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雕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主要用于纪念意义和为美化城市而雕刻塑造的观赏物和纪念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形式美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发生飞跃性的发展,城市雕塑已成为城市规划中展现城市文化和形象的公共艺术。雕塑的美学特性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必须要考虑且要认真分析雕塑美学与城市规划二者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雕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美学
【分类号】:TU-80
一、 雕塑之抽象美
最美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来自绝对正确的模仿,20世纪以前,以绘画模仿的真实性判定绘画技术的高超。但进入20世纪,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绘画主义摄影应运而生,不仅能更加准确地模仿而且能清晰又强烈地突出表现和强化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这时纯粹意义的模仿绘画也走到了尽头失去了本质意思,艺术创作开始转向为表现艺术家主观自我的方向。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雕塑和绘画是相通的,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并借此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与欲望,是生活的浓缩或夸张化的表达与再现。雕塑的美通常只有一个幽雅的色调和淡淡的表情,通常是与实物不是完全相像的。而那些逼真模仿的雕塑,不仅不能给人以艺术欣赏的愉悦,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憎恶,如直接而真实地表现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血迹斑斑。艺术大师们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或粗犷奔放、或柔和沉静、或典雅娇柔、或深邃忧郁,作品之美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质,是作品所透露出的生动的灵魂之美、精神之美。
二、 雕塑之结构美
艺术家所要做的不是仅仅简单地模仿对象的外表特征,而更注重表现事物内部的组织结构。雕塑的形态是人类对大自然理解和归纳的呈现,雕塑是三维性的存在,还包括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山川、河流、道路、楼宇、树木植被等物体构成一种相互映衬、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雕塑的立体构思较之平面构思研究更多的是表现形态、空间构成以及材料的运用。从雕塑所处自然环境而言,雕塑应与其所处具体环境相互依赖,而不是孤立存在。雕塑不应该只仅仅模仿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艺术家应打开眼界综合驾驭。例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完全全地把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实际大小、身体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不去考虑材质的使用寿命、形体空间的穿透力、所处具体位置的比例关系、人们对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整体视觉美感以及对环境所起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三、 雕塑之特性美
艺术家用艺术品来表达他想表达的主要特征,通常这种表达用一种易于接受和感知的方式,不仅诉诸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还是艺术家理智的表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兼具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艺术创作受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表现当时市民阶层为自由而斗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面貌,其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由于对现世的不满与抗争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忧伤。他创作的一系列雕像都改变了正常的比例,如眼眶深陷、把躯干和四肢加长,像这样的人物雕像只存在于米开朗基罗的心中,是他情感世界的表达。
雕塑有三个主要的特性美,分别为雕塑的空间性与体量感;雕塑的瞬间性、恒久性和沧桑感;雕塑的虚拟性和象征性。雕塑造型本身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有内向外的扩张力,这种扩张力来自于雕塑的造型本身、材质给人的心理感受、环境对量感的影响等。例如,一斤棉花与一斤铁在重量上是相等的,但一斤铁所产生的空间体量感就远大于一斤棉花给人的心理感受。雕塑的瞬间性指的是雕塑能表现出物体运动场面的瞬间定格。如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古希腊的体育竞技活动,雕塑选择铁饼摆到最高点且即将抛出的一刹那的瞬间动作,表现的是投掷铁饼者一个典型瞬间动作,有着强烈视觉表现力。雕塑的恒久性与沧桑感,与雕塑的物体特征密切相关。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13—1516年的大理石雕像《摩西像》,首先产生于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再也没有雕塑更有恒久性了,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这尊雕像表现的是摩西愤怒的瞬间,当我们看到此雕像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雕塑常常使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方法,虚拟性和象征性有时是结合夸张、借喻等手段生成,虚拟性和现实性有时也直接接受某种文化原型的掌控,同时也受惯例形象创造的制约,使得雕塑整体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例如《马踏飞燕》就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巧妙地让马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个骁勇矫健的天马形象,另外也体现出汉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 雕塑之景观美
雕塑既带着自身的美学形象,又负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意蕴,与现实的环境一道开拓深邃的景观空间。当其作为风景呈现时,它展示的是文化空间,对于雕塑的景观意义而言,主要研究的是室外雕塑。黑格尔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的空间形式与地方部位。”室外雕塑在景观设计中已被纳入前期的设计规划中,雕塑家根据实地考察与分析排除不切合实际的奇思构想,最终使雕塑作品最大限度地与所处环境相互协调,与环境融为一体。现代城市雕塑具有新的社会意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学和美学的结合,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延伸的空间,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社会沟通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城市环境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雕塑作为城市系统的观赏性要素之一,其造型艺术必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水准。在能与公众交流,被公众感知和认可的基础上且意境高雅,特色鲜明是雕塑艺术水准最基本的体现。另外,雕塑作为城市环境艺术中城市文化的主要展示窗口,要切实体现出本地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艺术家在努力表现自己思想和风格的同时更关注城市的文脉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五、 总结
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别于古代雕塑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更注重与城市的融合,优秀的城市雕塑必然是与城市和谐统一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一种与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艺术”。然而,涉及到雕塑环境空间的内容很多,比如雕塑与地貌的关系、雕塑与植物的关系、雕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雕塑与光线的关系等等。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城市都竞相搞“面子工程”,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地标性建设少之又少,值得我们对现实状况的审视和反思。城市雕塑的形式和风格需不拘一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雕塑在确立之前应该有一个好的规划,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伟,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08,10.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287-352).
[3]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4] 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M],2002,2.
