风情”等各式风格,导致“洋化”,“热带”植物在全国各地城市景观中“狂热”引入,“大色块、大草坪”的植物景观设计与“大手笔”作品的频频出现。然而,由于地区气候差异,导致所配置植物不适合当地生长,引进品种在当地环境内的长势日渐衰败。例如在干旱少雨、水资源原本就很紧缺的北方地区不适宜种植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的草坪。
3.2 缺少植物多样性与群落层次
城市环境的多样性需要以植物的多样性为基础。目前,国内城市环境绿化中植物种类普遍偏低,居住小区的植物一般为100种左右,仅个别小区超过500种。如深圳市,居住区的绿化植物仅242种[1],但常用绿化树种有150种左右,只占当地野生植物种类(约2 500种)的6%左右[2],这说明丰富居住区园林植物种类的潜力较大[3]。另外,还存在部分绿化树种或外来树种(如垂柳、榆等)使用频率过高的现象。如吉林市居住区绿化用树种中外来树种占51.79%[4]。城市居住区绿化群落层次普遍不够丰富。如在小区道路和公共绿地中出现比例最高的是“乔+草”和“乔+灌”二层结构模式[5];再者,忽视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在小区中占主导地位。如上海很多小区的常绿树占压倒性优势,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地带性植被中的比例(0.9:1.1)。
3.3 植物垂直结构不合理,硬质景观比例较高
国内大部分城市环境绿化都只考虑绿地面积这一指标,因此在绿化时往往呈现出单纯的草坪,或者是单一的乔木层或灌木层,结构简单,层次感不强,虽然“绿地率”达到了,但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差,绿化效果不理想。有些居住区建成的商业街、步行街面积较大,中心绿地往往是以喷泉水景或建筑小品为主,即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夏季的炎炎烈日下毫无树木遮荫,人们根本无法利用绿地。
4.解决对策
4. 1 适地适树
首先,城市环境植物景观的配植,要根据气候分布、土壤地貌、周围环境等自然状态,结合环境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进行适宜的选择。其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年龄需求合理选择树种。注意选择无絮无毒、无刺激性气味、少花粉、抗污染力强、耐干旱瘠薄的绿化树种,尤以各地乡土树种为主。再次,植物设计时需考虑植物的喜光特性,做到适地适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
4.2 丰富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增加城市环境绿量
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生态绿化的基础,一定面积的城市环境绿地应达到相应数量的植物种类。《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定:对生态型居住社区而言,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大于50种,三北地区应大于40种,而华南、西南地区应大于60种。另外,树种间的比例也是影响小区植物景观效益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适应比例不同。
城市环境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季相变化和生态作用,通过不同树种间的科学配比与乔、灌、草、藤和地被植物的复层混交立体绿化配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双向绿地系统,从而丰富植物景观,大大提高城市环境绿量。在居住区内为了增加绿化效果,可充分利用小区中的顶层、底层、空中、室内,进行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阳台绿化,提高居住区的立体绿化效果。
4.3 景观设计应突出“人性化”、“生态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不能过于偏重低矮的地被植物设计图案造型,以满足较高的绿地率和视觉效果。绿化设计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要求,增加绿量,满足使用功能的综合要求。植物景观设计要关注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在植物配置时要重视季相变化,并结合城市的主导风向进行设计,以有效地阻挡冬季风和引人夏季风,减弱气候不利因素对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宜多采用生态型配置,即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以乔木为骨干树种,以片植、丛植、群植为主,并注意地被植物及草坪的覆盖,创造生态型植物景观,努力实现城市环境“生态化”。
4.4 提升城市植物景观文化内涵
现代城市的植物造景,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资源着手,提炼营造文化主题。将植物景观组合成构图符号,与水体、景观小品等融合,共同体现主题文化韵味。城市的植物景观营造要注意标志性栽植,用植物突出城市特色,不同地区最好在植物配置上体现独特的风格。
植物景观设计发展的展望
植物景观设计对城市环境的发展,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迈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在大体上是极为有利的。然而,现在有的建设者或单位,为谋求眼前的利益,太过于强调人工环境的营造,而曲解了植物景观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方面上的影响,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但这只是局部的、暂时的现象,它不会因此而改变植物景观对城市环境发展的长远目标,只要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必将会营造出适合城市居民生活工作的良好生态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深圳居住区绿地园林植物景观探析[J].艺术与设计,2007(6):79-81.
[2] 闫立杰.北方居住区绿化配置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1):83-84.
[3] 刘荣.深圳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仙湖苏铁等珍奇物种亟待保护[N].南方都市报,2006-11-21(A42).
[4] 董德军,张玉生,张正国.吉林市居住区绿化设计的现状分析[J].广东园林,2007(3):33-34
[5] 王晓晓,谭峰,黎章程.北京市居住区植物造景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04,6(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