关键词:雕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美学
【分类号】:TU-80
一、 雕塑之抽象美
最美的艺术作品往往不是来自绝对正确的模仿,20世纪以前,以绘画模仿的真实性判定绘画技术的高超。但进入20世纪,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绘画主义摄影应运而生,不仅能更加准确地模仿而且能清晰又强烈地突出表现和强化物体的某一细部形态,这时纯粹意义的模仿绘画也走到了尽头失去了本质意思,艺术创作开始转向为表现艺术家主观自我的方向。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立体视觉艺术为载体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雕塑和绘画是相通的,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并借此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与欲望,是生活的浓缩或夸张化的表达与再现。雕塑的美通常只有一个幽雅的色调和淡淡的表情,通常是与实物不是完全相像的。而那些逼真模仿的雕塑,不仅不能给人以艺术欣赏的愉悦,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憎恶,如直接而真实地表现面黄肌瘦、精神萎靡、血迹斑斑。艺术大师们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或粗犷奔放、或柔和沉静、或典雅娇柔、或深邃忧郁,作品之美也就有了不同的特质,是作品所透露出的生动的灵魂之美、精神之美。
二、 雕塑之结构美
艺术家所要做的不是仅仅简单地模仿对象的外表特征,而更注重表现事物内部的组织结构。雕塑的形态是人类对大自然理解和归纳的呈现,雕塑是三维性的存在,还包括要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山川、河流、道路、楼宇、树木植被等物体构成一种相互映衬、和谐共生的空间关系。雕塑的立体构思较之平面构思研究更多的是表现形态、空间构成以及材料的运用。从雕塑所处自然环境而言,雕塑应与其所处具体环境相互依赖,而不是孤立存在。雕塑不应该只仅仅模仿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艺术家应打开眼界综合驾驭。例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完全全地把一个男人或者女人的实际大小、身体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逼真地表现出来,而不去考虑材质的使用寿命、形体空间的穿透力、所处具体位置的比例关系、人们对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整体视觉美感以及对环境所起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三、 雕塑之特性美
艺术家用艺术品来表达他想表达的主要特征,通常这种表达用一种易于接受和感知的方式,不仅诉诸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还是艺术家理智的表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他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兼具浪漫主义风格,他的艺术创作受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表现当时市民阶层为自由而斗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面貌,其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由于对现世的不满与抗争表达出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忧伤。他创作的一系列雕像都改变了正常的比例,如眼眶深陷、把躯干和四肢加长,像这样的人物雕像只存在于米开朗基罗的心中,是他情感世界的表达。
雕塑有三个主要的特性美,分别为雕塑的空间性与体量感;雕塑的瞬间性、恒久性和沧桑感;雕塑的虚拟性和象征性。雕塑造型本身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有内向外的扩张力,这种扩张力来自于雕塑的造型本身、材质给人的心理感受、环境对量感的影响等。例如,一斤棉花与一斤铁在重量上是相等的,但一斤铁所产生的空间体量感就远大于一斤棉花给人的心理感受。雕塑的瞬间性指的是雕塑能表现出物体运动场面的瞬间定格。如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取材于古希腊的体育竞技活动,雕塑选择铁饼摆到最高点且即将抛出的一刹那的瞬间动作,表现的是投掷铁饼者一个典型瞬间动作,有着强烈视觉表现力。雕塑的恒久性与沧桑感,与雕塑的物体特征密切相关。例如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13—1516年的大理石雕像《摩西像》,首先产生于同时期的艺术创作再也没有雕塑更有恒久性了,米开朗基罗创作的这尊雕像表现的是摩西愤怒的瞬间,当我们看到此雕像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它背后隐藏的历史故事,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雕塑常常使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方法,虚拟性和象征性有时是结合夸张、借喻等手段生成,虚拟性和现实性有时也直接接受某种文化原型的掌控,同时也受惯例形象创造的制约,使得雕塑整体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例如《马踏飞燕》就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想象,巧妙地让马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个骁勇矫健的天马形象,另外也体现出汉代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
四、 雕塑之景观美
雕塑既带着自身的美学形象,又负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意蕴,与现实的环境一道开拓深邃的景观空间。当其作为风景呈现时,它展示的是文化空间,对于雕塑的景观意义而言,主要研究的是室外雕塑。黑格尔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的空间形式与地方部位。”室外雕塑在景观设计中已被纳入前期的设计规划中,雕塑家根据实地考察与分析排除不切合实际的奇思构想,最终使雕塑作品最大限度地与所处环境相互协调,与环境融为一体。现代城市雕塑具有新的社会意义,是现代城市规划学和美学的结合,城市雕塑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的是延伸的空间,在提升城市品位的同时也把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社会沟通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城市环境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雕塑作为城市系统的观赏性要素之一,其造型艺术必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水准。在能与公众交流,被公众感知和认可的基础上且意境高雅,特色鲜明是雕塑艺术水准最基本的体现。另外,雕塑作为城市环境艺术中城市文化的主要展示窗口,要切实体现出本地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艺术家在努力表现自己思想和风格的同时更关注城市的文脉和人们的精神需求。
五、 总结
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别于古代雕塑的主要特征。现代城市雕塑更注重与城市的融合,优秀的城市雕塑必然是与城市和谐统一的,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一种与公共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艺术”。然而,涉及到雕塑环境空间的内容很多,比如雕塑与地貌的关系、雕塑与植物的关系、雕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雕塑与建筑的关系、雕塑与光线的关系等等。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城市都竞相搞“面子工程”,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地标性建设少之又少,值得我们对现实状况的审视和反思。城市雕塑的形式和风格需不拘一格,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雕塑在确立之前应该有一个好的规划,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参考文献:
[1] 苏伟,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术教育,2008,10.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5,(287-352).
[3]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
[4] 刘森林,公共艺术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M],2002,2.